摘要

2023年財政政策整體保持溫和擴張態勢,年內節奏先快後慢,結構上堅持“三保”底线。伴隨着新舊經濟動能轉換,土地財政在政府可用財力中明顯降低,地方化債背景下城投淨融資趨緊,地方財政收支維持緊平衡態勢,財政政策也隨之迎來變局。新形勢下財政格局呈現兩大主要特徵,一是現代預算制度繼續健全完善,二是財政政策也跟隨經濟基本面需要,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特徵。

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和央地財政預算報告,中金研究對現代預算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做出如下總結:一是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具體包括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等,近年來財政績效管理被提及的次數明顯增加;二是優化支出結構,一般公共支出持續處於壓降狀態,同時地方仍保持對“三保”、科技、教育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領域較強的支持力度;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行中,支出責任上移;四是地方加力多方面統籌財政資源,土地財政逐步轉型。

財稅體制改革思路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特徵,反映地方政府在努力平穩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同時,通過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涵養稅源以促進中期內財政收支平衡。財政政策的跨周期調節主要體現在規範產業政策,通過科技、產業基金等形式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居民中長期消費能力,通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適度提高居民社會保障標准,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發展以縣域爲載體的新型城鎮化等多舉措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在今年主要體現爲基建投資的適度發力,通過財稅政策引導企業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財政政策對今年消費和投資均有着一定含義,整體上基建投資仍是重要抓手。在財政收支緊平衡背景下,政府消費總體或增長趨緩,財政對居民部門的消費支持或主要體現在醫保等轉移支付,以及對大宗消費的支持。中金研究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小幅低於年初預測的10%,項目新开工偏慢,今年投資或更多依靠在建項目建設,不過實物量或仍較去年有所改善。基建細分領域投資增速從高到低排序或爲公用事業、水利、鐵路、道路投資和公共設施管理。受益於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支持政策,市政和交運行業設備开支增速或提振,推升設備工器具購置在基建投資中佔比。政策類住房政策加碼,但對投資影響有限。結合近期央行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中金研究預計今年地方保障性住房供應套數或超過年初計劃值,不過由於收購的住房前期基本完成投資,保障房收購這一舉動對今年投資和GDP的直接影響會比較邊際。

正文

2023年財政政策整體保持擴張態勢,節奏先快後慢,同時支出向民生傾斜,債務付息佔比提升。但土地財政在政府可用財力中明顯降低,地方化債背景下城投淨融資趨緊,地方財政收支維持緊平衡態勢,4Q23地方特殊再融資債券的發行,一定程度緩解了地方債務化解壓力。從Kalecki-Levy利潤分解公式看,4Q23財政發力是企業盈利改善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財政政策對企業盈利的支持力度小幅回落。

伴隨着經濟轉型,財政政策也迎來變局,在新形勢下財政格局呈現兩大主要特徵,一是現代預算制度繼續健全完善,二是財政政策也跟隨經濟基本面需要,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特徵。雙周期下的財政政策如何兼顧?對今年經濟以及消費投資的含義如何?

圖表1:2023年下半年財政脈衝探底回升

注:財政脈衝爲一般公共預算账戶與政府性基金账戶的收支差額對月度GDP之比,考慮到土地的資產屬性,中金研究將賣地收入淨收益從收入端扣除。數據截至2023年底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債務付息有所提升

注: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账戶僅列示了如上10類領域支出,支出佔比約7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土地財政在地方可用財力中佔比下降

注:此處政府綜合財力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國有資本經營账戶的自有收入,不包括債務性收入。數據更新至2023年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4:4Q23財政發力推升中國企業盈利增速

注:數據更新至2023年4季度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形勢下的財政格局


中金研究理解,新形勢下的財政格局演變或包括兩部分,一是財政預算制度自身的完善,二是結合當前經濟轉型與下行壓力背景,財政政策做出的應時轉變。

健全現代預算制度

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和央地財政預算報告,中金研究對現代預算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做出如下總結:

一是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具體包括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1]、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2]、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等。在財政收支偏緊平衡的背景下,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財政績效管理被提及的次數明顯增加,具體體現在地方政府更加突出績效評價和結果應用,全面推开成本績效管理,完善事前績效評估機制,逐步推動績效管理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相應地,地方債務資金監管也更加規範,體現在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如針對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的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重大政策和項目事前評估機制等。

二是優化支出結構,一般公共支出持續處於壓降狀態,“政府過緊日子”,今年部分省份提出要將行政开支按照10%的目標進行壓降,同時地方仍保持對“三保”、科技、教育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領域較強的支持力度。在財政預算有限的背景下,零基預算理念得到較大貫徹,方向類同、支持對象重復的項目被清理整合,同時支出標准體系建設也在進行中,追求科學精細壓減不合理支出和過高支出。

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行中,相關支出責任上移。以城鄉居民待遇爲例,今年中央提高了城鄉居民醫保補助和基礎養老金標准,按照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央地財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相關規定,中央提高的部分,尤其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省份,會全額承擔。此外,多省提出未來將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如廣東提出今年要提高到40%,廣西不低於45%、山西提出2025年要確保全省達到50%以上等,體現賣地收入支出向鄉村振興方向傾斜,不過由於土地市場的調整,中金研究預計體量的提升幅度或相對有限。

《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健全現代預算制度》一文指出,未來財政將加大對教育、科技、就業和社保、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等領域保障力度,並在轉移支付方面優化分配方式,完善支出成本差異、財政困難程度評價方法等工具,探索建立區域均衡度評估機制及指標體系,逐步加大常住人口權重。當前央地轉移支付機制漸臻完善但仍有改善空間,比如《中央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辦法》在計算標准財政支出中對總人口分爲流動與戶籍人口。一般而言,財政對流動性人口的支出強度低於戶籍人口,人口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有3.76億流動人口,在財政支出標准中提高常住人口權重,有助緩解人口淨流入城市公共服務提供不足、人口淨流出城市財政支出效率不高的現狀。

圖表5:今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補助金額繼續增長

資料來源:人社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6: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准變動情況

注:2024年居民醫保的個人繳費標准尚未發布,中金研究暫以往年漲幅做外推估算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四是多方面統籌財政資源,土地財政逐步轉型中。今年多省在預算草案中提及去年已基本完成政府對企業账款拖欠的清理,同時要通過多種手段培育擴充財源,堅定執行化債。具體做法包括:1)規範國有資本經營账戶收支,如山東在2023年將國有獨資企業利潤上繳比例提升至30%,天津提出要在2024年擴大國有資本收益應交利潤範圍,並將國企利潤上繳比例由23%提升至30%;2)規範稅收制度,如山西考慮規範水資源稅徵收方式,並提高煤炭資源稅率以促進資源節約利用;3)盤活政府低效資產,多省建立“公務倉”制度,通過推進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共用,以減少資產闲置和相關开支。圖表8顯示,短期內其他國有資產的盤活對衝賣地收入的下行力度有限,而每年財政對基礎設施相關企業的補貼額較大,在以上措施之外,有序理順基礎設施領域價格機制或也是緩解地方債務壓力的重要出路。

圖表7:地方財政收支端改革政策一覽

資料來源:各省財政廳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其他國有資產現金流短期難對衝賣地收入下行

注:2023年非稅收入的細項數據暫未更新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9:基礎設施運行一定程度依賴補貼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兼顧跨周期與逆周期調節

如上財稅體制改革思路兼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特徵,其中跨周期特徵更爲突顯。反映地方政府在努力平穩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同時,通過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涵養稅源以促進中期內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政策的跨周期調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財政加大對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並不斷規範對產業的支持政策。近年來財政對科技教育保持着較高的支持強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對GDP比例一直在4.0%以上,而且支出愈發向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初期傾斜。近年來財政從原有的撥款/補貼模式更多轉向投資/擔保模式,反映財政資金使用更加市場化,對社會資金的撬動意識也有在增強。

二是擴大內需更加注重促進投資與消費的良性互動。投資領域中政府投資項目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與合理回報,消費領域中更加注重可持續性的需求培養,如推動以縣城爲載體的新型城鎮化而非盲目鋪張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保障房在住房供應體系中的比例,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需求來促進消費的可持續增長等。不過高質量發展模式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財政收支緊平衡對財政支出也形成了若幹約束,當前財政堅守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原則。

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主要體現在:一是政府投資適度發力,重點投向關乎經濟發展與安全的領域。在基建適度超前建設的原則下,2022年以來基建投資一直保持着中高增速,去年下半年以來地方化債雖掣肘傳統基建投資,但中央加槓杆也起到了一定對衝;二是通過財稅政策支持內需,今年一個重要體現是企業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具體財稅支持規模尚未公布。以企業設備更新改造爲例,《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七大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中金研究估算年均額外可能會增加2700億元以上投資,對此財政並未明確具體支持比例和規模,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較去年增長200億元,中金研究預計增量或部分用於支持企業設備更新,政策最終效果也取決於企業對未來的經營預期。


今年財政展望


總體層面:財政強度溫和提升

2024年中央加槓杆以對衝地方化債,財政政策強度或溫和提升。2024年四大財政账戶預算收支圖示如下,不同於往年,今年政府性基金並無資金調入一般預算账戶,主要反映賣地收入承壓和地方債務化解壓力較大,但同時一般預算账戶對社會保險基金账戶的補貼仍持續增長。雖然去年底發行的1萬億元中長期建設國債主要結轉至今年使用,以及今年新增的1萬億元特別國債,但考慮到地方化債影響,廣義財政赤字率或溫和提升。

圖表10:2024年財政账戶預算收支概覽

資料來源:財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1:財政支出強度走勢

注:發債城投對城投整體具有較強代表性,中金研究借用發債城投有息債務變動情況來分析其對經濟的影響;2024年爲中金研究的預測值資料來源:財政部,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2:一般預算支出分領域情況

資料來源:財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財政收支保持緊平衡,同時在科技、外交國防和債務付息領域增速較快。以今年一般預算支出爲例,文旅體傳媒、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債務付息、外交國防、科學技術等領域被給予較高的預算目標增速,此外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佔比居第二位。刨除掉一次性因素,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增速4.2%,其中針對居民養老和醫療等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增速分別爲10.6%和4.8%,高於整體水平。

圖表13: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一覽

注:2024年爲財政預算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中金公司研究部

區域層面:權衡債務與增長

結合今年各省發布的財政預算草案,中金研究從財政資源統籌、支出重點、國有資本管理、地方化債等方面做出如下總結:

一是各地對化債政策着墨較多,進一步規範政府投資項目。主要措施包括:嚴禁新增地方隱性債務,建立完善全口徑的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如寧夏提出完善化債工作“月通報、季調度”制度,督促各市縣統籌各類資金資產資源和支持性措施,加大消化隱性債務存量力度;強化專項債項目預期收益管理,完善“借用管還”全流程管理,切實加強專項債形成資產的管理,嚴禁將專項債券對應的資產用於爲融資平台等企業融資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同時重點地區政府投資項目提級審核,如雲南提出建立專項債券項目審核責任制;在化解存量債務方面,內蒙古提出將通過調整債務結構、礦業權出讓、土地指標交易等推動全口徑債務率降低;分類推動融資平台公司改革轉型;盤活國有資產,如湖南提出深化國有“三資”清查處置與管理改革,“用售租融”協同發力,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健全盤活長效機制,探索數據資產等新形態資產價值實現,持續提高國有資產收益等。

二是多地國有資本經營账戶收入預算目標爲小幅負增長,支出更加側重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今年收入預算目標較低,主要是近兩年地方加大國有資產盤活力度,推動歷史收入補繳,疊加資源類價格多數走弱等因素影響;同時多地提出將大力盤活房屋、土地、大型儀器設備等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通過“公務倉”等制度創新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國資账戶支出則着眼於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經濟向战略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集中。

三是針對政府投資項目,多地則更多提出要通過爭取中央資金支持並做好地方配套,來保障重大項目或在建項目建設。在地方化債背景下,中央資金對基建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同時化債對區域舉債的限制也進一步分化。從今年各地新增專項債提前批下達的情況看,廣東、山東、浙江、四川、安徽、湖北、福建、湖南、海南等省提前下達額度/2023年新增專項債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債務率較高的地區比例則遠低於60%,這或意味着今年專項債分配或更加向財力較好、債務率較低的地方傾斜。

圖表14:2024年地方專項債提前批下達情況

資料來源:各地財政廳官網,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財政對消費的含義

在財政收支緊平衡背景下,政府消費總體或增長趨緩,財政對居民部門的消費支持或主要體現在醫保等轉移支付,以及對大宗消費的支持。

政府消費:總體增長趨緩,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有所提升

政府消費支出爲政府部門總產出與獲得的經營收入之差,其中總產出爲如下公式計算而得:

在財政收支偏緊平衡的情況下,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難以大幅改善。結合中國會計年鑑數據,政府消費中的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補助這三類佔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年化復合增速均呈放緩態勢,“政府過緊日子”,政府消費整體可能不會明顯增長。而從中長期視角看,中金研究預計“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或保持相對較快增長,反映政府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努力,該科目主要體現爲對居民部門的轉移支付,並在GDP核算中爲居民部門的最終消費支出。

圖表15:政府消費增速有放緩態勢

注:2009、2013、2017、2021年統計的預算單位數分別爲79.1、74.9、74.05和65.02萬戶,單位數總體呈下降態勢,或與事業單位改革、合並等因素有關。另“商品和服務支出”中可能包含固定資產支出如設備、交通工具等,但因細項數據未公布,很難將其剝離 資料來源:中國會計年鑑,中金公司研究部

居民消費:今年邊際消費傾向或仍低於疫情前

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能否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中金研究嘗試從消費細分數據尋找答案:

疫情前邊際消費傾向就有降低態勢,其中食品類佔比下降貢獻較大,一是因爲飲食服務佔比提升,此外可能跟最重要的主食稻米價格下行有關,豬價下行或也有影響;

居住支出/可支配收入保持相對穩定,結構上租賃房租與虛擬房租此消彼長,主要反映居民自住房佔比持續上升,但隨着近兩年房地產市場調整,整體居住支出比例也趨於穩定;

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尚未回歸至疫情前水平,但生活用品及服務中有約3%爲地產後周期產業鏈,若整體房屋交易趨緩,相應支出則很難在今年有明顯改善;不過中金研究認爲,居民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和其他支出領域(如醫美、旅遊支出等)佔比大概率會繼續提升;

2015-2019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較快增長,此後因疫情支出佔比下降,2021、2023年提升,或均與前一年疫情影響部分人群就醫、積壓就醫需求釋放有關。從中長期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會帶來醫療支出佔比趨勢性擡升,但另一方面,近年來DRG/DIP價格付費機制[3]和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等政策改革減緩了醫保基金和居民醫療支出壓力。如果簡單參照日本的數據,或許五年內我國衛生經費強度或緩慢提升約2個百分點。

圖表16:各類消費的現金消費佔比

注:居民消費中現金消費佔比約80%且呈逐年下降態勢。非現金消費集中在居住和醫療保健,前者是因爲虛擬房租佔比高,後者是因爲醫保基金保障比例較高。現金消費佔比爲現金消費支出對總支出的比例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7:服務類消費支出增速高於商品消費

注:以上消費支出波動較大,有一定基數效應,但因數據公布不連續,所以未計算復合增速。數據更新至2024年1季度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8:各類消費支出對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9:病人人均醫藥費增速與藥費佔比

注:數據僅更新至2021年,同時因2020年疫情使得人均醫藥費增速較高,採用2020-2021年兩年復合增速來代替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衛生經費強度增長軌跡的國際比較

注:爲保持國別間可比性,衛生經費均採用WHO統計口徑(中國數據略低於中國衛健委統計口徑),該數據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 資料來源:WHO,UN,中金公司研究部

居民消費更加依賴內生動能,大宗消費品或受需求政策提振。居民服務消費仍系統性高於商品消費支出增速,中金研究認爲今年居民在交通出行、文化娛樂、其他體驗休闲類等領域消費支出有望保持中高增速,政府政策更多是對地方營商環境、文旅質量等進行改善。對消費的支持政策或更多體現爲對大宗消費的支持,如消費品的以舊換新政策,結合近期商務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針對汽車消費刺激的政策文件,當前符合置換標准的存量汽車爲1400萬輛,根據中金汽車組的估算,若中央財政和地方配套政策有效落地,大概能拉動5-10%的汽車消費;此外第三方智庫[4]的預測結果與中金研究的估算基本一致[5],認爲車輛報廢更新有望帶來1700億-3400億元左右消費規模提升。與此對應的財政補貼規模在100-200億元,對財政而言支出壓力可控。但對於家具家電等以舊換新,前期房地產市場交易較弱一定程度制約相應需求,同時地方視自身財力予以支持,提振規模或較爲溫和。

財政對投資的含義

中金研究適度下調對今年基建等政策類投資的展望。在地方債務紀律趨嚴背景下,結合前述各地對政府投資項目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情況,其對社會資金的撬動效應或相對有限,不過受益於中央加槓杆,整體投資或仍保持中等增速,中金研究對今年基建投資增速預測從年初的10%下調至6-8%。尤其是項目新开工偏慢,1Q24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新开工項目投資計劃總額負增長,今年投資或依靠在建項目建設,實物量或仍較去年有所改善。

圖表21:今年一季度固投主要靠在建項目建設

注:數據更新至2024年一季度末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建分化

中金研究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區域和領域分化特徵持續存在。

圖表22:今年一季度各省基建投資情況

注:標記星號的省份基建數據爲狹義口徑,另河北、吉林和西藏基建投資數據暫未更新 資料來源:各地統計局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今年基建投資增速大概率低於早前預測的10%,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是當前項目准備來看,年初以來固定資產投資新开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同比負增長,地方化債一定程度制約項目新开工;二是資金端來看,地方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發行進度偏慢,城投融資能力受限,今年存在特別國債使用不完的可能性;三是從十四五規劃完成進度看,鐵路、公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空間下降。

圖表23:主要領域投資進度情況

資料來源:《“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交通運輸部,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建細分領域增長分化,對實物量也有着不同含義。不同行業投資對應的實物類別和強度之間的差異,進一步促成了不同建材實物量間的差異。近幾年基建投資結構中,公用事業、鐵路、航運等領域佔比上升,而道路和公共設施管理(主體爲市政投資)佔比則趨於下降,這使得瀝青需求增長趨緩,但水泥和螺紋鋼在地產需求拖累較大的情況下,得到了基建的一定支撐。

圖表24:基建投資結構演變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5:基建投資細分行業的投資構成差異較大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6:基建實物量的結構分化

資料來源:鋼聯,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金研究對今年基建細分領域的投資展望如下:

公用事業投資增速高位放緩,電網投資佔比或提升。去年三批風光電大基地建設帶動電源投資高速增長,今年或高位放緩,三家電力企業披露的資本开支計劃額增速明顯回落;而中電聯則預計2024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將再次突破3億千瓦,與2023年基本相當。電源基地建設加快,對輸配電網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去年以來特高壓審批有所加快,結合十四五時期擬投產計劃,中金研究預計特高壓投資有望提速。

圖表27:今年電力企業計劃資本开支增速放緩

注:樣本電力企業包括華能國際、國電電力和華電國際三家公司,2024年爲其披露的計劃資本开支額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8:電網投資佔比或企穩回升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9:十四五期間特高壓建設情況

注:時間更新至2024.5.13 資料來源:國家電網,國家發改委,中金公司研究部

結合全國和區域鐵路建設進展,中金研究預計今年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速或回落至10%左右的水平。2023年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速高達25.2%,地方資金參與的鐵路建設進程加快。《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的構築“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總規模約4.5萬公裏,截至2023年底,主通道已建成投產3.64萬公裏,开工在建0.67萬公裏,佔比約15%。從局部地區看,廣東指出2023年省管鐵路項目爭取完成投資1100億元,同比增長12%,2024年省管鐵路建設的投資預算將達到1200億元;內蒙古在2023年末鐵路運營裏程達1.48萬公裏,新增0.06萬公裏,並計劃到2025年全區鐵路運營裏程達1.5萬公裏;長三角地區預計今年完成鐵路基建投資超1400億元,去年同比1253億元,同比增長11.7%。

城市軌道交通在建线路長度穩中有降,今年投資增速或至多持平去年。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學會的統計口徑,2023年底全國45個城市城軌在建线路總規模5671.65公裏,在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披露的投資額均較前幾年降低,隨着儲備項目減少,今年投資體量或至多持平去年。

隨着工業用地成交縮量,工業園區相關投資增速(如園區基礎設施、屋頂光伏等)可能也會伴隨放緩,2023年新增專項債用於市政和產業園區的金額有所降低,或是印證之一。

圖表30:軌道交通在建线路長度有所回落

資料來源:城市軌道交通學會,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1:工業用地成交面積同比下滑

資料來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2:建築企業訂單總量及分類概覽

注:建築企業設計訂單的樣本取自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和隧道股份;能源訂單的樣本取自中國能建、中國核建和中國電建;鐵路訂單的樣本取自中國交建、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傳統基建訂單的樣本取自中國鐵建、中國建築、中國交建和中國中冶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今年基建投資在細分領域和投資性質上的差異或均進一步突出。綜合上述分析以及建築企業分類訂單情況,中金研究認爲今年基建細分領域投資增速從高到低排序或爲公用事業、水利、鐵路、道路投資和公共設施管理。此外,受益於政府對企業設備更新改造的刺激政策,市政和交通運輸行業更新設備的开支增速或有所提振(如湖南與湖北提出今年八大領域設備更新投資增速要達到8%),進而推升設備工器具購置在基建投資中佔比。

政策類住房:政策加碼,但對投資影響不大

今年全國主要城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保障房籌建合計套數低於去年,主要反映各地十四五保障房供應的完成進度相對較快。根據5月17日召开的國新辦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央行將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地方國企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央行預計將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雖然此舉可能會提振今年保障房供應,但由於其前期基本完成投資,保障房收購對今年投資和GDP的影響會比較邊際。

圖表33:保障房體系日臻完善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文件解讀[6],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34:2024年主要城市保障性住房計劃籌建套數有明顯回落

資料來源: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本文摘自中金研究2024年5月22日已經發布的《雙周期下的財政政策》,分析師:鄧巧鋒 S0080520070005 ;張文朗  S0080520080009 



標題:中金:雙周期下的財政政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1029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