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存在於不少許村人的記憶裏。與海寧中片手打年糕不同,許村是用石臼打年糕,排場大,需要的人手也多,那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常常是幾家人一起“拼”着打。近日,在許村鎮孫橋村家宴中心“迎新春打年糕 美好生活節節高”活動中,這個萬分熱鬧的場景得到了重現。

“從前日子苦,一年到頭就想着這口甜甜的年糕喫。”在現場蒸米粉的濮明虎大伯今年已經74歲了,十七八歲就开始跟着長輩打年糕,“打年糕的方法就刻在我腦子裏,就算我三十多年沒打過年糕了,我也永遠不會忘記。”

據濮大伯回憶,從前,每到冬至前後,就有人帶頭打年糕,各家帶上自己採購的糯米、粳米,一大幫人齊上陣,忙活兩天才算完。

“冬至前後下過雨或下過雪的天氣,常常是村民們打年糕的首選日子。一來田地裏的農活都幹完了,二來大家聚在一起烤火、打年糕,能好好暖和暖和。”濮大伯說。

展开全文

打年糕前,要將各家帶來的幾百斤糯米和粳米浸潤、淘米,再加工成米粉,這就需要一整天的功夫。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浸米,米的喫水程度直接影響到加工的難度和年糕的品質。水分過多,出粉效率很低,打出來的年糕不易久存;水分太少,加工出來的粉比較粗,不易蒸透且影響年糕的口感。

一般來說,浸米一小時左右最爲合適,然後將米淘淨,晾着,表面風幹後就可以放入磨機裏磨成白花花的米粉。

第二天,打年糕的活才算正式开始,家宴中心裏裏外外匯聚了三四十號人,木榔頭放在水中潤着,防止黏米;手巧的婦女們忙着潤米粉,有經驗的叔叔伯伯們忙着起竈生火,還有大人帶着孩子來瞧熱鬧......

“打年糕的米粉是粳米粉與糯米粉按2:8的比例混合,在蒸米粉前要先潤米粉,蒸時不會夾生,蒸出來的米粉口感也更好。”大家圍在一起,往米粉裏加入適量水,再用手搓开結成塊的米團子,堆成一個個白色的小山。“捧起來一把,覺得蓬松就算潤成了!”

潤好的米粉要先在熱氣騰騰的蒸籠底鋪上一層,隨着蒸汽的逐步上升,不斷均勻地向蒸籠裏加入米粉,把蒸汽壓在下面,讓米粉從下而上蒸熟。“蒸汽撲到我臉上了,就說明米粉已蒸熟,我可以繼續加米粉了。”濮大伯說。

蒸熟的米粉看上去溼潤光亮,被稱松花糕,這時候,兩人擡着蒸籠將松花糕放入洗淨的石臼,就开始打年糕了!

往往,第一批接受捶打的松花糕分量較少,捶打次數也偏少,因爲石臼表面凹凸不平,很難洗淨,需要利用糯米的粘性將灰塵粘走。

而第二批及之後放入石臼的松花糕才是“重頭戲”。這就需要兩人或三人輪流接着打,並不時停下來由另一個人不停地拉動年糕,還要在石臼底部、木榔頭底部、年糕表面抹上开水,防止年糕與石臼、石榔頭相粘,多人配合,方能將年糕打得“到門”(到位)。

大約二十分鐘後,年糕打得看上去油潤光亮後,幾人合力將它擡上做糕台,做成條狀的“長年糕”,再用細棉紗线切成小塊年糕、再逐塊“點紅”。這時,常常會有嘴饞的孩子還等不到“點紅”,就將熱乎乎的年糕裹上黃豆粉或芝麻粉,塞進自己嘴裏,品嘗最軟糯的美味。

“以前打年糕要打好幾百斤,有的人家一戶就要打一百多斤,能喫到清明前後。”濮大爺說,從前農忙時,在田裏幹活的人最需要像年糕這樣能耐餓的食物。“現在日子好了,大家隨時都能喫飽,买年糕也很方便,所以很少有人打年糕了。”

喫了年糕年年高,是老百姓們熟知的順口溜,寄托着大家美好的愿望。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年糕的美味使他們流連忘返,而如今打年糕時所感受到的鄰裏溫馨,更讓他們回味無窮。

來源:中國布藝名鎮許村,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標題:年味拉滿!打石臼年糕喚醒許村人“老底子”記憶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579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