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賣50億包的酸樂奶是怎么煉成的?
如果說北京人的味覺記憶凝結在冰糖葫蘆的糖衣脆響上,上海人的舌尖鄉愁藏在話梅糖的酸甜中,那衆多成都人的回憶一定流淌在菊樂酸樂奶中。
1996年,在成都的一家工廠裏, 鋁箔包裝的奶制品第一次貼上“菊樂”標籤。自此,這抹酸甜滋味浸透蓉城。剛放學的小朋友書包拉鏈還沒拉好就攥住吸管,春熙路趕地鐵的白領用它安撫轆轆飢腸,火鍋店裏“辣得過癮”的食客靠它“續命”。
30年過去,就像成都人永遠會給生活騰出縫隙,街角的貨架永遠爲菊樂留着位置,電商、零食集合店也都遍布它的身影。
當第50億包酸樂奶到達消費者手上,它的包裝袋連起已能繞地球12.47圈。這款均價3元的國民飲品,用鋁箔包裝封存着更珍貴的祕密,在物價翻湧的年代,如何守住巴蜀大地最樸實的快樂配方?當消費者开始細究配料表,它又如何保持連年暢銷?
從酸樂奶开始,我們一起探尋菊樂的“做奶哲學”。
原料好產品才好,三代人舌尖上的信任契約
含乳飲料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遊牧民族將牛奶與果汁蜂蜜混合的習慣。爾後,習慣被商業化,80年代養樂多進入中國,喚起了我國對含乳飲料的認知。90年代中期,本土乳企开始嘗試,推出AD鈣奶、酸酸乳等含乳飲料產品,在這股浪潮中,菊樂於1996年切入乳品行業,酸樂奶成爲西南地區首個自主研發的含乳飲料,就此埋下成都人味覺記憶的種子。
如今,這顆種子已成長爲參天大樹。數據顯示,2022年,菊樂在全國酸味奶市場份額排名第五,其三十年零質量事故的記錄,構築起“成都人從小喝到大”的品牌信賴。
“堅持使用生牛乳”是菊樂的核心祕方。因此,這份信賴的起點,藏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戈壁深處,菊樂的兩座牧場坐落於此。經過菊樂多年調整,這片萬畝戈壁,牛在沙土上漫步,苜蓿嫩芽頂着露珠。
菊樂牧場
牧場選址邏輯如同牧民追逐水草般純粹,良好的自然條件是高品質奶源的第一步。北緯39度黃金奶源帶的年均日照3000小時,相較於南方牧場2%的數據,幹燥氣候使奶牛乳房炎發病率低於1%,沙質土地種植的苜蓿草粗蛋白含量達18%,政府提供的有機肥補貼更讓糞污處理成本降低40%。
在養牛上,菊樂也下足了功夫。從奶牛佩戴的電子身份證,到量身定制的“牛飯”,再到仿照牛喜歡的沙土地修的“牛家”,數百條養殖規則最終凝結爲开往成都工廠的奶罐車中的生牛乳。
“原料好產品才好”的信念,在牧場與工廠間架起品質橋梁。當西北牧場蛋白質含量3.8g/100g的有機生乳穿越千裏抵達成都工廠,等待他們的是物理提純的優質蔗糖。即便每噸成本較澱粉制備而成的果葡糖漿大幅增加,菊樂仍堅持用這份“笨功夫”守護味覺記憶。
這份堅持在社交媒體上化作滾燙的情感共振。在豆瓣小組裏,有用戶說:“我們的歸類只有牛奶和酸的奶,有味的都是酸奶,我覺得菊樂酸奶簡直是八成四川人民心中酸奶的白月光”,“我覺得我周圍的人,還沒有說討厭這個奶的,甚至我爺爺奶奶都還挺喜歡的”,“這個味道特別上頭,自從這個上癮後,別的都看不上了,我還以爲自己變挑了,原來是被菊樂洗胃了”。當視线轉向小紅書,“川味情結”的表達更加外顯直白。“菊樂,怎么沒看你宣傳,糊塗啊”,“菊樂,守護每個背井離鄉的川娃”。
當晨練的老人從保溫袋裏取出尚帶余溫的奶,年輕人捧着限定版“IG战隊聯名包裝”在網紅牆前打卡,穿梭其間的外賣騎手保溫箱裏,總有兩三盒酸樂奶隨着電瓶車的顛簸輕輕搖晃, 這是獨屬於成都的,流動的乳香記憶。
每一步都做扎實,笨功夫裏的硬道理
晨光初染牧場,佩戴智能監測環的奶牛緩步走向擠奶區,雲端已同步生成每頭牛的體溫曲线與運動軌跡,這是菊樂乳業質量長跑的第一棒。銀色管道將乳汁直送2℃預冷罐,封閉系統使原奶菌落總數低於國標五分之一。
罐裝結束,冷鏈車隊載着奶罐穿破晨霧,GPS與溫度傳感器實時回傳數據。抵達工廠後,智能閘機調取雲端檔案,35項農殘獸藥指標兩小時內完成篩查,1581個傳感器組成的隱形防護網,將巴氏殺菌溫度精准錨定85℃±0.5℃。從原奶入廠到成品灌裝,菊樂用四小時的高效流轉,跑贏行業標准30%。
這些數字成就的背後, 是菊樂與乳制品行業共通的突圍之战。原料成本佔比超60%的利潤擠壓、食品安全的強管理要求、手工與自動化交織的生產困局。當行業因工序復雜、SKU繁多導致數據斷層時,5%-10%的物料冗余與人力依賴便成爲常態。即便在菊樂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新津工廠,數據也經常出現問題,收奶、灌裝、質檢等部門依賴微信、對講機和紙質單據對齊信息,追溯一批問題原料需翻查三天報表,多系統並行導致每月財務盤點時才能發現超領問題。
改變的關鍵之一是菊樂與BAI資本成員企業黑湖的合作。
通過黑湖智造,菊樂所有物料進出庫通過手機和平板終端執行,其他系統的數據被實時打通,超領誤領被系統自動攔截,物料冗余成爲過去, 生產和管理成本下降10%。
無菌罐、滅菌機、巴殺機等核心設備的數據每小時自動採集和分析,160項關鍵參數以批次爲單位串聯成追溯鏈條。從牧場到商場, 任何一批牛奶都能在10分鐘內查詢精細到每一次殺菌時間的生產過程和應用設備記錄等操作檔案。
手工與自動化交織的生產困局也在逐漸解決。例如,打奶打水工藝,其目的是通過科學控制奶與水的混合比例,確保每批次產品的蛋白質、脂肪含量等理化指標符合國家標准和產品設計要求。過往,操作人員需手動計算打奶打水量,如今只需要輸入蛋白含量數值,黑湖智造在3秒內即可完成計算,將配料誤差率從0.8%壓縮至0.02%。
當30余類質檢單據無紙化流轉,數據實時自動收集分析,工序自動流轉,這些數字化的成果,正幫助菊樂實現50億包零事故的紀錄。“ 哪有什么捷徑,不過是三十年晨昏交替間,把每個環節都做扎實。”菊樂信息部負責人王睿的話語裏,藏着酸樂奶50億包的密碼。當行業還在追趕國標時,菊樂已遠超行業標准。
這種笨功夫裏淬煉出的硬功夫,恰似隴原大地上倔強生長的苜蓿草,用深扎土壤的根系,托起一杯杯牛奶的安全高度。
下一個50億在哪?
在成都的便利店冰櫃裏,酸樂奶正在經歷一場“年輕化調整”。除了經典原味,無糖版用赤蘚糖醇替代了白砂糖,白蘭地風味款散發着酒香,與英雄聯盟IG战隊聯名的電競包裝都在不斷吸引着Z世代的目光。這些改變源自菊樂每周雷打不動的“腦暴選題會”。在菊樂,任何崗位都能提交新品創意,但100個創意最終只有1個能進入試產環節。 “月月上新”的祕訣就是讓所有人變成產品經理,並且快速承接新品試產的需求。
渠道變革同樣大刀闊斧。當傳統商超貨架被巨頭佔據,菊樂把奶鋪進了盒馬鮮生的冷藏櫃、“零食有鳴”的貨架、電商平台等衆多渠道。即使新渠道的毛利率比傳統渠道低,菊樂還是義無反顧。
甘肅的牧場、成都的工廠,變化也在發生。在甘肅古浪,菊樂將智能化建設貫穿養殖全鏈條,喂養、擠奶等工作均可以通過機器完成。六月投產後,預計單產提升 15%,人工成本下降 30%,鮮奶微生物指標優於國家標准 50%,年產鮮奶可達7萬噸,產值達3億元以上,帶動200多人就業及周邊飼草種植3萬余畝。
在成都新津,自動化設備日夜不停的運轉,黑湖智造把過去需要統計員兩天完成的報表壓縮到5秒內生成,產能釋放30%, 即使工齡三十余年的老師傅,依舊可以熟練操作價值百萬的設備。
菊樂工廠
這種 “機器換人+人力增值”的雙重變革正在改變菊樂。機器的進入,不僅釋放產能提高效率,也讓人的工作越來越知識密集,不僅技術水平會得到提升,工資也會不斷上漲。“這樣我們才能既保障員工的生活,又趕上數字化的春風。”王睿說道。
眼下,變革的齒輪已經轉動。 營收連年增長,川外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攀升。但更大的考驗也在接踵而至,數字化的路徑已然清晰,如何通過技術,幫助菊樂的每一個部門完成升級,是信息部在思考的新問題。
當第50億包酸樂奶穿越戈壁牧場的風沙與成都街巷的煙火,戈壁的奶牛嚼着量身定制的“牛飯”,冷鏈車上的傳感器比司機更熟悉巴蜀山路,便利店裏無糖版與白蘭地味的酸樂奶爭相登場,工廠的產线在晨昏中流轉,老師傅的掌心溫度與智能看板的數字在此刻交融。用笨功夫守住生牛乳的純粹,是每一口苜蓿草中的沙土溫度,是實時跳動的數據織成綿密的防護網,是變革叩开的新世代味蕾。
談笑間,下一個50億包,正從戈壁牧場、員工腦暴和代碼悅動的間隙生長出來,菊樂用最質樸的堅持,釀造最未來的味道。
標題:爆賣50億包的酸樂奶是怎么煉成的?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