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敏敏、徐可心

編輯: 田納西、 敏敏

現在的面包名字已經讓人看不懂了。

比如前陣子走紅的盒馬歐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歐包,十幾塊錢一片,網友在感慨其價格昂貴之余,也對這款歐包名字裏的“歐坦得”起了好奇心,這是什么意思?

(圖/壹讀)

在盒馬逛一圈,會發現像這樣怪怪的面包名字不在少數,比如“黃油布裏歐漢堡胚”“全麥凱撒面包”等。

那么,爲什么現在的面包名字都這么奇怪?

千奇百怪的面包名

在烘焙界,像“歐坦得”這樣的怪名字還真不少。

比如,盒馬最近就推出了一款名爲“千目抹茶可頌號角”的新品,只看名字會覺得“號角”有些抽象,不過這款新品本身外觀確實如同號角一般,名爲“號角”也就不難理解了。

盒馬還有一款“巴斯克奶油告白面包”,面包名字裏的“巴斯克”和“告白”都讓人摸不着頭腦。但結合這款面包的“情人節限定”背景,“告白”就好理解了,至於“巴斯克”,是因爲巴斯克蛋糕起源於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因此得名。

再比如“巧克力堅果夾心巴布卡面包”,從面包詳情頁介紹來看,這其實就是一款卷着巧克力和堅果的面包,直接叫它“巧克力堅果夾心面包”也無不可,但失去了“巴布卡”,這款面包名字就變得平平無奇了。

展开全文

(圖/unsplash)

還有“全麥凱撒面包”。

看到“凱撒”這兩個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人名”,的確,在不少小說中都出現過“凱撒”這個名字,羅馬共和國的愷撒大帝也是赫赫有名(愷撒大帝名中的“愷撒”是音譯,也有譯作“凱撒”的)。

不過“全麥凱撒面包”的真身看起來相當普通,就是頂部开花的圓面包,單從外觀看實在是很難發現它和“凱撒”的關系。

(圖/unsplash)

在奇怪的面包名字中,被多家面包品牌青睞的當屬“馬裏奧”。

“馬裏奧”面包是許多品牌都推出過的經典面包品類,好利來家有“脆香核桃馬裏奧”,UH祐禾家叫“超級核桃馬裏奧”,味多美則叫“奶酪核桃馬裏奧面包”,爸爸糖吐司面包也曾推出“馬裏奧全麥吐司”。

雖然它們都叫“馬裏奧”,但是面包的外觀卻和經典遊戲裏喫蘑菇的“超級馬裏奧”毫無關系。共同之處則是這些“馬裏奧”面包的表面都有核桃,並且含有奶油/奶酪夾心。

在衆多面包品牌推出的面包中,比較怪的名字還有“咕咕霍夫”。如果放在你面前的是一份“伊朗开心果咕咕霍夫”,你應該只能從名字裏判斷出這面包裏有开心果,但大概率不知道“咕咕霍夫”是什么意思,也很難判斷它的口感、口味。

(圖/unsplash)

除此之外,多樂之日、巴黎貝甜、UH祐禾、原麥山丘等面包品牌,還有“佐莫拉吉”“布裏歐”“克林姆”“卡斯特拉”“修格拉”“蘭姆”“林茨”等一系列的怪名字。

不論是“巴布卡”“咕咕霍夫”,還是“馬裏奧”“凱撒”“布裏歐”,單看名字很難將其和面包扯上關系,即使知道這是面包名字,也很難靠這些奇怪的名字看出原料或口味。

那么,商家爲什么要給面包起這么奇怪的名字?

面包名字爲什么這么奇怪?

其實,這些奇怪的面包名字,大多是外語的音譯。

比如“巴布卡”,其實是波蘭語中的“Babka”,“凱撒”源自德語中的“Kaiser”,“咕咕霍夫”則源自德語的“Kugelhopf”一詞。

直接音譯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國外的面包,中國的面點走出世界,也借助了音譯的方式。

比如,2024年5月的法國面包節展會上,中國饅頭就作爲“中式面包”走出國門,名字被翻譯爲“MANTAO”。

(圖/抖音評論區截圖)

當然,不同國家的食物在傳播時,採用直接音譯並不是特別奇怪。但要是了解到,這些被“簡單粗暴”地音譯過來的面包名字,它們在原先的語言中的意思,那就會覺得真的很奇怪了。

比如,前面我們提到“咕咕霍夫”源自德語“Kugelhopf”。這個詞要分开解讀,“Kugel”的意思是“球形的、圓形的”,對應面包圓形、中空的造型,“Hopf”則指一種啤酒酵母,與發酵工藝有關。

同樣的,面包店裏常見的“恰巴塔”面包,名字也跟形狀有關。

根據《牛津食品與營養辭典》中的解釋,“恰巴塔”(CIABATTA)在意大利語中是拖鞋的意思,這種面包外觀是扁平的橢圓形,就像拖鞋,因此得名。

面包名字除了和形狀有關,還和制作工藝有關。

(圖/unsplash)

“馬裏奧面包”的名字來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馬裏奧”也被譯爲“布裏歐修”,是法語“Brioche”的音譯。

根據食物歷史學家Lynne Olver創建的食物年表網站,“Brioche”被一些詞源學家認爲來源於兩個古老的單詞:“bris”(打破)和“hocher”(攪拌),二者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Brioche”。也就是說,布裏歐修的面包名字主要突出制作流程中的揉面步驟。

至於开頭提到的歐坦得系列面包,這是盒馬與焙樂道合作研發的產品。有觀點認爲,歐坦得這一名字是O-tentic的音譯,而O-tentic很可能是字母O和單詞“authentic”(意爲“正宗的、傳統的、真實的”)組合而成的自創詞,意在強調食品使用了傳統工藝或天然原料。

而歐坦得系列面包使用了“酸面團”,其實酸面團就是人們生活中說的“老面”“面肥”“面頭”等,主要用在饅頭、包子等傳統發酵食品中,確實屬於“傳統工藝”。

(圖/unsplash)

面包的外語名字,除了體現面包形狀、制作工藝之外,還有的直接採用了人名命名的方式。

比如,“凱撒面包”的名字據說源自發明此面包的師傅,這位師傅就叫Kayser。

類似的,“巴布卡面包”中的“巴布卡”(Babka)在波蘭語中指“祖母”。一種說法是,這種面包最初主要由家庭中的祖母制作。還有說法稱,巴布卡面包名字的由來與它的形狀有關,這種面包的紋路會讓人想起老婦人的裙子。

可以看出,巴布卡面包雖然不是人名,但也是以制作者的身份爲食物命名的。

那么,既然面包名字背後有這么多講究,爲什么在翻譯時直接音譯,並沒有把其他含義翻譯出來呢?

在飲食文化中,音譯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食物的跨文化傳播。

(圖/unsplash)

一篇發表在《中國科技翻譯》期刊上的論文對食物名稱的對外傳播進行了研究,該研究提到,音譯有助於保留原語表達方式及其內涵文化,給受衆傳遞最真實的信息,使其享受最本源的原語文化。

還有研究認爲,直接引進某個語言系統中的食物名稱,尊重了原語言系統的不變性。

外來的面包名字直接採取音譯而非意譯,在語言學上還被稱爲“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翻譯與歸化翻譯是一組相互對應的概念。簡單來說,異化就是讓讀者靠近作者,讀者需要跨越文化差異去理解原文。歸化是讓作者靠近讀者,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降低讀者的理解難度。

面包名字直接音譯適當地運用了異化策略,通過主動適應源語言文化的方式,保留了其文化中的獨特意象。既是對食物發源地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播,也豐富了消費者的文化體驗。

如果直接把巴布卡(Babka)面包翻譯爲“祖母做的面包”,雖然更加通俗易懂,但並未完全准確地表達這一面包名本來的意思,在藝術性上也有所欠缺。

而且,相比之下,奇奇怪怪的、帶着異域風情的面包名字,也讓人們覺得這些面包更“高級”,更有情緒價值。“梅花形蛋糕”“老丁雞蛋糕”固然讓人覺得樸實可愛,但一份“風吹餅”更顯浪漫色彩。

(圖/壹讀)

所以說,面包奇奇怪怪的名字其實蕴含着文化傳播的意義。食物的名稱,也是食物發源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生動縮寫。

下次买面包時,不妨花幾分鐘查查這些奇怪且有趣的名字,一片片面包也可以成爲帶着溫度的文化切片。

1.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法國面包節驚現中國饅頭!饅頭:請叫我“中式無糖面包”

2.王曉菲,蘇曉軍.英語食物名稱的符號意義探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4,16(04):93-96.

3.劉歡.從歸化異化中國食物名稱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11):173-174.

4.熊欣.音譯理論及音譯產生的背景[J].中國科技翻譯,2014,27(01):39-41+27.

5.Ayto J .A Diner's Dictionary: Food and Drink From A to Z[J]. 1993

6.Marks G .Encyclopedia of Jewish Food[J].Houghton Mifflin, 2010..76.Olver,Lynne,editor.The Food Timeline[J].[2025-04-15].



標題:恰巴塔、巴斯克……面包名爲啥這么怪?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3774.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