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角落裏,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像迷霧般,讓人看不清真相。就拿白酒來說,“白酒是糧食釀的,健康得很,專家都說能抗癌”,這樣的話語,你是不是也常有所聞?60 歲的王大爺,就是這句話的忠實信徒。

王大爺打年輕時候起,就對酒有着一種難以言喻的癡迷,尤其是那高濃度的白酒,簡直就是他的心頭最愛。退休之後,時間一下子充裕起來,王大爺更是徹底放飛自我,每日與酒爲伴。要是哪天沒喝上兩口,整個人就像丟了魂兒似的,渾身不自在,在家裏鬧起脾氣,活脫脫一個 “酒膩子”。平日裏,他最喜歡約上三兩老友,找個小館子,擺上一桌酒菜,大家推杯換盞,談天說地,好不快活。家裏人看着他這副模樣,心裏滿是擔憂,苦口婆心地勸了一遍又一遍,可王大爺就像被酒灌了 “迷魂湯”,根本聽不進去。

上周,平靜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正和往常一樣享受着酒局的王大爺,突然臉色變得煞白,雙手緊緊捂住肚子,臉上露出痛苦的神情。一同喝酒的老友們見狀,嚇得不知所措,趕忙叫了救護車,將王大爺緊急送往醫院。

到了醫院,醫生迅速爲王大爺做了全面細致的身體檢查。一番忙碌後,診斷結果猶如一道晴天霹靂,讓所有人都驚呆了 —— 王大爺腹腔出血,病因是 “肝癌破裂出血,酒精性肝硬化”。聽到這個消息,王大爺如遭雷擊,整個人癱坐在病牀上,懊悔不已。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平日裏視爲珍寶的白酒,怎么就成了奪走自己健康的 “罪魁禍首”。他滿心疑惑地喃喃自語:“明明白酒都是糧食釀造的,大家不都說喝白酒對身體有好處嗎?怎么到我這兒,反倒得了肝癌呢?”

展开全文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像王大爺這樣對白酒有着特殊 “偏愛”,甚至堅信其有養生抗癌功效的人,可不在少數。那么,“每日飲用白酒能養生抗癌” 這一說法,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只是人們一廂情愿的美好幻想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撥开迷霧,探尋真相。

長期飲白酒,真能延年益壽、預防腫瘤?

“白酒抗癌” 這一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6 年。當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發現了酵母菌中的 “細胞自噬” 機制,據說這種機制能夠有效地清除 “可能致癌物”,從而起到抗癌的神奇效果。而巧的是,白酒中恰好含有 “酵母菌”。這一發現,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緊接着,在 2017 年,江南大學也在白酒中檢測出了一種名爲 “地衣素” 的物質,據說它具有抗癌、抑菌、抗病毒的功效。這下子,“白酒抗癌” 的說法更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人群中迅速傳播开來,不少人對此深信不疑,仿佛找到了抗癌的 “法寶”。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且慢,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白酒中雖然確實含有一些具有抗癌成分的物質,可這些成分的含量,簡直少得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拿白酒中所含的萜烯類化合物 —— 茴香腦來說吧,其在白酒中的含量大約在 295 - 2200 μg/L。理論上,茴香腦確實有抗癌的作用,可問題是,要想通過飲用白酒達到抗癌的效果,每天需要服用 900mg 左右的茴香腦。這意味着什么呢?換算一下,每天得飲用高達 300L 的白酒!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白酒中成分復雜多樣,絕不僅僅只有這一種化合物。所以,僅僅因爲白酒中含有酵母菌等少量抗癌成分,就斷言白酒具有抗癌功效,實在是太過片面,缺乏科學依據。

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1988 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已經明確宣布,酒精屬於致癌物質。這一權威結論,無疑給那些迷信白酒抗癌的人潑了一盆冷水。

或許這時候,有人會想:“既然白酒中抗癌成分這么少,那我們能不能在日常飲食中,多喫一些含有抗癌成分的食物,從而達到抗癌的目的呢?” 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遺憾的是,這種想法並不可靠。目前,治療癌症的藥物都是經過復雜的工藝,將抗癌成分高度濃縮制成的。而食物中的成分太過繁雜,抗癌物質不僅含量極少,而且在加工或儲存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遭到破壞,失去原有的功效。所以,要想真正有效地抗癌,最靠譜的做法,還是要嚴格遵循醫囑,科學合理地用藥。

喝白酒到底是好是壞,會危害健康甚至致癌嗎?

有些人可能會心存僥幸,覺得自己只是偶爾喝上一點白酒,再加上人體自身具有代謝功能,應該不會對健康造成什么影響。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有研究表明,從飲酒的當天开始,酒精就會在人體內 “安營扎寨”,停留長達 6 周之久,並且會持續不斷地對大腦等身體器官造成傷害。

2018 年,《柳葉刀》雜志刊登了一項涉及全球 2800 萬人的大規模研究。研究結果令人震驚:最安全的飲酒量爲 0,也就是說,建議人們滴酒不沾。這一結論,無疑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不僅如此,2019 年《柳葉刀》發表的一項北大研究也表明,隨着飲酒量的增加,血壓水平會隨之上升,腦卒中的發病率也會顯著提高。據相關數據顯示,有害使用酒精每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導致高達 300 萬例的死亡。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明確指出,酒精與 200 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早在 2016 年,新西蘭的科學家就曾發表過一篇研究文章,其中明確指出,酒精至少可以導致人體 7 個部位發生癌變,包括口咽、喉部、食管、肝髒、結腸、直腸、乳腺。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副主任兼 207 東病區主任王新保醫生,也通過臨牀經驗強調:“在臨牀上,越來越多的病例表明,肝癌、肝硬化的發病年齡提前,與肝炎(乙肝、丙肝)患者愛喝酒有着直接的關系。”

曾經,社會上還流傳着一種說法,稱 “紅酒可以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此,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丁亞輝表示,這種說法的來源,是因爲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蘆醇,而白藜蘆醇確實對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通過喝紅酒達到軟化血管的效果,每天至少需要飲用十幾瓶紅酒。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僅難以實現,還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所以,任何聲稱喝酒具有保健作用的說法,都缺乏可靠的科學依據,大家千萬不要輕信。

喝酒後若出現這 2 個現象,或說明你不適合喝酒,盡早戒酒爲妙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爲乙醛的物質。可別小看了這個乙醛,它的毒性可是酒精的 30 倍,能夠直接損傷細胞 DNA。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乙醛列爲一級致癌物。

雖然人體自身擁有強大的代謝功能,能夠幫助排出大部分的有毒物質,但科學家研究發現,大約 1/3 的東亞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人群)身體中,缺乏一種可以代謝乙醛的關鍵酶 ——ALDH2。這類人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喝酒容易上臉。以下兩類人,喝酒簡直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喝酒臉紅 —— 缺乏乙醛脫氫酶:喝酒臉紅的人,身體裏雖然有能快速分解乙醇的乙醇脫氫酶,但是卻缺乏有效分解乙醛的乙醛脫氫酶。這就導致乙醛在體內大量堆積,無法及時代謝分解。乙醛會刺激血管擴張,讓人的心跳加快,還會產生惡心等不適症狀,反映在外表上,就是臉色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變得通紅。如果這類人長期酗酒,患肝癌、食道癌、結腸癌等癌症的風險,將遠遠高於常人。

喝酒臉白 —— 缺乏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喝酒臉白的人情況更糟糕,他們身體裏既沒有乙醇脫氫酶,也沒有乙醛脫氫酶。這類人主要依靠肝髒裏的 P450 酶來稀釋酒精,但是這種方式效率極低,導致酒精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更長。酒精會抑制心髒的收縮功能,使得末梢血管血流減少,從而讓人的臉色變得蒼白。如果大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昏迷,甚至引發急性酒精中毒,危及生命。

即使喝酒後臉色沒有任何變化,長期酗酒同樣會給肝髒帶來沉重的負擔,久而久之,極易引發肝炎、肝硬化,甚至發展成肝癌。可以說,長期酗酒對身體健康百害而無一利。

王大爺躺在病牀上,看着醫院雪白的牆壁,回想着自己過去對白酒的癡迷,心中滿是悔恨。"



標題:實話實說:喝酒後出現2個現象,或說明你不適合喝酒,趁早戒酒吧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17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