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林真心/文)宣發營銷,被擡到了本不該有的高度。

《念無雙》被吐槽的“老年宣發”反而成爲新的營銷點;空降的《無憂渡》則被要求大宣發、強營銷。

從深挖已播劇的營銷團隊,到敦促待播劇的宣發營銷,關於偶像劇營銷的討論正在愈演愈烈。

而現實情況是,盡管頭部大劇的營銷預算連年攀升,但真正能靠營銷逆天改命的作品寥寥無幾。

國產偶像劇,深陷營銷焦慮。

宣發焦慮

理想狀態下,劇集宣發本應是優質內容的放大器,幫助作品觸達更多觀衆。但如今,它正在演變爲掩蓋內容缺陷的“集火點”。

近日,由任嘉倫、宋祖兒主演的玄幻題材《無憂渡》空降播出。按以往經驗來看,空降雖然對播前預熱造勢不利,但常規的追劇團活動、主演合體互動、多平台熱搜發酵,並不受影響。

因此,有不少粉絲在微博喊話片方和平台,要求合作來趣文化、大聲文化這樣的行業頭部營銷公司。

同時,劉詩詩粉絲爲《淮水竹亭》發聲也登上了熱搜。網傳劉詩詩、張雲龍主演的《淮水竹亭》原定近期播出,但由於《無憂渡》的空降,打亂了原有的節奏,只能延期上线。

粉絲提出的訴求,一方面拒絕網傳的4月30日冷檔期,要求平台歸還檔期,另一方面,還要求“給足宣發時間和大劇待遇”,包括但不限“於正式預告+彈窗預約+固屏”。

這一系列連鎖效應,堪稱“宣發焦慮”的直觀體現。

展开全文

近年來,社交媒體上,聲討宣發過剩、營銷轟炸的一方,和爲“0宣發”奔走呼號的一方,幾乎打成平手。

這在本就高度依賴流量、存在內容局限性的偶像劇圈層,尤爲明顯。本文討論的,也主要是偶像劇領域的強營銷。

《永夜星河》《九重紫》都驗證了當下最火熱的營銷範式。一部劇的宣發,從播前到收官,由线上至线下,節奏、流程,乃至主演的配合程度,都已經高度工業化。

劇還沒播,就急着先把“爆款”的架勢打出來,按“爆款流水线”標准批量生產,目前已經引發網友的集體吐槽。

與此同時,大批古偶、現偶的主演粉絲動輒把播出效果不佳歸結於宣發不夠、營銷不到位。更誇張的一些,還被粉絲詬病“0宣發”,全靠粉絲自發組織。

強烈的“宣發焦慮”,暴露了偶像劇市場的深層困境——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當下,營銷早已從“錦上添花”變成了各方押注的救命稻草。

收官战報上羅列的熱搜數量、短視頻播放量等數據指標,正在取代內容質量,成爲粉絲能夠引用的評判標准。

僞命題

那么,粉絲口中的“0宣發”,確有其事嗎?

“所謂‘0宣發’其實是個僞命題。我老刷到有粉絲說自己劇沒有請宣發公司,真的很多粉絲都不懂。去看貓眼,上面沒掛營銷公司就說沒有營銷。”資深劇宣阿軻解釋道,"現在沒有劇會完全不做營銷,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

按照阿軻的說法,粉絲的判斷依據中,貓眼平台、片尾字幕都是不准確的。貓眼的性質和百科差不多,參與公司可以提交資料自行修改。很多營銷公司不重視,或者爲避免麻煩不會去掛名,並不代表沒有營銷,也不代表只有顯示的幾家參與宣發。

至於片尾署名,很多劇集都在後期完成後才交給營銷公司負責宣傳,沒出現在片尾也很正常。加上拍攝期相對的營銷動作會比較少,所以很多項目不給拍攝期的營銷公司署名。

所以,營銷公司的參與度並不能簡單通過公开信息判斷。“來趣是很喜歡給參與過的每個項目都掛名。反正懂的都懂,那些大項目多少公司在做啊,也不只是一家的功勞啊。”阿軻說。

粉絲主張的“0宣發”,在從業者看來已經到了營銷泛濫的程度。

宣傳阿軻明確表示,營銷內卷的當下,只有非常小體量的網劇,或者積壓劇才可能只找一家供應商。“劇宣是大公司掐着的多。但是有時候一個劇包給很多個公司,就會有大有小。有的宣發經費充足就好多家一起做。”

這些公司負責的板塊各不相同。有的是微博、有的是抖音,有的是外圍、口碑。“平台、片方、藝人甚至植入都會找宣傳公司,然後渠道再拆分开來,一個劇有三個以上營銷公司參與是很正常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外包。”

“文案需要人寫、物料需要人做、話題需要人衝,短視頻需要人寫策劃、需要剪、需要徵稿,品質劇需要發稿,偶像劇需要炒CP,线上需要熱度,线下需要活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需要錢,每一個劇都需要。”劇宣靠靠透露。

總結來看,行業內外的信息不對稱,加劇了對劇宣營銷的認知偏差。

同質化

劇集營銷市場已逐漸顯現出二八分化格局。

頭部公司如來趣、大聲業內外知名度高,合一、衆行等緊隨其後。

小公司則很有可能被淹沒。某平台制片人何荷透露,他們通常都會直接用平台“名單”裏的大公司。“平台有一個供應商庫,合作過效果不錯的都在裏面,除非片方特別點名不要某個公司,一般都是從裏面選。”

偶爾也會有大的制作公司提出不要合作頭部的某營銷公司,畢竟,用什么公司,平台和劇方都會參與決定。

這就意味着小的營銷公司只能接到“不卡名單”的項目。“這時候就很考驗老板的社交、人情了。”劇宣小姿說。

這個月以來,劇宣陳韞已經接觸了3個待播項目。無一例外,都是流量參演的偶像劇。

對於偶像劇的營銷套路,陳韞早已爛熟於心。“不管古偶現偶,都有一個現成的框架。畫面美學、男女主CP感、群像或者人物關系、流行梗、具體的集播有什么情節……不同的劇都只用往裏填。”

衆所周知,影視圈是一個相信“經驗”、跟風“爆款”的地方。

劇宣營銷也是如此。一個梗火了,各個新劇的追劇團都搶着用。

檀健次、李蘭迪宣傳《濾鏡》跳了“李羲承進行曲”,陳都靈、辛雲來宣傳《雁回時》也沒能躲過;《五福臨門》發布會上的《九萬字DJ版》舞蹈也在《余燼之上》《雁回時》《值得愛》追劇團返場。

更別提流行梗熱搜詞。“誰懂xxxx這一下”、“有這樣xxx進入xxx”已成固定句式。“我一般是看熱搜詞就知道是哪個劇的營銷公司想的,太明顯了。”陳韞說。

劇宣小姿也同意陳韞的說法。“偶像劇營銷套路化是真的,可復制性很高,很多破爛梗都通用。”小姿透露,劇宣同質化最直觀體現在收官战報裏。“你就看最後收官战報上面的板塊,大部分都是一樣的。都是砸錢出的效果,不砸錢就費勁了。”

值得一提的是,劇宣正在超越劇集本身,成爲營銷點。

即便沒看過《白月梵星》,也可能刷到過白鹿、敖瑞鵬那個點贊量遠超1000萬的變裝視頻;《噓國王在冬眠》的线上线下劇宣物料,被評價拍得比正片更有甜寵偶像劇氛圍感。

過度依賴營銷,使得劇情內容淪爲背景板,這樣的營銷模板無疑正在殺死內容價值。越是成熟的營銷體系,越可能成爲內容創新的絞索。

“劇爆不爆,最重要的就是劇情,營銷只是輔助。相信某家營銷公司全都能做成爆款的,老了就賣你們藥。”阿軻說。

文中受訪者均爲化名



標題:《念無雙》受吐槽、《無憂渡》被督促,國產偶像劇陷入營銷焦慮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155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