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漲價,水果們都在努力變甜
圍繞水果的口味,人們分爲兩派。一派會驚豔於水果越來越甜,一派會疑惑,感覺水果越來越沒有水果味,缺乏小時候喫到的那種清甜和果香,更像“喫糖水”。
由於供給上的稀缺性,變甜的水果一般會賣得越貴。不過,從兩派的爭論來看,“甜”或不能成爲水果行業發展的唯一終極,“多元化口味”可以成爲候選項。
1
更甜的櫻桃李,
奪了車釐子的光芒
年末年初,車釐子的光芒似乎沒往年那么耀眼了,5斤標准箱裝價格約220-280元,這只有2023年高點的一半,零售價在春節後也因爲進入銷售尾季等原因,部分出現了腰斬。
現在在聲量上取代車釐子的當紅炸子雞,“櫻桃李”是其中一個,它來自智利或澳大利亞等地,是一種櫻桃和李子的雜交水果。很多嘗過它的 消費者都評價,櫻桃李香氣濃鬱,口感兼具甜嫩、多汁與爽脆等優點。
業內給出的車釐子和櫻桃李的甜度對比是,智利櫻桃李是從18-25Brix(糖的百分濃度單位),車釐子甜度在14-22Brix。在網上,“櫻桃 李甜度爆表”等營銷詞十分顯著,估計能吸引到一些消費者“轉陣營嘗鮮” 。
當然,如果想要嘗到櫻桃李的甜,你需要支付更多的錢。在一些中高端超市,由於偏向採購中甜度和高甜度的櫻桃李,價格不算便宜。
250克盒裝裏裝着9個櫻桃李,22.9元,相當於每一小個2.54元。也有更大顆的來自澳大利亞的皇後李,兩個25.9元,一個就要12.95元。
櫻桃李的果肉十分誘人,圖源:攝圖網
把車釐子與櫻桃李兩個不同物種比較,似乎有失公允。但櫻桃李本身確實也在越來越甜。
有公开信息稱,傳統品種櫻桃李甜度約爲16-18 Brix,而現代優選品種(如Regina、Kordia)甜度可達22-25 Brix。像美國生產的“北美之戀”高甜度櫻桃李,甜度就達到了20 Brix。
櫻桃李不是變甜的唯一物種。這兩年大火的藍莓,有公开資料稱,傳統藍莓甜度通常在10-15 Brix之間,而現代高糖品種甜度可達15-20 Brix。
圖源:攝圖網
權威的《科普中國》信息網則指出,以前的西瓜甜度達到12就很高,而2020年日本推出的金色羅皇西瓜達到了20。普通的菠蘿甜度一般在8-10之間,而來自菲律賓的黑鑽鳳梨甜度可以達到16。現在桃品種的含糖量,據說也比以前高幾個點。
人們有感於水果越來越甜,實際上是水果內的糖酸比被“人爲改變”了,方法是改良育種。糖酸比高,喫起來就偏甜,反之就偏酸。
比如,陽光玫瑰和巨峰葡萄的含糖量相差不大,但巨峰的含酸量幾乎是陽光玫瑰的兩倍,導致巨峰喫起來就偏酸一些。而陽光玫瑰糖酸比達到了60以上,是其他水果的 1-3 倍,所以能靠“甜”突出重圍。
人類噬甜,被認爲是天性,這也天然激活了“一條變甜水果”的產業鏈。
2
越甜越貴,
水果的資本化控制
有人把水果變甜,視爲“消費者、農業和商業的共謀”,說的是人類很容易成爲甜的俘虜,而農業和農業資本們誰都難以拒絕水果變甜後,所可能收獲的巨大經濟效應。
這幾年,年輕人常感嘆“水果難以自由”,價格上給人難以高攀的品種,基本上在產品營銷上都會凸顯一個“甜”字。只需要去菜市場逛逛,就能一探究竟。
標有“純甜黑珍珠”字樣的車釐子198元1斤,8個“爆汁鮮甜”的沃柑73元,一串“爆甜頭茬”的青提40元,“糖度>12度”的新西蘭奇異果25元3個,甚至連菜市場按框买的砂糖橘,大型生鮮超市在標籤加上“廣西現摘保甜”就要近8元/斤。
月薪如只有一萬,水果真不是想买就能买。實際上,目前資本對水果甜度的挑選,以及對甜度背後利潤的追求,這一整個利益導向已經貫穿整個產業鏈。
身在研究環節的李達(化名),是一位柑橘類生物學博士。他在南方某省一所大學擁有一塊研究柑橘品種的校企合作育種基地。
這裏孕育着許多柑橘新品種,農技員會一一測量甜度,甜度低的“直接pass”。
至今,李達在基地裏仍保有一塊本土原生柑橘品種基地,但不賣。“原因是本土的(不那么甜的)品種都賣不出價格,只能當作實驗對照組。”
身在種植環節的吳向東,是回江西老家創業的農二代,在家鄉承包了幾十畝臍橙種植基地,來田地尋找供應鏈的客戶挺多,比如批發商、超市零售等,但吳向東發現, “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嘗起來甜不甜,而不是怎么種的。”
圖:吳向東承包的臍橙種植基地
吳向東認爲,評價水果的口味應該是多元化的。“也許有人就愛喫甜裏那一點點的酸味。”但即便如此,甜度仍然最容易成爲與“所謂的優質”掛鉤的標准。
到了水果流通環節,什么水果好賣,渠道商掌握着圈選和分銷的決定權。
就拿2023年1月在港交所敲鐘上市的“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百果園爲例,它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水果分級標准,評價維度包括酸甜度、新鮮度、爽脆度、細嫩度、口感和安全性,根據這些維度將水果標准分爲“招牌、A、B、C”四個等級。
據其招股書資料,招牌級及A級水果對銷量貢獻和收入的貢獻最高,在報告期內均超過了50%。這兩級水果的毛利率也更高,且同樣有着持續增長的趨勢。可以看出,以甜度爲關鍵要素之一的水果,讓企業有利可圖。
所以你看,很難說水果變甜,是某一方的企圖。水果世界的真相,可能就是多方的共同奔赴。
3
水果,不能只有“甜的終極”
在水果的變甜史上,鄰國日本常常成爲大衆的參照。在日本,每當新研發出一種更甜的水果,一顆小果子的拍賣價動輒“成千上萬”人民幣,刷新中國人的水果世界觀。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幾年日本水果的高價進階之路。
2022年,日本青森縣研發出的櫻桃品種“朱諾之心”,直徑超過28毫米、含糖量達到20度,而一般櫻桃是8-10之間。該品種最高級別“青森心跳”15粒裝櫻桃被拍出60萬日元(合2.9萬人民幣)的天價,相當於每顆櫻桃喫一口,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近2000元)就飛走了,刷新紀錄。
圖源:朱諾之心高級櫻桃
再往前一點,於2008年推出的“浪漫紅寶石(Ruby Roman)”葡萄,以其顏色鮮紅、顆粒大小爲巨峰的兩倍爲特色,甜度更是達到18度以上,一般葡萄是10-20之間。
當時,最高等級“浪漫紅寶石”被拍出1串1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3萬元)歷史最高價,平均每顆葡萄價格高達5.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670元)。
看了日本這些令人心動的產品和令人撲通撲通跳的價格,相信對不少中國業者也有觸動。
日本水果爲何如此追求甜而貴?
人們可能以爲日本國土狹窄,產出不夠所以貴,這算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水果產業的道路選擇上”,日本選擇了“精耕細作的奢侈型水果”發展之路,努力面向中高收入人群,進行定向供給,並培育出發達的“水果送禮市場”。
這一所謂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道路選擇,也讓日本水果在亞洲奠定了自己的坐標和特色。中國的很多水果產品,不少育種都來自於日本,比如從最早的紅富士,到前幾年流行的陽光玫瑰。
中國的水果育種也有借鑑日本之意,不過結合中國的國情,業內有聲音認爲,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水果產業道路——不全部瞄准少數人的奢侈消費,而是應該走大衆化的精品之路。
近年,中國大的消費趨勢,已經從前十年追求高質高價的商品,轉向追求高質價比的商品。十年前,誰能在聖誕節爲戀人买一顆百來元的蘋果,周圍的人會積極評價,但放到現在,風評可能會相反。
如今的消費心理更多是:水果質量不能差,價格要適當,才能佔領市場上最廣大的人群。誰更接近質量與價格之間的中間點,誰在市場上就有更大的贏面。
另外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個性化消費。已經有一部分年輕人,不再單純追求甜度,而是口感的多樣化——可以帶一點酸味,不用那么甜,但口感上可以更加綿密或者有層次。
比如這幾年茶飲用的比較多的油甘果,喜光喜熱,長於亞熱帶,據說它受歡迎的一大關鍵是口感的層次豐富。入口先微澀、後回甘,很多年輕人就好品味這一口入嘴變化的一瞬間。
如果說這種水果比較小衆,一些大衆化的水果,年輕人們也在探索他們更多層次的口味。比如網上就有人分享對釋迦果和菠蘿蜜的口感,這些愛好者們原以爲這兩種水果就是“甜”,但後來到了原產地之後發現這兩種水果,是有果子的獨特香氣的。尤其菠蘿蜜,還喫出了奶油味。
圖源:攝圖網
就包括時下流行的櫻桃李子,也有人分享它的“真身之味”是:甜、酸、澀、香,對人們進行科普。還有人喜歡分享蘋果這種“大路貨”,說有一種“王林蘋果”,果皮是淡淡的澀味,果肉卻是清甜多汁。
相信隨着人們的味覺覺醒,這勢必會從需求端反向影響到供求端,甜不會永遠是水果的唯一一極,多極化口味或許才符合當今世界的真實。
實際上,一些零售終端正在朝這個方向去努力。盒馬等一些超市業者就表示,現在零售端做的比較多的叫“熟度管理”,盡可能讓不同水果在貨架上時都是最佳賞味的熟度,重點是爲了突出不同水果應有的風味,而非只是管理糖度。定好最佳賞味熟度後,超市還要盡可能將此變成水果採收、運輸、儲存上的標准,保證品質的統一,並以符合時下消費大趨勢的價格進行銷售。
標題:爲漲價,水果們都在努力變甜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