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沒喫飯的時候點進來!兩位大廚的手藝要把人饞哭啦
原標題:不要在沒喫飯的時候點進來!兩位大廚的手藝要把人饞哭啦
柴、米、油、鹽調世間百味,煎、炸、蒸、燉烹精彩人生。作爲中餐烹飪的最原始技法之一,蒸菜歷史悠久。蒸,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每逢團圓的日子裏,蒸制的菜餚,牢牢地佔據着餐桌的一席之地,在那升騰的蒸汽中,傳遞着家鄉的味道,撫慰遊子的心靈。
鹹肉蒸春筍和刺毛肉圓,是浙江德清新市古鎮過年時,餐桌上的常客。
遊客 費邱苒:這個鹹肉春筍,用這個湯我就能一連幹三碗飯。
遊客 沈麗潔:雖然菜看着很簡單,但是喫出了裏面廚師很深的功夫。
蒸,是中餐烹飪的最原始技法之一。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就已出現了用來蒸制食物的陶甑。而浙江德清的筍類、水產品等食材尤爲豐富,每逢春節,人們便會把提前醃好的醬肉、醬鴨等食材蒸着喫,這也成爲德清人的美食記憶和文化基因。
90後掌廚沈秋濤介紹,這道鹹肉春筍的鹹肉和魚幹,是提前一個半月醃制而成,春筍則是當天現挖出來的。
浙江德清青年廚師 沈秋濤:鹹肉跟魚幹一起蒸它的味道會更鮮,有魚的香味,還有肉香。
將鹹肉切片,魚幹切塊,春筍斜刀切段,鋪上姜片去腥,再加少許白糖、料酒、雞精後,便可上鍋蒸了。
而制作刺毛肉圓的奧祕,則是“肉包米、米包肉”,糯米與鮮肉交融在一起來回甩扔,再放在糯米中“打個滾兒”。最後兩道菜放進蒸箱,15至20分鐘後就能出鍋了。
1998年出生的沈秋濤,曾在部隊擔任食堂炊事員。這兩道菜,也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家鄉味道。
浙江德清青年廚師 沈秋濤:第一次做的時候味道感覺還是不太對,對比一下,原來是我調料放多了。後來我問了師父以後,他說你要切得稍微厚一點,又不能太厚,要稍微帶點肥,肥中帶香。
浙江德清青年廚師 沈秋濤:在部隊時候我復刻不出來,我想給战友做,結果做不出來那個味道,我說你下次跟我走,跟我休假回家去品嘗。
去年9月,服役結束回到家鄉的沈秋濤,成爲餐廳的掌廚。新的一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傳承好家鄉老味道。
浙江德清青年廚師 沈秋濤:把這個年味傳承下去,過年的時候,大家都聚在一起,喫熱氣騰騰的兩道蒸菜。
粉蒸肉:滾滾熱氣中的味覺傳承
而在中國蒸菜之鄉——“無菜不蒸,無蒸不宴”的湖北天門,團圓飯裏必不可少的美味,則是粉蒸肉。正在忙碌的大廚劉濤,是一位95後。小時候,每次媽媽做粉蒸肉,他都會在旁邊看着,漸漸地制作方法也爛熟於心。
湖北天門青年廚師 劉濤:初中因爲住校,每次回家,媽媽總是在廚房忙前忙後給我准備好喫的,粉蒸肉是一定會做的,所以記憶中,粉蒸肉就是家的味道。
劉濤介紹,制作粉蒸肉,首先要挑選優質五花肉,切成5毫米厚,10釐米寬,調味醃制5分鐘。而這道菜好喫的祕訣,則主要在於粉。
湖北天門青年廚師 劉濤:要選用我們天門本地的早稻米磨成的米粉,我們選用的五花肉是一斤,大米粉用一兩就可以了,比例是10:1。均勻地裹上米粉,米粉可以增香解膩,鎖住鮮味。
“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從蒸肉、蒸魚、蒸菜的“天門三蒸”,到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釀蒸、花樣造型蒸、封蒸、幹蒸的“蒸菜九技”,從家庭的柴火大竈到登上大雅之堂,天門蒸菜仍在不斷給大家帶來驚喜。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標題:不要在沒喫飯的時候點進來!兩位大廚的手藝要把人饞哭啦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