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公認的垃圾食品,如今逆襲國民零食,辣條如何撬動百億市場?
先徵服國內大衆又徵服全球老外,“黑料漫天”的辣條,怎么突然風評大轉,好評如潮了?
如果要評選當代飲食發明排行榜,辣條肯定佔有一席之地。
以前的辣條,全身都貼滿了負面標籤,原料不健康、工序不衛生、大媽腳踩制作……放學回家买一包,都得偷偷在外邊喫完才敢進家門,生怕挨揍。
可如今,辣條已經從一袋5毛錢的學生最愛,變成了全年齡段熱愛的國民零食了,上到各大商超,下到鄉村小賣部,都能在貨架上見到它的蹤影。
甚至這個上不了台面的小零食,也已經邁出了國門,在亞馬遜上甚至賣出了5美元一小袋的高價。
以前的媽見打系列,搖身一變全球樂享,難道說辣條的制造工藝變了嗎?如今爲何突然口碑翻身了?
雖說辣條是一代人的記憶,是陪伴90後和00後的經典零食,但它卻並不是什么傳統美食,從問世至今也就20來年。
追根溯源起來,當下流行的辣條,其實跟湖南平江的“醬幹子”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平江這個總面積4125平方公裏、總人口113萬的小縣城,撐起了辣條江湖的“半壁江山”。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計有600多家辣條生產企業,平江人創辦的企業就佔到90%。
全國辣條市場600多億的年產值中,平江縣辣條年產值佔了200多億,產品甚至遠銷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衛龍集團的創始人劉衛平的母親,當年正是憑着做平江醬幹的手藝養活了一家人。
然而1998年,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給醬幹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由於大豆減產,平江人沒法再大批量做醬幹。
困則思變,小部分堅持下來的作坊主,立即开始努力地尋找大豆的替代品。
自打洪水災害過後,很多平江人攜手藝到外面去开疆拓土,劉衛平正是其中之一,一路北上來到了盛產小麥的河南漯河。
腦子活絡的劉衛平,將當地的特色牛筋面與湖南醬幹工藝結合起來,在牛筋面中加入了湖南特有的辣椒面和焦糖,做成了一種酷似鱔魚的面筋條,就起名叫“鱔魚條”,在市面上大受歡迎,中國的第一根辣條,也就此誕生。
當年被公認是垃圾食品的辣條,到底是怎么火了20年的呢?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它令人欲罷不能的味道。
在超市或者便利店隨便买一包辣條,看背面的配料表,排名前三位的一定是脂肪、碳水和蛋白質,特別是脂肪含量高達40%左右,“一包辣條半包油”真的不是誇張。
再搭配上一大堆復合香辛料,甜辣油香,這種口味霸道的食物不可能不好喫,而且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味覺喜好。
此前,美團曾專門針對國人口味偏好做過意向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鹹、酸、甜、辣鮮五種口味中,辣味是最受國人偏愛的一種,有52%的消費者更喜歡辣味。
這一比例,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比例更高。
可以說,辣條這種零食,完全就是衝着年輕人的“口癖”量身定制的。
不過,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喫多了總歸不健康,但凡比較有自制力的朋友,大概都不會貪喫。
但有一個群體例外。
誰呢?全國幾億個中小學生。
5毛錢一包,色澤油亮,香味撲鼻,對於當初兜裏沒多少零花錢的小朋友來說,很難找到比辣條更具性價比的零食,更何況這玩意兒還兼具了社交屬性。
回想一下當年,下課鈴一響,誰能從桌洞裏拿出一包紅亮亮的辣條,誰就是班裏最受歡迎的人。
而獲得這個光環,只需要五毛錢。
作爲“過期兒童”憶往昔,當初一群發小聚在學校門口分辣條,是因爲真的有多美味嗎?
其實,我們只是喜歡小夥伴一起分零食的氛圍。
當然,如今辣條銷量不減,不僅是當年的消費主力都長成了消費自主的大人,更是因爲辣條生產廠家也一直在努力。
十幾年前,辣條被中國家長視作“洪水猛獸”不是沒道理,不僅配料是高鹽高油高糖,更是頻頻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很多小作坊辣條的制作環境之惡劣,確實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隨着各級監管尺度越來越收緊,辣條生產也逐漸標准化,大品牌的產品生產過程跟其他食品沒兩樣。
雖然這玩意兒確實沒辦法改良得多健康,總歸也算喫得更放心些了。
說到底,我們對辣條的癮,主要就在於它跟幼時的記憶難解難分,明知沒什么好處,但還是管不住嘴,只怪小時候肆無忌憚。
不過,當年的80、90後如今也奔三奔四了,身體也已經到了折騰不起的年紀,比起口腹之欲,健康最重要。
認慫也罷,謹慎也罷,童年漸行漸遠,我們要不動聲色地做個大人了。
標題:曾是公認的垃圾食品,如今逆襲國民零食,辣條如何撬動百億市場?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