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雙11”期間商品消費的區域全景?北京、上海社零大幅回落,而中西部多省保持韌性。

在電商促銷前置及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共同影響下,11月社零“超季節性”回落。今年“雙11”電商促銷不僅提前至10月,更是首次將以舊換新補貼與平台優惠結合,社零環比(-3.6%)明顯弱於近五年同期水平(-0.2%)。其中,化妝品等可選品及與補貼政策相關的耐用品零售額降幅較大。

但區域間社零表現明顯分化,其中北京、上海社零降幅明顯,而以寧夏、河南爲代表的中西部地區社零卻保持韌性。11月,北京、上海等地社零同比邊際下行15.3、24.4pcts至-14.6%、-13.5%。而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省社零同比則邊際上行0.7、0.2pcts,寧夏社零增速保持高位(11.3%)。

拆分商品結構看,11月北京、上海“用”“穿”類商品零售額回落幅度較大。11月,北京、上海用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大幅回落19.5、34.7pcts,拖累社零下行11.7、10.5pcts;特別是,家電類商品零售表現弱於全國。穿類商品零售額增速也有明顯下行,北京、上海分別邊際回落7.2、24.7pcts。

爲何區域間消費表現存在溫差?區域間財政補貼與換新需求不同,令以舊換新政策效果出現差異。

電商促銷前置不能完全解釋北京、上海社零表現偏弱,而“雙11”期間兩地推行的以舊換新政策力度較小,或是更重要的原因。北京、上海、浙江網上零售佔比均超50%,但11月北京(-15.4pct)、上海(24.4pct)社零降幅明顯超過浙江(-4.9pct),意味着電商促銷前置對北京、上海11月社零較弱的解釋有限。反而“雙11”期間各地推行的以舊換新政策存在差異,是導致社零分化更重要的原因,如北京、上海等地實施的家電以舊換新補貼範圍及標准與全國一致,而中西部多省補貼力度更大。

北京、上海以舊換新政策推行力度不及其他地區,或歸因於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較小。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承擔家電以舊換新等補貼資金的15%,令地方財政撬動約6.7倍補貼槓杆;而中西部地方財政的承擔比例分別是10%、5%,可撬動約10、20倍補貼槓杆。此外,2024年中央財政預撥給上海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是0.9億元,平均每輛“潛在”更新汽車的補貼是346.6元,力度較一般。

同時,北京、上海耐用品使用久期較短,換新需求較弱,也影響以舊換新政策的有效性。以汽車爲例,近10年上海、北京新增私人汽車的使用久期分別是5.5、5.2年,低於全國(5.7年);即便在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下,11月上海、北京汽車銷量也較平淡,同比-23.5%、9.6%,低於全國(15.3%)。反映在11月社零中,也確實是汽車使用久期短的省份增速(0.3%)低於使用久期較長的省份(4%)。

後續區域消費如何演繹?中西部耐用品購新需求大,北京、上海非政策覆蓋的耐用品換新仍有空間。

社零區域分化現象已自今年來加深,東部消費走弱但中西部消費保持高增速,背後是產業轉移及收入結構差異造成的區域收入分化。今年1-9月,上海、北京收入增速約4%,低於大部中西部省份(5%以上)。區域收入分化背後,其一是中(7.1%)、西部(4.2%)財產性收入佔比低,受金融地產調整影響小。其二是人均營收增速較高的行業增加值在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GDP中佔比高達24.3%、23.4%。

中西部等地消費偏好持續升級,但耐用品保有量水平較低,後續購新需求或有較大空間。對比限額以下零售額看,東中西部地區增長差異不大;而限額以上方面,中、西部地區零售額漲幅超過東部,且近兩年增長態勢持續鞏固。而中西部地區耐用品保有量水平卻偏低,如四川、山西汽車保有量僅32.1、32.9輛,明顯低於全國(49.7輛),後續購新需求或較大。

除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的耐用品外,北京、上海等東部地區其他耐用品保有量也較高,若明年消費政策擴容,居民仍有較大換新空間。除空調、冰箱等8類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的家電外,北京、上海其他耐用品保有量水平也較高,如北京、上海每百戶微波爐保有量爲78.4、84.8台,高於全國42.2台水平,若明年以舊換新政策擴容,東部地區居民的換新需求仍有較大空間。

風險提示: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報告正文


1、“雙11”期間社零的區域全景?


在電商促銷前置及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共同影響下,11月社零“超季節性”回落。今年“雙十一”促銷活動不僅提前至10月,更是首次將以舊換新的政策補貼與平台優惠相結合,形成強大促銷效應的同時,令10月社零對11月產生較大虹吸;11月社零環比(-3.6%)明顯弱於近五年同期水平(-0.2%),同比(3.2%)較10月回落1.6pct。具體商品中,化妝品(-66.5pct至-26.4%)、文化辦公用品(-23.9pct至-5.9%)等可選品零售額降幅較大;受補貼政策直接相關的通訊器材(-22.1pct至-7.7%)、家電類(-17.0pct至22.2%)耐用品零售額降幅亦較顯著。

但區域間社零表現明顯分化,其中北京、上海社零降幅明顯,而以寧夏、河南爲代表的中西部地區社零卻保持韌性。11月,北京、上海等地社零同比分別邊際下行15.3、24.4個百分點至-14.6%、-13.5%。對比之下,中西部地區代表省份中,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社零同比分別高達7.8%、5.7%、6%,較10月上行0.7、0.2、1.7個百分點,寧夏社零同比雖小幅回落2.4個百分點,但增速卻處在11.3%高位。

拆分商品結構看,11月北京、上海“用”“穿”類商品零售額回落幅度較大。統計上,社零包括喫、穿、用、燒四大類,其中穿類商品指服裝、鞋帽、針紡織品等穿着類商品,用類商品指除了喫類 、穿類、燒類 之外的商品。11月,北京、上海用類商品零售額同比降幅最爲明顯,分別較前月大幅回落19.6、34.7個百分點至-17%、-20.3%,拖累社零下滑11.7、10.6個百分點。特別是家電類商品零售表現弱於全國,11月北京家電零售額同比爲10.5%,而全國高達22.2%。另外,北京、上海穿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也有明顯下行,分別邊際回落7.2、24.7個百分點至-2.1%、-7.8%。


2、爲何區域間消費表現存在溫差?


北京、上海的網上零售額佔比雖然較高,但電商促銷前置不能完全解釋兩地社零表現偏弱。2023年北京、上海網上零售額佔比分別高達60.2%、55.1%,使電商促銷前置對兩地11月社零的影響較大,其社零同比分別較10月下滑15.3、24.4pcts。相比之下,浙江網上零售額佔比(56.8%)與北京、上海相近,但其11月社零僅較10月下滑4.9pct,意味着電商促銷前置對北京、上海11月社零表現偏弱的解釋較爲有限。

“雙11”期間各地推行的以舊換新政策存在差異,而北京、上海等東部地區政策效果明顯弱於中西部,或是導致社零表現偏弱更重要的原因。家電政策方面,北京、上海等地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範圍及標准與全國一致,而中西部多省補貼力度更大,如寧夏除對符合要求的8類家電補貼外,亦對洗碗機、打印機等其余10類家電提供補貼。线上補貼中,相較於中西部覆蓋全省範圍的家電補貼措施,北京的政府消費補貼僅針對大家電,廣州、福建、江蘇僅在特定區域推行。汽車補貼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置換更新補貼爲例,北京、上海補貼標准爲每輛1.5萬元,補貼力度爲全國較低水平。

北京、上海等東部地區以舊換新政策推行力度不及中西部,或歸因於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較小。全國家電以舊換新、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資金雖按照9:1原則實行央地共擔,但東部地區地方財政承擔比例爲15%,可撬動約6.7倍整體補貼槓杆;而中西部地方財政的補貼承擔比例分別是10%、5%,可撬動高達10、20倍整體補貼槓杆。並且2024年中央財政預撥給上海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資金是0.9億元,考慮汽車6-8年的更新周期,平均每輛“潛在”更新汽車的補貼是346.6元,補貼力度較爲一般。

同時,北京、上海耐用品使用久期較短,換新需求較弱,也影響以舊換新政策的有效性。從使用久期看,以汽車爲例,近10年上海、北京新增私人汽車的使用久期分別是5.5、5.2年,明顯低於四川(5.8年)貴州(5.8年);即便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下,汽車銷量表現也較平淡,11月上海、北京乘用車銷量同比分別-23.5%、9.6%,顯著低於全國15.3%的增速。反映在社零表現中,也確實是汽車使用久期較短的省份增速較低;11月僅爲0.3%、低於使用久期較長的省份(4%)。

另外,以北京上海爲代表的東部地區居民呈現跨區消費特徵,一定程度拖累社零表現。北京、上海以“賣家所在地”統計的社零爲負增長,11月餐飲收入增速更是降至-5.1%、-5.3%;但以消費者所在地統計的居民消費支出增速卻不低,前三季度,北京居民消費支出同比爲5.2%、上海居民消費支出與去年同期相近。另外,2021年前,旅遊CPI增速與在外餐飲CPI基本一致,但2021年以來,旅遊CPI增速明顯超過在外餐飲CPI,也間接說明居民跨區流動增加。


3、後續區域消費如何演繹?


社零區域分化現象已自今年來加深,東部消費走弱但中西部消費保持高增速,背後是產業轉移及收入結構差異造成的區域收入分化。今年1-9月,上海、北京收入增速在4%左右、排在全國倒數,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收入增速在5%以上,導致區域消費分化現象突出。而區域收入分化背後,一方面是中(7.1%)、西部(4.2%)居民財產性收入佔比低於東部(16.1%),本輪金融地產調整對東部的影響較小。另一方面,制造業向中部轉移,運輸設備、計算機通信等行業人均營收同比增速居於行業前列,這些行業增加值在江西、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GDP中佔比高達32.6%、24.3%、23.4%。

中西部等地消費偏好持續升級,但耐用品保有量水平較低,後續購新需求或有較大空間。對比限額以下零售額看,東中西部地區增長差異不大;而限額以上零售方面,中、西部地區限額以上零售額漲幅超過東部地區,且近兩年增長態勢進一步鞏固,反映出大型商超等供給增加、居民消費呈升級態勢。但中西部地區耐用品保有量絕對水平偏低,如四川、山西等省汽車保有量僅分別是32.1、32.9輛,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9.7輛),後續購新需求或較大。

同時,中西部地區的供給側不斷完善,消費新業態加快擴容的同時,也對消費形成促進。2019-2022年間,中西部地區連鎖零售門店數同比分別增長了22%、29.4%,漲幅超過東部地區(10.8%),消費供給持續升級。另外,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城市作爲區域中心樞紐,擁有千萬級機場,2024年前11月,成都天府、武漢天河機場進港航班數分別位列全國第5、13位,具有較強的接待能力。得益於基礎設施、城市交通不斷完善,消費新業態,譬如演唱會等不斷向中西部擴張,從供給端刺激本地需求釋放的同時,也吸引東部地區跨城消費。

除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的耐用品外,北京、上海等東部地區其他耐用品保有量也較高,若明年消費政策擴容,居民仍有較大換新空間。除空調、冰箱等8類以舊換新政策覆蓋的家電外,北京、上海其他耐用品保有量水平也較高,如北京、上海每百戶照相機保有量分別爲34.1、25台,每百戶微波爐保有量爲78.4、84.8台,均高於全國8.3、42.2台水平,若明年以舊換新政策擴容,東部地區居民的換新需求仍有較大空間。


風險提示


1)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海內外形勢變化使內需修復偏慢、通脹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以舊換新、設備更新等政策落地較慢。

3)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消費傾向持續回落。

注:本文來自申萬宏源發布的《“以舊換新”政策效果的地域溫差?》,報告分析師:趙偉、屠強



標題:“以舊換新”政策效果的地域溫差?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1400.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