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三連漲”的含金量
制造業PMI實現“三連漲”,揭示了四季度經濟進一步走出年內低點。在當前內部政策加力、外部不確定性加劇的特殊經濟背景下,已連續三個月上升的制造業PMI映射出了四季度經濟的三個現象:
一是“搶出口”竿頭日上。在美方加徵關稅正式落地之前,新一輪“搶出口”現象已經开始浮現,11月環比上升0.8pct的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也說明了這一點。由於小型企業更以出口爲導向,這也帶動了其11月PMI明顯反彈。
二是供給強、需求弱的“天枰”正在重新校准。11月制造業PMI的進一步上升離不开產需兩端的共同拉動,但不同於以往的是,這一次來自於需求端的拉動更大——11月PMI新訂單指數環比增幅爲0.8pct,大於PMI生產指數的0.4pct。
三是建築業和服務業的復蘇並非坦途。對比起制造業PMI的“三連漲”,非制造業的表現就平庸了一些。其中,11月建築業PMI掉落至榮枯线之下、錄得49.7%(環比-0.7pct),今年4月份起整體處於下行通道的建築業PMI,說明建築業並未在政策脈衝下迎來擴張。雖然當前房地產銷售在改善,但在實物工作量上卻暫未體現。
另外,11月服務業PMI表現也相對平淡,與上期數據持平、錄得50.1%。擴內需相關政策的加碼仍有較大空間。
展望四季度,實際GDP增速回升至5%及以上已是大概率事件。這也就意味着全年實際GDP增速或呈現出“V型”走勢。但反觀名義GDP,距離其改善可能還比較遠——經歷了10月的短暫反彈後,11月兩大PMI價格指標均出現明顯下滑,說明通脹的低位運行尚未有明顯改觀,供需的再平衡道阻且長。
“三連漲”後,“四連漲”的空間有多大?PMI實現“三連漲”的案例並不多見,自PMI有數據(即2005年)以來僅發生過十次,上一次還需追溯到2023年三季度。PMI的“最佳紀錄”是成功實現“五連漲”,因此12月迎來PMI的“四連漲”並非絕無可能。但在短期的政策空窗期內,改變當下市場的“強預期、淡現實”,仍需要對於新一輪政策的“共識搭建”。尤其是面對非制造業的相對薄弱,政策空窗期不宜過長,亟需新一輪的政策部署、穩住市場預期。
風險提示:未來政策不及預期;國內經濟形勢變化超預期;出口變動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2024年11月30日發布的《2024年11月PMI數據點評:PMI“三連漲”的含金量》,報告分析師:陶川 SAC編號 S0100524060005、鐘渝梅 SAC編號 S0100124080017
標題:PMI“三連漲”的含金量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7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