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EuromonitorBernstein Analysis的統計顯示,中國的飲料(茶+咖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競爭之下最大的輸家就是星巴克。

1:中國茶咖市場不好卷

星巴克的巔峰在2017年,當時的市佔率達到了40%以上,是中國飲料市場名副其實的第一品牌,並且遙遙領先其他品牌。但是到了2022年,星巴克的市佔率下降到了20%左右。也就是說,在短短5年內,星巴克的市佔率下降了一半。星巴克失去的市場,主要被瑞幸、喜茶和奈雪所搶佔。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爲了應對市場競爭壓力,星巴克的策略似乎是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擴張規模。根據每日經濟報道在2019年的報道,星巴克在當時計劃在接下來的3年(截至2022年)將全國門店數量從3800家擴張到6000家,入駐城市從140個增加到230個。爲了達到這個目標,星巴克需要每年开店600多家,主要开在三四线城市。到了2022年秋,星巴克宣布,目標在2025年將中國的門店總數進一步增加到9000家。可見公司將營收增長重點放在三、四线城市的策略不變。

問題在於,三、四线城縣的消費者有沒有足夠的消費力和意愿去購买每杯30~40人民幣的咖啡喝?他們會像一、二线城市居民那樣买星巴克的账么?在目前很多消費品牌面臨需求降級的大環境下,星巴克還能保持其品牌吸引力,不被卷入降價補貼搶奪顧客的殘酷競爭中么?相信很多讀者也有類似的疑問。

關於中國某些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是經濟和投資界熱議的話題。最近高盛的一篇研究,計算了某些行業的產能和需求的對比情況。

2:產能真的過剩么?

如上圖所示,根據高盛的計算,產能過剩最嚴重的是太陽能電池組件和建築機械。高盛的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能佔到了國內需求的400%和全球需求的200%。如此高的產能,勢必出現行業內的內卷,以及爭相以低價獲得訂單。電動汽車也屬於過剩,其2023年的產能約佔世界總需求的120%,預期到2028年會下降到全世界總需求的100%。也就是說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中國一家就能生產出所有國家所有人需要买的電動汽車。

如此高的產能,恰恰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一些貿易摩擦的大背景。舉例來說,2024826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宣布,加拿大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對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當然,加拿大本來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就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一針對性政策背後的邏輯正是基於對於產能過剩和潛在傾銷的針鋒相對。對於這個話題,網絡上有各種評論,特別是針對外國政府關稅壁壘的控訴。在筆者看來,可能我們更應該考慮這個問題:接下來應該怎么辦?



標題:圖說投資:茶咖市場也這么卷么?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192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