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朱肱和他的《酒經》世界
有人說,茶和酒代表了中國人的兩種性格。以撰寫《茶之書》享譽世界的日本作家岡倉天心,當年周遊世界,隨身攜帶的就是唐朝陸羽的《茶經》。隨着國潮風起,“茶爲國飲”觀念的推廣,《茶經》及其作者陸羽,儼然成爲中國文化風行於世的鮮明文化符號。
朱肱《酒經》,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歷史上同樣有本《酒經》,又稱《北山酒經》,北宋徽宗年間朱肱所著,融酒本酒法於一體而立酒統,闡述中國酒的精神。北宋畫家張擇端和朱肱同時代,他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徽宗時期都城汴梁的繁華世相,可謂《酒經》誕生的商業文明背景最爲生動的詮釋。《酒經》人物跌宕無常,時代波瀾起伏。縱觀朱肱一生作爲,自有一番“大江東去”的慨然。
一、東坡一脈
朱肱,浙江湖州吳興人。同爲湖州的長興,距離吳興不遠,就是唐代陸羽《茶經》的誕生地。以茶酒二經而論,人生當真只合住湖州。朱肱的父親朱臨,從學於宋代理學先驅,被稱爲“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雖然仕途得意,未及四十便已致仕大理寺丞,卻胸懷灑落,鐘情理學研究,早早歸隱吳興鄉裏。
朱氏滿門錦繡。朱肱的哥哥朱服,神宗熙寧年間進士甲科,蘇軾舊友,曾出使遼國,官拜禮部侍郎。神宗年間开始的“新舊之爭”,隨着時局演變、人事代謝,漸由“政爭”淪爲“黨爭”。朱服因與蘇軾交遊,各出詩文相示,被人彈劾“密與唱和”,“陰求進遷”。遭貶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團練副使,這是個闲職,也是蘇軾由於“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時的任職。
朱服其子朱彧亦非凡輩。其《萍洲可談》寫自己眼中的士習民風,白描勾勒,精煉生動,可補官史闕漏。記其父朱服京官時寒月早朝,內府按慣例提供酒果,得飲羊肉酒。蘇軾從儋州北歸,朱彧在廣州遇到一面。此時東坡“氣貌不衰,笑語滑稽無窮,視面多土色,靨耳不潤澤”。數月後東坡在常州去世,朱彧嘆道:“瘴霧之毒非所能堪爾!”
朱肱是哲宗元祐三年(1088)進士,從任雄州(今屬河北)防御推官开始仕宦生涯。和他的哥哥朱服不同,他和蘇軾並無交集。但和當時所有士人一樣,無論如何小心翼翼,也躲不开橫亙在面前,如大山一般的“新舊黨爭”。
蘇軾縱然擁有天才般的想象力,也想不到,糾纏其一生的“新舊黨爭”,在他去世後進入新的高潮。徽宗下旨,禁毀蘇黨著作,並親撰人名,刻成“元祐黨人碑”,立於皇宮瑞禮門和全國各地,凡名字列入黨人碑者,本人及其子孫永世不得爲官,迫害達到極點。
黨禍復作,羅網綿密。朱肱因書東坡詩而犯黨禁,被貶達州。爲了避嫌遠禍,朱肱多次辭官,隱寓杭州湖上大隱坊。精於醫學的朱肱,著有《傷寒百問》,認爲“後世以酒爲漿,不醉反恥,豈知百藥之長,黃帝所以治疾耶”,並以此爲旨趣,著書釀酒,終成酒史巨著《酒經》。
頗有意趣的是,蘇軾也喜歡釀酒,早在朱肱之前寫有同名《酒經》,亦稱《東坡酒經》。蘇軾貶謫惠州期間,獲得“真一曲”釀造祕法:“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液,蒸之使十裂,繩穿而風戾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所謂“米、麥、水,三一而已,此東坡先生真一酒也”,並爲之作賦題詩。
《東坡酒經》,圖片來自網絡
朱肱《酒經》“真一曲”制法,與東坡真一曲法如出一轍:“上等白面一鬥,以生姜五兩,研取汁,灑拌柔和。依常法起酵,作蒸餅,切作片子,掛透風處一月,輕幹可用。”
即使隱居杭州,朱肱天天生活的地方,十多年前,蘇軾曾以“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再次外放,擔任知州。杭州瘟疫大作,蘇軾將四川眉山老鄉巢谷所傳祕方“聖散子”公开濟衆,解救百姓。創立公辦“安樂坊”,救民於疾苦。他還興修水利,解決了杭州建城後錢塘江潮水所致的水質苦澀問題。這一切,朱肱怎么不能聞之感之?
歸隱只是士人最後的精神堡壘。朱肱生長在儒學道統之家,胸中自有浩然之氣鼓蕩。在“元祐黨人”禍害播遷中,保存蘇軾“真一酒”的釀法,需要勇氣。朱肱或許正是以此,表達自己的態度,默默向蘇軾絢爛至極的人格美致敬。
二、爲酒立憲
朱肱是酒中的哲人。中國酒的釀造,講求順應天時,輳集地利,臻美於人和。朱肱在酒中感知“天工开物”“師法自然”蕴含的“天人”共釀之道,總結出酒與陰陽五行、四季二十四節氣的內在規律,爲酒立憲,制定酒法。
《酒經》上卷闡發“酒道”;中下二卷論述“酒術”,其中中卷獨論“曲方”,下卷重在“釀法”。“酒道”深遠高闊,“酒術”精微具體,道術融通,知行合一。
中國古代釀酒以植物爲源。古代先民用野草馴化而來的稻黍食物,孕育了世界上以谷物爲原料獨一無二的米酒。黃河流域以黍米爲主,長江流域以稻米爲主。朱肱發現,“凡物陰陽相感,非惟作酒。”美酒的釀成,離不开“曲櫱之力,稻米之功”。
古老的《春秋緯》說:“麥,陰也;黍,陽也。”朱肱由此得出結論:“曲之於黍,猶鉛之於汞,陰陽相制,變化自然。”麥性屬陰,黍與稻性屬陽,據陰感陽,陰成陽化。通過釀造轉換,古人謂之“天祿”的瓊漿玉液驚豔問世。
酒是“水形火性陰陽平衡之物”。朱肱認爲:“酒之名,以甘辛爲義。金木間隔,以土爲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甘化與辛化,換作當下酒業的通用術語就是,糖化與酒化,是釀酒第一要義。這種復式發酵釀酒,正是中國酒的釀造法則,區別於世界上其他酒的單一發酵。
朱肱進一步運用五行“相生相資”理論,闡述谷物釀造成酒的過程。“所謂以土之甘,合木作酸,以木之酸,合水作辛,然後知酘者所以作辛也。”上述酒的生成原理,用現代分子和酶的作用機理來解釋,就是由澱粉酶、糖化酶分解谷物澱粉轉化爲糖,再由酒化酶發酵成爲酒精。古典的五行理論和現代的化學分析,異途同歸,九九歸一。
美酒佳釀,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天人共釀的獨特風物。惟有天地人和諧,方有千百年歲月積澱的酒韻飄香。朱肱不禁贊嘆:“大載,酒之於世也!禮天地,事鬼神,射鄉之飲,鹿鳴之歌,賓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縉紳,下逮閭裏,詩人墨客,漁父樵夫,無一可以缺此。”
“詩和功名”並非人生的全部,也不是“惟有飲者留其名”。“柴米油鹽醬醋茶”,包括釀出一壺好酒,就像《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勾欄瓦肆,車水馬龍,鐘鼓交響,人聲鼎沸,這些彌漫着人間煙火氣的市井百態,或許微不足道,但溫暖人心。
中國酒從商周“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君王與臣共享,到了北宋時期,不僅技術已臻成熟,而且完全融入市井喧鬧的消費生活。美酒,是農業社會盈余的產物,中外概莫能外。直到16世紀,蘇格蘭威士忌才從貴族上層社會享用,逐漸成爲普通大衆的日常生活飲品,背後也是經濟規律使然。
朱肱《酒經》卷中卷下“釀作之法”部分,詳實具體,重在實務實用,就像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一本教學手冊,體現了朱肱“酒本主義”濃厚的民本色彩。清代錢謙益在其收藏的《酒經》卷後題跋,戲稱此經如“余杭老媼家油囊俗譜”,恰也說明《酒經》曲方釀法通俗易懂,可爲普通人家所用的本意。錢謙益號稱清初文壇盟主,但文字中透出一股濃濃的酸腐氣息,與宋代士人“承繼天下事”的境界相比,已是兩重天地。
朱肱俯身向下,將曾經奉爲“天祿”的美酒,工具化爲日常的生活和勞作。陸羽的《茶經》,則把飲茶從日常生活中提拎上來,推到精神享受的高度。酒茶俯仰之間,一個向下蔓延,一個向上升華,完成了各自生命史上的“驚人一躍”,實現了由物向道的轉化。從此,大千世界,萬般氣象,盡在茶酒之中。
宋代趙佶《文會圖》,圖片來自網絡
三、曲法爲上
《尚書·說命》道出酒的真諦:“若作酒澧,爾惟曲櫱。”用曲釀酒,是古代先民巧奪天工的偉大發明。人與不同的植物相遇,以曲爲媒,遵循自然法則,在微生物這個“看不見的功臣”的幫助下,釀造了千滋百味、風格迥異的美酒。
朱肱《酒經》將曲方單列一卷,正是體現了他對酒曲在釀造中關鍵作用的認知。《酒經》“曲方”分爲罨曲、風曲、暴曲三類,收錄了十三種曲的制法,加上“神仙酒法”中的妙理曲法、時中曲法,一共是十五種曲法。
古代酒人不僅善於利用馴化爲食物的稻麥釀酒,生長在大地山川的花草果木,也是釀酒的最佳選擇。這在中國酒統,淵源有繼。殷周時期最高級的酒叫作“鬯”,就是用黑黍加鬱金釀造的美酒,鬱金就是香草。這種酒氣味芬芳,用於祭祀,也用於帝王賞賜。
作爲一位精通藥學的釀酒實踐家,朱肱秉承“醫酒同源”理念,堅信“後世曲有用藥者,所以治疾也”。《酒經》曲方的精華是“百草入曲”。罨曲、風曲、暴曲所包含的十三種曲方,全都配伍本草,如獨活、木香、防風、香白芷等等。最多者“瑤泉曲”,多達十六種草木植物,少者如“杏仁曲”,一味杏仁。每味用量精確到幾兩幾錢,比如“瑤泉曲”用到人參一兩,天南星半兩。
《酒經》記載的“曲用本草”釀法,百草酒曲發酵,融入釀造過程,草木花香化爲甘露佳釀,是中國酒獨樹一幟的釀作之法,體現了千百年來古代先民對於人與自然獨有的哲學思考,在實踐上也呈現出釀無止境的探索精神。江南等傳統黃酒產地,曾經流行白藥、黑藥兩種酒藥,白藥以辣蓼、早米粉爲原料,黒藥除辣蓼、米粉外,還添加杜仲、甘草、蒼術、川芎等草藥。這些曲方,《酒經》都可見其蹤跡。
現代化學實驗證明,酒曲添加這些中草藥,對酒曲中酵母菌和黴菌生長代謝具有促進作用,能完善酒體結構,豐富酒的香型風味。但是這些結論,僅是基於現有釀酒知識作出的分析。《酒經》曲方所用花草植物,總計有三十余種之多,白術、川芎、甘草等爲基礎配方,其它草藥因方制宜,數目不等,且同一味本草,不同曲方的用量也有差異。曲用香藥,“辛香發散”,加上人參等其它本草的配伍,十三種曲方,溯源“用藥治疾”的本意,就是十三個藥方。
宋代酒器“注碗”,圖片來自網絡
“醫酒同源”,或者說“藥酒同源”,既是古代先人的理論思維,也是方法手段。現在的“藥酒”,一般常見的“配制酒”,在酒中浸泡各種中草藥包括動物器官,只能說是其中一脈。在酒的發酵階段,按照中醫配伍理論,將各種花草植物作爲曲方原料,起到“曲有用藥治疾”的功用,才是中國酒“醫酒同源”的匠心妙法。可嘆寶山在前,而多爲空手歸者。
北宋一代,曲爲酒要,酒以曲名。一位和朱肱同時代的士人張能臣,在其《酒名記》中,記有當時二百余種名酒,琳琅滿目。《酒經》所記“瑤泉曲”釀制的瑤泉酒,“玉友曲”釀制的玉友酒,“香泉曲”釀制的香泉酒,“金波曲”釀制的金波酒,都是各地名酒。“酒以曲名”的方法延續至今,現在全國各地以地名加大曲取名的白酒比比皆是,基於蒸餾工藝和窖藏時間不同,還有特曲、二曲等酒名。這些酒名直接了當,與古代酒名相比,卻也少了點雅致。
四、酒韻飄香
朱肱《酒經》的序記是徽宗政和七年(1117)。此時的徽宗,終日忙於搜集奇花異石,並在汴梁修建着大大小小的亭台樓閣,其中以“艮岳”爲最,蔡京等朝臣則不擇手段榨取民力,以滿足徽宗永無休止的貪欲。“花石綱”禍害江南二十余年,百姓民不聊生。
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圖片來自網絡
就像歷史上所有龐大帝國的崩塌一樣,在一派歌舞升平中,1120年10月,在全國最富裕的兩浙,在當年蘇軾第二次外放杭州曾管轄過的睦州,突然爆發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方臘隊伍連破睦州等6州52縣,在蘇軾疏浚西湖留下“蘇公堤”的東南重鎮杭州城,放火燒了六日。
但這只是开始。徽宗爲他的荒淫貪欲付出的代價,是丟掉了江山。艮岳建成不到十年,金兵南下,汴梁燒劫一空,百姓生靈塗炭,徽、欽父子被關到了東北盡頭的極寒之地“五國城”。北宋終結,岳飛《滿江紅》謂之“靖康恥”。
朱肱則像流星一般,劃過大宋的天空,消失在歷史的迷霧裏。就像所有成就非凡事業的人物,都有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一樣,朱肱當年撰寫《酒經》時,已經表明心跡:“若夫心手之間,不傳文字,固有父子一法而氣味不同,一手自釀而色澤殊絕,此雖酒人亦不能自知也。”
所幸的是,就在北宋遭此兵戈之災的十年前,朱肱《酒經》已經付梓印刷,酒脈得以不墜。就像陸羽《茶經》提煉了茶的精神,爲後世錨定了茶的准則一樣,朱肱的《酒經》,勾勒了酒在傳統中國“禮與情”中的哲學意義。
酒之於中國傳統禮法和秩序,貫通天人,協合萬物,左右秩秩,其核心特質是“敬”,敬天敬地敬人。浪遊醉鄉,酒“發狂蕩之思,助江山之興”,又洋溢着旺盛乃至放肆的生命力。朱肱恣意妙論酒的“境界說”後,直抒胸臆:“儒學之士如韓愈者,猶不足以知此。”
《酒經》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初年浙江刻本,是後世各種版本的源頭,輾轉歷代收藏名家。清鹹豐年間,由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瞿紹基收入,瞿氏家族“鐵琴銅劍樓”歷經數代,建國後瞿氏後人將宋刻本《酒經》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蘇州也有舊版《酒經》的民間藏家葉放,是位畫家。從前每年曬書時節,都會把家傳的《酒經》拿出翻曬,後來被上繳了。改革开放後有了影印版本,又买回收藏,可見珍惜之甚。
中國山川遼闊,風土各異,那些散布在不同地域酒人的釀造之法,各盡地利,各顯神通,既可見《酒經》酒道妙理,又可窺其曲方釀法門徑。蘇州保存至今的古法“三白酒”,以白面造曲,用潔白泉水和雪白糯米釀造。每年冬至清晨,蘇州男女老少排隊購买“三白酒”,幾成城市的網紅行爲藝術。
發酵釀造一脈的紹興黃酒,釀作講究順應天時,夏做酒藥,秋制麥曲,立冬开釀,春分封壇。鑑湖周圍零星散落的傳統手工酒坊,臥漿淘米、上槽壓榨等釀酒工藝流程,包括仍在使用的木質壓榨機等釀酒器,與當年朱肱釀法的描述一般。
在蒸餾白酒世界,經由中國人的妙手神思,“萬物皆可蒸”的釀法出神入化。小麥、大麥、豌豆,是傳統大曲的主要構成。北方慣用大麥和豌豆;江淮習用小麥、大麥、豌豆;南方選用小麥。在西南小曲釀酒流行地區,“百草入曲”釀法紛呈,各領風騷,百草生香,香生百味。
歲月無語,惟酒可言。朱肱《酒經》,集中國酒釀造之大成,开一己文化的江山,鬱鬱乎文,巍巍乎功,以啓後世,可謂“酒聖”!
標題:宋人朱肱和他的《酒經》世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3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