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是上海最早成陸的區域之一。作爲金山前身的海鹽縣是上海地區最早設置的縣級行政區、縣治所在地。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至會稽郡海鹽縣登山望海,此山後被稱爲張堰秦望山。據傳,當地官家酒坊釀制酒水供始皇飲用,因此張堰釀酒歷史得以源遠流長。

浦南重鎮張堰,境隸海鹽縣,因西漢开國功臣張良愿從赤松子在此隱居而得名。張良隱居於張堰後,在前秦釀酒技術基礎上改良並提升了本地的釀酒工藝。後人感念漢留侯張良,便將本地酒命名爲留溪佳釀酒。

至宋元時期,金山所屬地區物產豐富,經濟有所發展,釀酒業的規模亦隨之壯大。彼時,金山乃是酤酒“盛市”,交易繁忙。

這一時期,宋廷爲將釀酒業收歸國家管理,在朱涇鎮設置了大盈務、楓涇鎮設置了白牛務、亭林鎮設置了亭林務等多個機構徵收酒稅,當地稅收大增。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抗金名將韓世忠曾屯兵楓涇一帶,他令人制造大肚小耳的“四耳祭瓶”,用作犒賞三軍的酒壺,也作行軍水壺。明清以來,楓涇一帶也屢屢出土宋代“韓瓶”,這種夾砂陶上釉長筒形容器,是楓涇現存最早的盛酒器具。

民國初年,遍布全國各地的南社成員經常在金山張堰鎮聚集,商討國事,以教育和辦報爲國家振興、民族發展开拓新路。

南社創始人之一姚石子,曾邀柳亞子在張堰創辦《南社》雜志。某日,姚石子把書稿改定後,邀請柳亞子去聚興樓菜館喝酒喫飯。柳亞子是位詩人,與朋友喝酒頌詩自然是一大樂事,便欣然前往。來到聚興樓菜館,姚石子對柳亞子說:“老兄,聚興樓有道名菜,那就是黃鱔魚,你看是炒鱔片還是煨鱔筒?”柳亞子搖搖頭,笑答:“我不愛喫鱔片,也不愛鱔筒,我愛詩(絲)。”此話一出,逗得姚石子也大笑起來:“大詩人愛詩,奇人奇語。好,今天就來一個響油爆鱔絲!”

當師傅端上了爆鱔絲時,滾燙的油還在“吱吱吱”地爆。在鱔絲上撒上碧綠的蔥花、黃黃的姜末、白白的蒜泥,色彩豐富、香味四溢。姚石子說道:“老兄,有(絲)詩還須有好酒,嘗嘗我們當地的留溪佳釀,那可是我們本地留溪酒坊的上好白酒。秦漢开堰留溪客,唐宋築樓引仙人。老兄今天當是仙人。”柳亞子品嘗以後大爲贊賞,盡興而歸。遂在滬報刊上推薦介紹,由此張堰響油鱔絲和留溪佳釀白酒聞名滬上,成爲響當當的上海本幫特色名菜和蘇浙滬上等白酒佳品。留溪佳釀因此在上海的文化界和工商界口碑相傳,聲名鵲起。

1958年,金山縣和松江縣、奉賢縣等七個郊縣劃歸上海。同一時期,在推廣1955年煙台釀酒廠《煙台白酒操作法》試點成功後,全國掀起興建酒廠熱潮,上海市郊浦南地區的金山縣張堰釀酒廠和奉賢縣四團酒廠成立。從此,金山縣先後有了三家釀造型企業:上海金山酒廠、上海工農酒廠、上海張堰釀酒廠。縣裏同時還有一些小型釀造作坊,縣糧食局下屬糧庫就有一家釀造廠,以及各鄉鎮公社的小規模釀造企業如朱行食品廠、亭新供銷社食品廠都有釀造及承擔金山縣糖業煙酒公司指定的白酒分裝任務。

浦南金山地區的白酒生產企業,是當時上海酒業歷史的一個縮影。計劃經濟時代,這些本土白酒爲上海市民的餐桌增添了一道風味,最終卻遺憾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所幸,上海本地白酒品牌的空缺如今正在被逐漸填補。近年來,上海留溪佳釀酒業有限公司通過與國內知名白酒專家、滬上文化專家、釀酒技術團隊合作,推出了留溪佳釀上海白酒、永和昌醬酒等產品,在傳承與回味、微醺與回眸中,重新釀造新的海派白酒傳奇。



標題:滬上有好酒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598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