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成資產首席執行官吳聖濤,近日在巴菲特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峰會上,就“新質生產力,技術想象與投資機遇”這一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吳聖濤是一位有着20多年投研經驗的老將,早年曾先後就職於華富基金、東吳基金、興全基金。

在興全基金期間,吳聖濤管理的興全商業模式,在2012年至2017年的5年多時間中,共取得了161.35%的總回報,年化收益18.86%。

2018年10月,吳聖濤“奔私”加入理成資產,並擔任首席執行官;

理成資產成立於2007年,是市場上較早成立的私募管理公司之一,吳聖濤加盟以來管理的理成聖遠系列產品至今也已有5年多時間。

第三方數據顯示,吳聖濤從2018、2019年开始管理的諸多產品年化收益均在15%以上;

與一些帶着公募光環奔私後業績卻突然變臉的基金經理相比,雖然吳聖濤下海時機不錯,但他在2022年,2023年熊市中的表現多少證明了他的功力;2022年產品淨值跌幅有限,而在2023年還獲得了正收益。

來源:私募排排網

在這一次的分享中,吳聖濤表示,雖然發現技術趨勢往往很困難,

但以前瞻性的視角、持續學習的心態,從周圍生活和生產方式變化中尋找到的機會可能是巨大的。

比如在微信剛开始流行時,去投資騰訊會有良好的收益;

在周圍人都开始用美團時,去投資美團也會有豐碩的回報;

而在這一次的AI浪潮中,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前段時間才开始流行的Kimi和豆包就都有了上百億的估值。

這些都可以表明,新技術已經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而投資也可以從其中挖掘機會。


從周圍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尋找機會


問:您之前提到,未來科技將引領整個經濟的創新。然而,我們也知道,對於新興科技而言,識別、投資和追隨它們實際上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一些技術可能只是小型創新,而另一些則可能具有顛覆性的潛力。

我想請教您,我們應如何識別和評估這些技術?您認爲存在哪些機會?

吳聖濤: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復雜,要回答它並非我一個財經背景出身的基金經理所能輕易解決的。

但我還是想從基金經理的角度,嘗試與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基金經理們應該都會關注全球科技的最前沿,尤其是美國目前的發展動態。

這裏我想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爲什么這一點至關重要。

就在兩三個月前,我的一個同學在美國待了大約半年後回國,我們一起喫飯,他分享了一個結論。

他說,現在的灣區與十年前的深圳頗爲相似,那裏有大量的華人,豐富的投資機會,以及在餐桌上隨處可見的PPT,人們在探討各種商機。

這個觀察說明了科技前沿仍然集中在美國。

我們也可以看到,股票市場對於這些前沿公司給予了非常正面的反饋,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認爲我們需要真正關注這些技術出現後,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的深遠影響,它們必定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從過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案例中,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

比如,當微信剛开始流行時,你去投資騰訊;

當你注意到周圍人都在用美團時,你去投資美團;

當你發現大家都在看視頻時,你再關注快手、抖音等平台。

包括最近,大家都說,當人們遇到問題時,不再咨詢研究員,而是選擇詢問像Kimi這樣的智能助手。

這已經表明,新技術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第三點,就我而言,我會更多地與那些愿意關注新技術的年輕一代交流。

我同樣用一個案例來說明,關於Kimi的問題。

大概半年多前,一位並不年輕的經理向我們推薦使用Kimi和豆包,那時ChatGPT剛开始流行。

結果半年後,這些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了數百億人民幣。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面對着巨大的科技浪潮,

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都充滿了巨大的機遇。

我認爲更重要的還有一條,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技術本身的迭代。

比如,互聯網初期,大家最關注的可能只是幾個門戶網站;

但十年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我記得剛成爲基金經理時,曾投資過一家制造自動取款機的公司,這在當時是一項相當先進的技術,因爲它能取代人力。

而且這家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從幾千萬的利潤增長到大約10億的淨利潤,只用了七八年的時間。

但是,當移動互聯網浪潮到來時,當你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使用手機支付後,你會毫不猶豫地認爲,

無論這家公司有多優秀,最終都應該放棄它。

我認爲,發現技術趨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擁有前瞻性的視角、持續學習的心態,並從我們周圍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中尋找機會,這中間的機會可能是巨大的。


信息領域可能會產生更多數量的大型公司


問:您之前曾經提到,TMT和新興制造是您重點布局的領域。這兩個領域都是技術發展的主幹主线,但在這兩條主线中,還會衍生出許多支线。

基於您自己的感受,在這兩條主线中,有哪些支线是您特別關注的?是否有可能這些領域將接替房地產,成爲推動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力量?

吳聖濤:從我的視角來看,基於過去的經驗,

信息領域可能會產生更多數量的大型公司,以及更高級別的企業。

相比之下,高端制造領域要想成就數萬億級別的企業,到目前爲止似乎還沒有出現。

但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鍵在於,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正在增加。

例如,當前的變局不再僅僅是信息處理,而是可能涉及深度學習、各種算力,最終實現人工智能決策機制。

從當前中國的技術水平來看,與美國還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在具體的應用層面,

我一直認爲中國具有優勢,特別是在行業應用和具體的制造領域。

過去20年的發展過程中,每當涉及到行業應用,中國都能夠產生巨型公司。

在能源領域,也存在先進制造出海的可能性。

當前在新能源領域,無論是風電、新能源汽車還是電池,都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這必將在當前中國經濟缺乏新動能的背景下,成爲新的增長引擎。

但我認爲,市場可能不會給予這些公司巨大的想象空間,

因爲技術的迭代速度快,且可能面臨被其他技術迭代的風險。

因此,我相對更看好信息領域的發展前景。


新能源發展空間遠遠不止於現在的幾倍


問:您之前也提到,“雙碳”目標近年來非常熱門。我知道您之前已經投資了一些與此相關的公司,這也是您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能否分享一下您對這一領域投資機會的理解?

吳聖濤:關於雙碳問題,首先爲什么我們要去做這件事情?

這應該與當前的國際環境相關。

在許多領域,我們都受到了限制和排擠。

然而,在雙碳領域,達成共識的可能性相對較大,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

第二點是,該領域的產業規模極爲龐大。

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新能源的發展空間遠遠不是現有的幾倍,可能是幾十倍的增長。

這意味着整個領域的市場潛力和產業規模都是巨大的。

第三點,是我們的競爭優勢。

在過去四五年的時間裏,無論是風電、光伏還是新能源汽車等方面,

我們的技術都相對領先,並且技術迭代的速度超過了國際社會。

這表明我們很少受限於國際制約。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們要進一步推進雙碳目標,中國企業面臨的機遇將更大。

同時,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和尋找新產業動能的時期,

我相信雙碳領域的各個方面,都可能成爲推動中國經濟下一輪增長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所以,這個領域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新能源領域的技術不確定性


問:您剛才提到,在雙碳領域,我們在多個技術賽道上似乎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包括風電、鋰電設備、新能源汽車以及光伏等。在這些領域中,您認爲我們的優勢在哪些方面更爲明顯,或者您個人更關注哪些方面?

此外,過去幾年產能過剩一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您認爲,這些公司是否還需要經歷一段調整期,還是說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一些企業开始跑出來的跡象?

吳聖濤:從投資的維度來看,我們大約在2022年時,已經從投資配置的角度,減少了對這些領域的投資。

主要原因就是產能供給過剩,

無論是在風電、鋰電設備、新能源汽車還是光伏等任何一個領域,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同時,我們還面臨一個挑战,即新技術迭代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當時,大家都在關注這些領域的技術進步,

比如在光伏領域,PERC往鈣鈦礦去轉變,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過去兩三年,這些領域可能經歷了一輪比較大幅度的調整。

但這並不妨礙未來這些領域中一定會出現新的技術。

一旦這些新技術成熟,它們將重新定義市場,爲擁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公司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

這需要邊走邊看。

至少在目前階段,我們也難以做出非常明確的判斷。



標題:理成資產吳聖濤:發現技術趨勢是困難的,但從生活和生產方式變化中尋找到的機會或是巨大的!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915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