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導入商業模式 種樹減碳更助校園足球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4日電)綠色冀泉社會企業默默種樹8年了,從校園足球隊合作開始,至今全台種下3萬棵樹,不僅種植台灣原生種,最重要的是導入商業模式,除確保樹木後續的養護,更讓土地所有人能獲益。
「我是台東人,對森林、對樹有特別的情感」,綠色冀泉創辦人陳宇華告訴中央社記者,自從2015年創辦公司以來,至今除了彰化外,種樹遍及本島各縣市,他親手種樹超過4000棵,公司至今3萬棵樹。
陳宇華說,台灣有一段時間流行景觀樹,例如落羽松、黑板樹、小葉欖仁,看起來漂漂亮亮,卻不一定適合台灣;外來樹種的最大問題,就是有的很強勢,可能種下去10年、20年之後會排擠原生種,也有些景觀樹在退流行後,就被砍掉。
陳宇華目前針對台灣8種原生樹種進行種植,比較特別的是牛樟樹。他提到,其實台灣牛樟樹會快速消失,是因為有一段時間牛樟芝產業快速發展,為了取牛樟樹幹內中空心材上的菌類,就會將樹砍掉。
陳宇華有一股倔強的脾氣,一開始要種樹時,四處洽詢專家學者、政府單位,都回覆他「牛樟樹不好種、存活率低」;也有人說在鳳梨田過於貧瘠不適合種樹;但從種樹開始迄今約8年,他一一打破這些迷思。
在陳宇華眼中,台灣原生種自然適合台灣的土地,能夠在艱困的環境下活得好,根系非常強健,能改善貧瘠的土地,而且美得很「含蓄」,或許不豔麗,可能不像景觀樹一樣吸引目光,卻能活得長久,這對固碳有幫助。
他也說,樹是有感知能力的,育苗、種樹的過程,人為幹預太多,反而會影響樹的發展,「每棵樹長得不同,這就是生命」;並強調開公司「不是為了要買樹,而是要讓它活下去」。
●以樹養球做公益 從台東校園出發綠色冀泉畢竟還是「企業」,因此與一般公益種樹最大的不同還是在導入商業機制,綠色冀泉的特色之一,則是會將「足球」與「種樹」結合。
陳宇華笑說,「其實自己也不會踢足球」,因為一直都有關注家鄉的校園足球,創業後希望能將種樹與足球結合,一開始面臨的問題就是「要種樹,地在哪裡?」因此2016年起將足球和種樹綁在一起,與學校合作、移除校內的外來種樹木,改植原生樹種。
除此之外,陳宇華也發想「以樹養球」,透過「一人一千一樹計畫」,樹苗由社會大眾及企業認養,樹的所有權就交給學校,讓教練帶著球員負責養護小樹;最初從台東推動,公司也辦足球賽,社區、公益盃,現在變成一個傳統,截至去年全台已經有60多所學校共同參與。
陳宇華強調,樹的落枝落葉也有用,公司請在地原住民木藝師以落枝做成的「獎牌」,成為全台灣各類型賽事採購優選,所有從樹衍生出來的營收30%回饋到足球學校,30%繼續種樹,30%維持公司營運,落實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精神。
導入商業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樹木會持續有人養護,許多機關「樹種下去就不管了」,陳宇華補充說明,經過綠色冀泉媒合,由企業、師生一起完成,還會有追蹤系統,「這棵樹誰種的、誰捐的,後續的成長,大家都可以看得到。」
●不讓土地荒廢 要為老農種出樹光大道陳宇華在國小時就投稿到校刊,當時寫的是愛護地球、多種樹,時隔多年,他挾帶著輔大經濟系畢業的養分,打造出創新的永續經營模式。
陳宇華說,「愛樹的人,對樹的養護,會當成親人照顧。」他也提到,一棵樹從苗農契作、長到可以種植,「這種心情像是嫁女兒」,因此會對樹苗特別照顧的人都非常感謝。
舉例來說,綠色冀泉2016年與學校合作,陳宇華和校長第1棵種下去的牛樟樹,現在具有像是標竿般的意義,最初只有50公分的樹苗,現在校長退休,牛樟樹仍然長得很好。
未來的藍圖陳宇華也逐步推動中,將推動下一個「樹光大道」計畫,目前合作的對象是池上鄉的私有地地主,訂契約不收地租,但營收15%至20%給地主,一簽10年,樹也送給地主,用種樹加速鄉村的經濟循環。
陳宇華解釋,這些地主都是老農,這塊土地跟著他們一輩子,年紀大無以為繼,就算再種植農作物也不一定賣得出去,但讓好的土地荒廢也很可惜,因此設計出這套模式,讓土地活化,今年目標180公頃的土地、每公頃種1000棵。
陳宇華對於種樹的方法並沒有那麼講究,他的重點是養護並導入商業模式;之前許多人都當樹木是公有財,現在觀念改變,很多生態價值就可以量化;配合減碳的需求,鄉村有它的絕對優勢,反而應該是都市要依靠鄉村,就能拉近兩者間的距離。
陳宇華最後說,雖然全世界都在談淨零,但溫室氣體的總量還是在增加,期盼種樹是可以做到的全民運動、全人類的運動。(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20604
標題:社會企業導入商業模式 種樹減碳更助校園足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