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轉型的國際經驗
我國制造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本文通過聚焦美國及日本上世紀的產業轉型案例,力圖爲我國後續的轉型之路尋找國際經驗。對於債市而言,多空因素交織下短期內長債利率預計將延續震蕩走勢。
▍美國: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支持。
20世紀50年代,以战後重建爲契機,美國政府陸續出台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相關法律。以1953年的《小企業法》、1958年的《小企業投資法》爲核心,上世紀80、90年代陸續出台的《小企業創新發展法》《聯邦政府採購法》和《小企業投資中心技術改進法》等一系列法案爲補充,美國政府從便利投資和信貸、資助研發項目等方式推動中小制造業企業發展。
美國政府聯合大學通過技術孵化器進行新興技術培養,並致力於提升科研成果的應用效率。美國的技術孵化器通常是由高等教育機構、企業和政府機構合作創建,用於向創業者提供培訓場所,以及扶持基於大學科研成果的技術型企業的發展。這些孵化器的大量科研成果由政府擁有,但政府未能充分將其進行應用轉化,造成了一定的科研資源和成果浪費。針對這一問題,美國1980年出台了《拜杜法案》,其核心內容包括:一、由政府資助研究產生的成果權默認由大學保留。二、高校享有獨佔性專利許可。三、發明人有權分享專利許可收入。《拜杜法案》的出台,不僅提高了科研轉化效率,還助力了中小企業研發噴霧器、DNA指紋技術、人造生物胰島素等新技術。
▍日本:兩次危機後產業轉型的經驗教訓。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重化工業面臨巨大衝擊,日本政府積極調整產業政策,加快了對機械、電子、軟件开發等產業的扶持。石油價格劇烈上漲導致日本國內衆多重化工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乃至破產,對日本以鋼鐵、石油、化學爲基礎的重化工業造成了巨大衝擊。1978年頒布的《特定蕭條產業安定臨時措施法》將鋼材、煉鋁、船舶制造、化肥等14個行業認定爲蕭條產業,通過政府收購來報廢設備的方式對蕭條行業的落後產能進行處置。同年出台的《特定機械情報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提出要對機械、電子、軟件开發等產業進行融資、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這一時期,日本的精密機械、電氣機械和電子產品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轉型。
錯判:廣場協議及房地產和金融泡沫破滅後,初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響應不夠積極。危機前的日本經濟過度依賴出口制造業,《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後,制造業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利潤受壓,進而延緩了經濟發展。爲了維持經濟增長,日本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和股市,90年代日本先後經歷股票市場崩盤以及房價腰斬,日本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危機爆發的初期,日本政府的反應不夠積極,直到上世紀 90年代中後期才實現了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共同發力。日本央行在初期選擇了加息而非降息;財政政策方面也主要表現爲收入端的減稅,支出端並無明顯擴張:1990-1992年,日本一般會計支出近乎零增長。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政策利率才降至較低水平,財政支出加快。
可供借鑑之處: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將研發作爲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核心战略。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日本在電子、汽車、機械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性能和質量,也增強了日本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日本企業在精密工程、自動化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創新,使得“日本制造”成爲了高品質和先進技術的代名詞,並贏得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此外,日本的研發活動還促進了產業鏈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爲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債市策略:
基本面預期邊際改善以及政府債供給壓力是制約近期長債利率進一步下行的主要約束因素,但也應注意到央行動用降准等工具對衝政府債供給壓力的預期仍然較強。向後看,本周集中出台的進出口及通脹等基本面數據將是主要博弈點,多空因素交織下短期內長債利率預計將延續震蕩走勢。
▍風險因素:
國內政策力度超預期變化;經濟復蘇不及預期;海外主要經濟體衰退風險;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加劇。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當日發布的《晨會》報告;
標題:制造業轉型的國際經驗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