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酒不離手的老外,卻不咋喝白酒,是看不上嗎?行家道出真相
爲什么酒不離手的老外,卻不咋喝白酒,是看不上嗎?行家道出真相
美國人似乎總是“酒不離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他們的歷史有着很深的淵源。
幾百年前的歐美國家,衛生條件比較落後,尤其是城市裏使用的污水排放系統更是髒亂差,這便導致當地人的飲用水源得不到保障。
但是人們發現,如果將這些“污水”經過過濾和發酵,就能制造出含有酒精的“酒”。這可要比那些處理不到位的水源可靠得多了。
也就是從那時起,歐美人漸漸“迷”上了喝酒。即便後來當地的衛生條件得到改善,飲用水源達到了直飲水標准,他們還是習慣喝酒而不是喝水。
在法國,當地人通常習慣喝香檳和葡萄酒;在美國,當地人更熱衷於喝威士忌,並將其稱爲“混合的藝術”;而在德國,當地人更傾向於喝啤酒。
大家會發現,即使他們人到了“酒不離手”的地步,但卻基本上很少喝白酒,這又是爲何呢?在小編請教了行家後發現,原因有3點:
一、白酒不能加冰
美國人在喝酒時很喜歡加冰,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一來能夠起到清涼解暑的作用,二來能夠提升酒的口感。
但是對於白酒來說,就不可以冰鎮飲用。
如果往白酒裏加冰,不但會使酒體變得渾濁,產生白色絮狀物的情況加重,而且還會破壞白酒本身的風味,與洋酒重口感、輕風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白酒的味道濃烈
歐美人普遍認爲白酒的味道過於濃烈,並且度數也很高,喝起來帶有一股辛辣的感覺,並且白酒的後勁也很大,容易幹口嗆喉。
雖然歐美人鐘愛的威士忌也屬於一款高度酒,但大部分都是四十度左右,不像白酒有這么高的度數。
所以歐美人在第一次接觸白酒時,就會被白酒獨有的“濃烈”味道所“勸退”。
三、文化差異
在歐美人的傳統文化裏,酒就是一種普通的飲料,他們會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去喝酒,甚至直接把酒當水喝。
而在我國的酒文化裏,其實更注重的是情感。只有當喝酒的對象、環境、氛圍全部合適時,雙方才會把酒言歡,才能喝得盡興。
並且歐美人在喝洋酒時,習慣一口一口地抿,慢慢品嘗,他們更注重優雅、情調。而我們在喝白酒時就顯得有些“粗獷”、有些“真性情”。
其實說到底,歐美人之所以很少喝白酒,最關鍵的還是雙方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他們欣賞不了我們流傳千年的酒文化,而作爲“載體”的白酒自然很難被他們認可。
所以歐美人很少喝白酒,但這並不代表白酒就比洋酒差,只是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愛好罷了。
畢竟我國的酒文化已經流傳千年,肯定還是有自身的閃光點。
到目前爲止,白酒已經發展出了濃香、醬香、清香等十二種不同的香型,相信在未來還會更上一層樓,這是任何一款洋酒都不可能達到的高度。
而近些年來,醬香酒的發展勢頭最爲火熱,它憑借細膩、醇厚、回味悠長的口感,收獲了一大批“忠實粉絲”,大家最熟悉的貴州茅台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實隨着我國白酒行業的發展,像茅台這種高端酒已經开始逐漸走出國門。
這主要因爲茅台在原料選取上,選用了當地的紅纓子高粱,在釀酒工藝上,採用了“12987”工藝。
不論是口感還是品質,都有充足的保障。這樣的酒,哪怕是外國人也要爲它而“沉醉”。
而在貴州醬酒核心產區,有很多小衆酒,也同樣實力不俗。
距離茅台一廠不足千米的木台厚道酒,因爲“茅香十足”而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
此酒的主要負責人馮小寧老師,是茅台老廠長李興發唯一的女弟子,對於醬酒釀造工藝可以說是手到擒來。
她所釀之酒,不僅重口感,而且更要保質量,因爲一直堅持匠心精神,也使她被譽爲“茅台八仙之一”。
以糯性紅纓子高粱爲原料,歷經165道工序,耗時1年的釀造周期,期間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隨後再經過5年陶壇窖藏,才能產出這款正宗的大曲坤沙酒。
酒體微微黃,酒花綿密不易散,掛杯明顯;糧食香中混合着窖香和花果香,層次飽滿豐富;
入口醇厚,酒液在舌面鋪开,回甘的甜味中微微帶酸,令人口舌生津,不衝不烈,溫和儒雅,哪怕是初嘗醬酒的人,也可以輕易接受。
說到底,歐美人很少喝白酒,主要還是因爲不同文化差異所造成。
酒本身只是一種飲品,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優點,因此我們更應該要做到博採衆長,取長補短。
標題:爲什么酒不離手的老外,卻不咋喝白酒,是看不上嗎?行家道出真相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7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