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結論:①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爲國家战略,三省一市產業互補性較強,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義重大。②上海發展成爲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化服務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③江蘇發揮制造強省的優勢,成爲智能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龍頭。④浙江在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擁有深厚積澱,是全國產業發展的標杆。⑤安徽致力於打造新興產業發展高地,“芯屏汽合”和“急終生智”是重要突破口。

長三角:一體化、謀創新、強協同

——區域經濟研究1

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引領示範作用。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主動力,積極开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強區域創新鏈融合,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長三角地區作爲長江經濟帶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對於推動沿江經濟協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本篇報告作爲區級經濟系列專題的第一篇,將着重梳理長三角各省市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爲未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持。

1.  長三角一體化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義重大

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爲國家战略,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重要性格外突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家支持、自身探索之中,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產業互補協作愈發密切。上世紀80年代產生了長三角規劃雛形,國家出於推動區域經濟聯合目的,建立上海經濟區,這成爲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最初實驗。進入上世紀90年代,長三角一體化更多源於自發探索,這一時期在國務院號召下“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座談會”聯席會議召开,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建立了城市溝通協作平台。步入21世紀,長三角一體化進入成熟落地時期,200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开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長三角的產業做出具體規劃,2014年進一步提出以上海爲中心建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2016年長三角範圍從兩省一市擴展到滬蘇浙皖三省一市。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上宣布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重大战略,次年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战略進入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長三角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战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意義重大。2021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發布,指出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战略鏈接。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提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提出更加強化了長三角一體化的战略意義。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提出優先推進區域協作,鼓勵長三角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开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推廣典型經驗;指導各地區綜合比較優勢、產業基礎等因素,推動產業合理布局,對長三角的產業結構升級與協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長三角服務業發達、制造業基礎雄厚,三省一市產業互補性較強。長三角產業結構層面,第三產業近年來高速發展、產值躍居三大產業首位,第二產業實力依舊雄厚、且加快轉型升級。首先看長三角自身的三大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產值GDP佔比由1952年的46.1%降至2022年的3.8%,農業地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方面,建國後滬寧杭工業基地依托原有工業基礎快速發展,第二產業GDP佔比由1952年的24.8%升至1978年的57.4%;改革开放後借助加工貿易制造業繼續發展,佔比基本穩定在51%左右;近年來制造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強調高質量發展,佔比從2010年的50.4%降至2022年的41.0%,但依然是長三角經濟的第二支柱。相比較而言,長三角第三產業發展較爲迅速,改革开放後隨着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升,服務業發展迅猛,GDP佔比從1979年的17.8%升至2022年的55.2%,已經成爲長三角經濟的第一大驅動力。此外,如果看三大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長三角第二產業GDP在全國第二產業中的佔比始終在25%左右,制造業實力始終保持,而第三產業則迅速攀升,1985年僅佔全國15.6%,2022年達到25.1%,已經超過第二產業。綜上,長三角工業優勢穩固,服務業愈加發達,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背景下,將對制造強國战略、現代化服務業發展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分地區來看,上海服務業優勢突出,江蘇制造業實力強勁,浙江二者並重,安徽制造業後來居上。具體而言,上海作爲全國最大的經濟金融中心和對外开放門戶,人口密集,服務業發展基礎良好,第三產業在自身GDP中佔比從2005年的51.6%快速升至2022年的74.1%,2006-2022年第三產業GDP CAGR達12.1%,在長三角的佔比攀升至2022年的20.7%。江蘇作爲制造業強省,優勢尤爲突出,雖在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的轉變中第二產業在自身GDP中佔比有所下降,但2022年仍有45.5%,爲四地最高,且在長三角中的佔比從2005年的43.3%上升至2022年的46.9%。浙江二三產業發展較爲均衡,2022年第二產業在自身GDP中佔比爲42.7%,僅低於江蘇,第三產業佔比爲54.3%,僅低於上海。安徽的制造業近年來步入發展快車道,第二產業GDP 2006-2022年CAGR高達13.2%,在長三角中的佔比從2005年的9.2%上升至2022年的15.6%。整體來看,四地產業互補性較爲明顯,有利於加強產業協同,從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战略的實現,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2.上海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生物醫藥發展全國領先

上海發展成爲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化服務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2021年上海“十四五”規劃體系提出,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爲引領,強調加快建立以現代服務業爲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因此,下文對上海的三大關鍵產業進行詳細分析。

上海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集成電路方面,上海從上世紀末布局909等高端工程,現已成爲國內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2022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已超過3000億元,在全國市場佔比超過25%,並且連續5年增速高於全國,CAGR達20.5%,高於全國的17.3%。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在產業發展中資源協同作用突出,如2020年張江科學城即聚集了2.2萬家創新型企業,中國最大的半導體集成制造商、全球第三大晶元代工廠中芯國際正設立於張江。人工智能方面,上海2017年即制定了《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促進了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發展,2022年行業產值超過3800億元,近三年CAGR達到37.3%;規上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50家,五年來翻番;產業人才23萬,約爲全國三分之一。

展望未來,2021年《上海市战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以上,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經濟發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上海“十四五”規劃明確重點“高端芯片設計、關鍵器件、核心裝備材料、EDA設計工具”攻關突破,2022年《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預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達到1.5萬億元,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重點“優化人工智能自主可控軟硬件生態”。“十四五”期間上海將努力實現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2022年三大產業規模已超過1.4萬億元。

上海是中國現代化服務業中心,金融服務、生產服務和消費服務等業態多元發展。金融服務方面,上海作爲中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和對外开放的門戶,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需求較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條件亦得天獨厚。2022年上海金融業GDP已超8626億元,佔全國8.9%,近五年CAGR爲10.1%,高於全國的8.3%。跨境收付是衡量城市國際金融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上海市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佔比已近全國一半,人民幣收付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佔比近60%。生產性服務方面,上海被國務院定位爲國際航運中心,2021年現代航運服務業營業收入1.8萬億元,2019-2021年CAGR高達21.7%。商務服務業方面,2021年上海營業收入1.7萬億元,2019-2021年CAGR爲10.8%,高於全國的8.5%。此外,消費方面,2021年上海社零總額1.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4.1%,爲新消費發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上海2019-2021年人均教育文娛服務消費年均超5000元,爲全國的1.6倍,首店經濟上,2022年上海新开首店1073家,居全國榜首,服務消費、新型消費擴容提質明顯。

未來上海將着力打響“上海服務”品牌,貫徹國務院“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精神,上海“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不斷強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到2025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左右,相比2020年提升525萬億元,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佔國內直接融資額比重保持85%左右。上海“十四五”規劃亦提出深入建設全球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准箱,相比2020年提升350萬標准箱。消費領域,堅持以擴大內需爲战略基點,制定了《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十四五”規劃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達到75%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6.7%左右,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左右;擴大新型消費服務新供給、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新引進品牌首家首店2400家以上。

上海生物醫藥發展水平國內領先,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產業實力強勁。上海早在2014年《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即提出推動上海建設成爲亞太地區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制造中心、商業中心和創新研發中心,實現生物醫藥產業新一輪跨越式發展,2021年上海醫藥制造業利潤總額達205.5億元,2019-2021年CAGR爲23.0%,大幅超過長三角的14.7%;2018年上海醫藥制造業利潤在長三角/全國佔比爲12.9%/3.6%,2021年在長三角佔比提升到15.9%,2022年在全國佔比提升到4.8%。生物醫藥是醫藥制造行業中對科研創新含量最高的領域,上海發揮金融中心的優勢,爲生物醫藥產業提供資金支持,2022年一級市場中上海醫藥行業共獲242億元融資,名列全國第一。在藥物研發成果方面,2022年上海共有4項1類國產創新藥獲准,列全國第一,9項三類創新醫療器械獲准,列全國第二。領先的科技水平支撐下,2022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8537億元,在全國佔比超三成,上海經信委表示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目標超過9000億元。

未來上海將繼續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上海“十四五”战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醫藥產業列入了三大核心之一,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研發成爲政策支持的重點。2021年上海先進制造“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進一步強化醫藥創新引擎,產業規模達到1600億元;建設成爲國家高端醫療器械創新高地,產業規模達到600億元。2022年上海發布《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幹政策措施》,指出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發展格局應初步形成,研發經濟總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或引進100個以上創新藥和醫療器械重磅產品。

3. 江蘇智能裝備、集成電路、新能源龍頭地位穩固

江蘇發揮制造強省的優勢,成爲智能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制造、新能源等產業龍頭。2023年江蘇印發《關於推動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要求重點打造智能制造裝備、集成電路產業、新型電力、新能源等五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下文將對江蘇的上述優勢產業進行詳細分析。

江蘇在機器人、高端數控機牀等智能制造領域已經形成了較強的產業優勢。機器人方面,在《江蘇省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支持下,截至2020年江蘇新成立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53214家,佔全國當年新成立數量的17.4%,2019-2020年CAGR達25.1%,高於全國的20.0%。從上市公司角度看,全國37家核心機器人上市公司中江蘇省獨佔9家,爲全國第一。數控機牀方面,早在2009年《江蘇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已提出重點打造數控機牀產業鏈。2021年江蘇新成立數控機牀相關企業11618家,在長三角佔比53.0%,近五年CAGR高達32.4%;2021年江蘇省數控機牀產業規模達到783.0億元,佔比爲21.8%,位居全國第一。

面向未來,2023年江蘇《關於推動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將智能制造裝備定位爲打造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2021年江蘇“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着力培育50條重點產業鏈,做強30條優勢產業鏈,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牀皆在列;並將高端裝備定位爲萬億級產業集群。2021年江蘇制造業“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及智能制造工程,提出重點發展高檔數控機牀、智能機器人、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裝備,大力發展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行業特色專用裝備。2021年江蘇省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中明確指出,支持企業研發智能制造設備,每年認定智能制造領域首台套重大裝備20個以上。

江蘇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封測行業具備國際競爭力。江蘇是國內最早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地區之一,連續多年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其中封測產業在全國佔比約50%。2022年江蘇省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三業銷售收入合計爲3182.4億元,同比增長15.4%;封測業持續保持較高增速,近三年CAGR達17.7%,遠超全國的8.4%。從企業角度看,2022年大陸有4家成爲全球封測企業TOP10,台企ASE、美企Amkor之後,名列第3、第4的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均爲江蘇企業,二者2022年營收543億元,合計佔據全球封測市場17.2%的份額。

在全球科技競爭背景下,集成電路產業亟需突破,江蘇發揮已有優勢,在“十四五”制造業規劃中將集成電路定位爲十大綜合實力國內領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制造方面提出穩步推動22/20nm、16/14nm等先進生產线引進和建設。2023年江蘇《關於推動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中,將集成電路產業定位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明確提出鞏固先進封測領域優勢,並建設大規模特色工藝制程和先進工藝制程生產线;並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對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給予500萬元到3000萬元區間的高額資金支持;每年共計統籌安排不低於5億元投入於集成電路。

江蘇新能源產業發達,光伏設備產值全國第一,清潔能源裝量高速增長。2009年江蘇印發《關於印發江蘇省新能源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的通知》即對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做出過詳細部署,各方支持下新能源設備和清潔能源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光伏設備方面,江蘇產業鏈完整,光伏組件產能已10余年保持全國第一,2022年江蘇全省光伏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112億元,光伏電池產量突破1億千瓦時,近5年CAGR高達23.3%,電池組件產量佔全國50%以上。清潔能源裝機方面,2022年末江蘇累計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2508萬千瓦,同比增長30.9%;2022年江蘇風力發電量達438億千瓦時,在長三角佔比高達67.6%,佔全國6.4%,近5年CAGR高達34.2%,遠高於全國的20.6%;2022年末,江蘇累計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爲1179.5萬千瓦,成爲海上風電裝機總量最高的省份。此外在新型電力方面,代表性工程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中江蘇虞城換流站使用特殊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世界範圍尚屬首次。

江蘇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空間仍舊廣闊,江蘇“十四五”制造業規劃將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集群定位爲6個綜合實力國際領先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強調大力發展綠色高效新能源裝備。2023年《關於推動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亦將新型電力、新能源均定位爲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战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二。江蘇“十四五”規劃將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定位爲萬億級。2022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指出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是,2025年光伏/風力發電裝機達到3500/2800萬千瓦,預期2020-2025年CAGR達15.8%/12.6%,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達到 1500 萬千瓦以上,集中式光伏發電裝機達到 2000 萬千瓦以上;海上風電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以上,相較2022年再提升27.2%;“十四五”期間光伏/風力發電新增投資1650/690億元。

4.浙江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產業積澱深厚

浙江在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擁有深厚積澱,是全國產業發展的標杆。浙江省先進制造“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圍繞“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培育若幹具有領先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新星”產業群。上述三大產業作爲浙江的核心優勢產業,下文着重分析。

“互聯網+”是浙江省战略性新興產業,其中電商、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梯隊。電子商務方面,2016-2021年浙江電商產值CAGR達16.8%,佔長三角比重穩步提高,2014年以來提升4.0個百分點。2022年浙江網絡零售額達27042.1億元,同比增長7.2%,在全國佔比19.6%,規模穩居全國第二;直播電商活力迸發,全省累計直播超1055萬場,交易規模達7785.2億元,電商商品銷售額持續位列國內省市第一。高科技領域中,雲計算方面,一批雲計算龍頭企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力持續增強,2022年代表性企業阿裏雲在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中佔據6.2%的市場份額,位列全球第三;截至22年下半年,在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佔據32.6%的市場份額,穩居國內第一。人工智能方面,截至2021年末浙江擁有人工智能企業1156家,同比增長60%,“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300余家,實現總營業收入3887.4億元,同比增長31.0%,利潤總額達446.3億元。國家工信安全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指數顯示,浙江人工智能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四,第一方陣地位穩固。

立足於已有成就,浙江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互聯網+”科創高地的目標。浙江新型貿易“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網絡零售額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約8%,數字服務貿易額達600億美元,爲電商蓬勃發展奠定基調。浙江先進制造“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建成10個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雲平台,具備45萬個機架的數據中心服務能力,明確全省雲計算發展目標。浙江“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做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2023年浙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4個萬億級先進產業群,並分別設置100億元以上的專項基金,培育超百億元數字企業40家,新增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50家,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

浙江生命健康產業欣欣向榮,大健康展露較大潛能。近年來,浙江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質量效益穩步提升。2018-2021年浙江省醫藥制造產值CAGR達14.3%,醫藥制造產值佔長三角的比重從2017年的18.0%上升到2021年的27.8%。2022年浙江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收/利潤2847.4/525.4億元,同比增長11.9%/6.7%,產業規模相較2021年上升兩個位次名列全國第4。從企業角度來看,截至23/06,浙江共有生物醫藥高新技術企業1751家、上市企業111家(含新三板),其中13家入選2021醫藥企業百強榜,數量位居全國第2。放眼大健康產業,2019年全省健康產業總產出達9315億元,2016-2019年CAGR爲14.6%。截至2021年全省擁有2家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94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健康數字化加快轉型,浙一互聯網醫院成爲全國首個公立三甲醫院網上院區,全國首個監管服務一體化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在浙江啓用。

2022年浙江省經信廳表示,在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決策部署中,明確將生物醫藥列入標志性產業鏈,要求打造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制造中心,助力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創高地建設。2022年浙江《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4500億元左右,2021-2024年CAGR將達21.4%;加快構建“一核兩帶兩圈”的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力爭培育形成2個千億級、3個5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2021年浙江健康產業“十四五”規劃明確健康產業是浙江省重點培育的八大萬億產業之一,提出到2025年健康產業總規模、增加值分別突破1.5萬億元、6000億元,相較2019年分別提升61.0%、61.3%;健康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19年6%提升到2025年的超過6.5%;新增健康產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

浙江新材料產業規模可觀,增長速度較快,形成豐富成熟的新材料制造體系。2021年浙江全年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9824億元,同比增長37%。2022 年浙江新材料產業僅規上工業總產值即達 11579 億元,居全國前四,2018-2022年浙江新材料產業總產值佔全國比重年均約16%。浙江新材料產品類別多樣、規模可觀,以磁性材料爲例,浙江永磁鐵氧體、軟磁體、釹鐵硼磁體的總產量分別佔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全球的一半以上。從企業數量角度看,近年來浙江省新材料產業新注冊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佔長三角的比重逐年攀升。2022年浙江全年新增新材料企業達22830家,較2020年增長約50%。截至2023年2月浙江省新材料產業鏈企業數量總計超20萬家。

浙江新材料產業仍然充滿發展機遇,2021年浙江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新材料等三大科創高地。浙江先進制造“十四五”規劃將先進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作爲重點主攻方向;浙江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力爭突破1.6萬億元;到2025年全省形成30個以上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材料品種,新培育10家以上具有一流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領軍企業,培養5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術的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形成8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以上具有產業鏈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百億級新星產業群。

5.安徽着力打造“芯屏汽合”和“急終生智”產業高地

安徽致力於打造新興產業發展高地,“芯屏汽合”和“急終生智”是重要突破口。合肥“十四五”信息技術規劃中表示,圍繞“芯屏汽合、急終生智”布局推進重大項目,即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汽車、應急安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地標產業合稱,這正是安徽“十四五”規劃中重大新興產業的凝練概括和完善。近年來安徽在上述新興產業領域取得全國矚目的成就,下文進行詳細梳理。

“芯屏汽合”——安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速邁進,躋身國內前列。集成電路方面,2022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營收超過5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集成電路產量爲25.6億塊,2018-2022年CAGR爲28.4%,遠高於長三角的12.5%。從企業角度看,截至2022年末安徽集成電路產業鏈企業超過40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達50家。其中長鑫存儲打破美韓壟斷,擁有大陸唯一掌握完整技術的DRAM項目,芯碁微裝在國內直寫光刻設備領域居於領先地位。

新型顯示方面,2020年安徽省面板產能達3242萬平方米/年,約佔全國顯示面板總產能的16%。從企業角度看,安徽累計成立新型顯示相關企業超6萬家,2018-2022年CAGR達22.7%,尤其是合肥匯聚了諸多顯示面板龍頭,如京東方2021年佔據了32%的全球TFC-LCD屏幕市場份額,全球約有20%智能機的液晶屏、30%平板電腦屏幕來自京東方。由此推動,關鍵產區合肥2020年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其中新型顯示產值規模超1000億元。

新能源汽車方面,2022年安徽省汽車產量174.7萬輛,同比增長17.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52.7萬輛,同比增長108%,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從整車及汽車配套零件產業集群角度看,安徽集聚了2022年中國汽車銷量冠軍比亞迪、2022年高端純電汽車銷冠蔚來、以及大衆和奇瑞等7家整車制造企業,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1100多家,形成了完善的汽車產業鏈。

未來安徽將繼續着力於在“芯屏汽合”相關產業深挖,安徽“十四五”規劃、“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芯屏汽合”積極布局,提出聚焦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就具體目標而言,安徽《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2022—2024年)》提出,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整機終端等重點領域加強統籌銜接,到2024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總量力爭突破6000億元,年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0家以上;安徽省“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5 年力爭全省汽車產業產值超過 10000 億元,省內企業汽車生產規模超過 300 萬輛,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比超過 40%。

“急終生智”——安徽安全應急、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等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安全應急產業方面,安徽省安全應急企業每年新成立數量逐年上升,近五年CAGR達43.0%,在長三角中佔比由2014年的7.6%提升到2022年的24.2%。其中合肥在安全應急產業上實力尤強,集聚企業約300家,構建了完整的城市安全產業鏈。2022年合肥市城市安全核心企業實現營收超百億元,同比增長51.1%。

生物醫藥產業方面,2021年安徽醫藥制造產值達1012.2億元,2020-2021平均增速達12.4%,在長三角中佔比從2019年的12.3%上升至2021年的13.4%;2022年僅規上醫藥工業營業收入便突破1100億元,同比增加5.1%。截至2022年末安徽省共有規上醫藥企業637家,相較2020年499家增加27.7%。

人工智能方面,23H1安徽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實現營收超過2000億元。多家安徽本土企業成爲人工智能行業龍頭,如科大訊飛承建了語音工程實驗室等三大國家級平台,2022年在中國智能語音市場獨佔44.2%份額,市場空間仍廣闊。從產業基地看,全國首個國家級人工智能重要產業基地中國聲谷連續5年產值、企業數量增長率均超30%。

圍繞“急終生智”,2022年安徽“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繼續強調增強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十大新興產業核心競爭力。合肥率先將安全應急作爲战略性新興產業,並設立10億元產業基金加速推進。安徽“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提出,生命健康產業總營收相較於2020年翻倍達到1.6萬億元。《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年)》提出,到2025/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4500/10000億元,此期間預期CAGR分別高達24.6%、17.3%。

風險提示:長三角一體化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不及預期。

注:本文選自海通證券於2023年12月2日發布的《【海通總量】長三角:一體化、謀創新、強協同——區域經濟研究1(荀玉根、吳信坤、王正鶴)》,證券分析師:荀玉根、吳信坤、王正鶴



標題:長三角一體化對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意義重大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745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