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季度國外經濟總體走穩,但是通脹壓力較大;國內經濟復蘇力度相對較弱,消費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政府廣義支出對總支出形成一定拖累,真實利率快速上升影響需求回升,投資增速下滑,出口總額負增長但出口數量已經恢復正增長。

➤ 未來需重視三方面潛在風險:房地產企業現金流持續惡化,土地收入下滑拉低財政支出,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應對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投資支出、降低政策利率以引導真實利率下行、從供需兩端穩定房地產市場等。

疫情後消費恢復偏弱不能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消費增長可以分爲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主要來自廣義信貸增速下降,消費傾向下降主要因爲疫情因素影響、收入預期下降和收入分配變化。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一要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降,支撐信貸增長、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從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二要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


如何在短期內擴大消費


三季度宏觀經濟情況

就外部經濟而言,對國外銀行業風險傳染和經濟硬着陸的擔心在慢慢淡化,經濟總體走穩,沒有出現明顯下行,大宗商品價格還有一定程度的回升。盡管經濟下行壓力減小,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地方出現罷工,很多地方的民衆對生活成本的抱怨在增加、對工資上漲的要求在提高,所以工資上漲壓力很大。通脹壓力還在,貨幣相對緊縮的整體環境還會持續。

就內部環境而言:

財政方面,1-8月累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加3.8%,政府基金支出同比減少21.7%,這兩者之和爲廣義政策支出,其同比增速爲-4%,遠低於名義GDP增長速度,說明政府廣義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對總支出形成了拖累。年初兩會對全年廣義政策支出目標爲6%,現在前八個月的數據和目標之間存在差距。

貨幣方面,今年以來真實利率呈現比較明顯的快速上升趨勢,社融增速放在過去二十年來看在較低水平,整體融資需求偏弱,通脹也處在較低位置。

消費方面,消費者支出傾向(給定收入下消費支出的比例)提高,消費也是今年經濟恢復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從消費結構上看,制造業商品包括電子產品的消費偏弱,服務類消費的恢復情況稍好一些。加總來看,消費有所恢復,但距離合理或者潛在消費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投資方面,三季度末投資進一步下滑,主要受到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拖累,基建投資之中下降速度較快的是城市公共設施投資,這與地方政府收入下降有關。

出口方面,雖然出口總額的名義值還是負增長,但是出口數量在三季度已經恢復了正增長。

企業盈利方,企業營收缺乏增長,盈利負增長幅度收窄,庫存比仍在放大。

總的來說,經濟正在復蘇,但是復蘇力度較弱,尤其是相較於潛在產出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前三季度累計GDP增速爲5.2%,核心CPI增速爲0.7%。如果核心CPI能夠提高到2%,那么根據過去的價格產出彈性關系,實際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兩個百分點,名義GDP應該能在目前水平上提高近四個百分點,這樣的經濟增速是一個更加合理、貼近潛在產出的水平。現在大家對於經濟恢復的體感問題主要源於名義GDP增速較低。

未來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未來風險主要在於:

一是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尚未恢復,需警惕頭部企業再度暴雷的風險,這是目前最突出的風險。

二是需警惕房地產企業表現可能再度拖累四季度土地收入,地方政府支出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進一步拉低廣義財政支出,進而影響總需求。

三是需警惕廣義信貸和總需求陷入減速的惡性循環的可能性,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互相關聯,居民、企業和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放慢,互相之間可能強化,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或爲經濟帶來下降壓力。

四是需警惕新的地緣政治衝突,比如巴以衝突,雖然目前來看影響不會很大,但也需要關注。

政策應對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增加公共投資支出。最近幾個季度,宏觀經濟短期內面臨的主要矛盾還是需求不足,緩解需求不足主要從政府做起,增加公共投資支出,至少完成年初制定的6%的預算支出目標。

二是降低政策利率,引導真實利率下行。讓私人部門重啓活力最核心的是降低真實利率,在真實利率快速攀升的環境下,市場難以自發形成貸款需求。

三是穩定房地產市場。需要供求兩端同時發力,需求端可以取消各種限購措施、降低住房抵押貸款利率、提供新市民購房和購买首套房優惠措施。供給端的措施有加快房企資產重組,爲房企現金流融資增信等。

居民消費的基本事實

從增速來看,過去的消費增速變化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2003-2011年,消費處於高增長階段,實際增速達到了10.5%。這個期間正好處於中國工業化的高峰期,即經濟高增長,收入高增長,消費也是高增長。這個期間消費在GDP中的佔比有所下降,消費本身是在高增長,只不過增速沒有收入增長那么快。

  • 第二階段是2012-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开始放慢,工業化的高峰期過去,整個經濟結構進行一些轉型,這個階段的消費增速爲8.4%,高於GDP的增長速度,消費佔比有所提升。

  • 第三階段是2020-2022年,消費增速下降了一半,爲3.1%。

從結構上看,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消費結構有了很大變化。這是經濟學中的恩格爾效應:在工業化高峰期,消費高增長的時候,人們的消費主要在於制造業產品,比如家電、服裝,這些品類的消費支出增速更快;但是2012年以後的十年,當人們想進一步提高生活品質的時候,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制造業商品了,而是會把更多的錢用在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居住方面,對衣着食品以及家用電器等的消費反而排在靠後位置,這是一個明顯的消費升級過程。這個過程不僅發生在中國,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過去二十多年經濟學界一直在討論中國消費力偏低、消費速度偏慢等問題,傾向於認爲消費不夠充分是因爲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和醫療公平等。有觀點提出,如果一些長期結構性政策和制度安排能夠改善的話,可以更好地提升消費

但是,即使在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的消費數據也還表現不錯,增速能夠保持在8%以上,而且結構也在持續優化。所以,僅以長期結構性因素來解釋疫情後消費的大幅度下降,或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在疫情結束之後,中國消費的恢復還是偏弱。

對疫情結束後消費大幅下降的解釋

在2020年之後,服務類消費受損非常大,疫情後有一定恢復;制造業產品消費也有一定恢復,但總的來說是比較弱的。

爲了理解消費爲什么出現大幅下降,需要把消費進行分解。消費增長可以分爲兩部分,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二是居民消費傾向變化。通過拆分可以看到,消費增速大幅下降,一半來自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一半來自消費支出傾向下降

如果從行業細分的角度來分析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原因,在過去幾年裏,房地產行業、信息傳輸行業、教育行業特別是互聯網教育行業,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下降幅度較爲突出。一個比較直接的解釋是,行業調整政策帶來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但是這種解釋遠遠不夠,因爲其實目前各個行業普遍面臨可支配收入下降的問題。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從宏觀角度理解可支配收入的變化。例如,當某人到銀行貸款买房後,銀行將錢轉到开發商账戶,开發商獲得這筆錢後,會將一部分交給政府用來买地,一部分給上下遊企業,這個周期還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宏觀意義上,收入增長和信貸是高度相關的,信貸增長和給定信貸情況下的支出傾向,共同決定名義支出和名義收入的增長。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取決於三個部分。第一是廣義信貸增速,也就是新創造了多少金融資產,可以是銀行存款也可以是債券類金融資產,其創造了存款,在花出去形成支出的時候就能形成他人的收入。二是廣義信貸當中的支出佔比的增速,新增信貸只有花出去之後才能形成收入。前兩者加在一起形成全社會名義收入。第三是居民部門在全社會名義收入中分得的比例的增速。

把2012-2019年、2020-2022年分別作爲兩個區間,通過對比兩個區間,從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三部分對數據進行拆分,可以看出:廣義信貸增速貢獻-4.5個百分點,單位信貸帶來支出變化貢獻了2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社會收入佔比貢獻-0.7個百分點。所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大部分來自於全社會金融資產增速下降,或者說來自於廣義信貸增速下降。

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疫情因素影響,二是居民收入預期下降,三是收入分配變化,低收入人群收入下降更多。

總的來看,疫情暴發以後消費大幅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疫情帶來的消費場景限制,二是社融廣義信貸的下降。

在短期內擴大消費的政策建議

第一,降低政策利率。通過政策利率充分下降,引導真實利率下降,這不僅能夠對信貸形成一定支撐,也會提高居民消費傾向,進而形成總收入的增長。利率政策最爲精准,因爲它創造了更低的利率水平,創造寬松的信貸環境,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產估值,讓企業、居民的億萬個個體自發選擇怎樣增長支出、增加投資,沒有任何一個政策能夠替代億萬主體自發選擇的精准程度。

第二,擴大政府債務,提高全社會金融資產,進而提高全社會收入。需要對四萬億刺激政策做出反思,要反思究竟是不應該做四萬億,還是不應該從四萬億做到十萬億,還是不應該由政府做項目從商業金融機構融資,還是四萬億做的項目不夠合理。

如果四萬億投資不是由商業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進行融資,不會形成過大的債務規模,政府隱形債務的後遺症會小很多。所以,不應簡單認爲不要做公共投資,而是在進行公共投資時,要由公共部門來做而不是由市場來做。

有人擔心政府增加公共投資會擠佔私人部門投資。工業化高峰期過去後,來自市場的自發信貸往往不夠,不足以支撐全社會信貸需求水平,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過去20年,日本全社會信貸增長中有98.2%來自政府,即使在私人部門很發達的美國,全社會信貸增長也有44.8%來自政府。目前中國的地方債和國債在全社會信貸增長中只佔17.8%,即使加上城投平台的貸款,也只佔中國債務的38.1%。所以,並不存在政府信貸的擠佔,而更多是對總需求不足的補充,會對宏觀經濟問題起到幫助作用。

還有人會擔心,政府的信貸到了少部分人手裏而不是居民百姓手裏。從數據來看,在2008年和2015年兩輪政府增加公共投資後,收入分配沒有明顯變化,在政府、企業、居民三部門間和居民部門內部都沒有明顯變化,而且更多意義上,其對低收入群體是更有幫助的,因爲在經濟較弱的時候,這部分群體收入降低或者失業的概率是更高的,經濟轉好後最先得到改善的也是這一群體。所以,通過公共投資增加信貸,對收入分配是有改善作用的。

附:發布會問答交流

21世紀經濟報道:如何評價萬億國債增發的效果?針對現在的形勢,您對於財政和貨幣深度配合有哪些新建議?

張斌:現在政府的收支缺口較大,特別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受影響較大,要實現積極財政政策,完成年初的預算支出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政府收入不夠,又希望能夠在財政支出上積極一點,主要的渠道就是發債。從政府融資手段上看,發債是成本比較低的,政府債也是比較受歡迎的債券。

在債券資金的用途上,主要強調的是水利工程,政策的大方向是不搞強刺激、主要補缺口。這方面政策以後可以多用,規模可以再大一些,用途也可以更寬一些,這樣對於走出經濟困境更有幫助。

至於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我的基本原則是貨幣政策先發力,然後再用財政政策。如果需求不足的問題較爲嚴重,就貨幣和財政政策一起發力。

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適做基礎設施投資,需要考慮地方差異,最基本的原則是基建隨着人和產業走。目前我國在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很多硬件方面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都不差,但是基礎設施並不止這些,還有一些城市的小路、郊區和都市圈的公共服務設施,這些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注:本文爲張斌在2023年11月2日的CF40宏觀政策季度報告(2023年三季度)發布會“如何推動消費回升”上就季度報告所做的主題演講。作者:張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標題:張斌:如何在短期內擴大消費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020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