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稅,正在大舉收割消費者
現在的雙十一,买到最優惠的商品不再是一場購物,而是一場事關數學和博弈的战爭。
不僅要選擇平台,還要選擇直播間,用什么優惠、什么津貼、什么會員,比較這個平台便宜一點,那個平台可以湊更多優惠。這個主播贈品更好,那個主播價格更低。
以前網購是爲了省錢,現在網購卻要花更多錢。拋开滿減優惠,线下購物反而成了最終的歸宿。
大家才一夜之間發現,原來我們已經被“线上稅”包圍了。
爲了所謂方便快捷的线上服務,給平台、給主播交的线上稅,到底是“线上稅”?還是“懶惰稅”?
01
現在,會相信主播口中 “虧本補貼”“自掏腰包”的人,應該越來越少。
畢竟他們補貼的心是假的,想賺你口袋裏的錢才是真的。
今年雙十一,李佳琦、劉媛媛直播間上架的一款學習機,價格高達5199元,這些大主播談到的最低優惠折後也要4599元。然而在其他直播間,這款學習機的價格只要3499元,直接就出現了一千多元的價差。
同樣也是在直播間,你刷着直播軟件,想下單一件被主播吹得天花亂墜、價格只要169元的衣服,但你搜了一下其他購物軟件,卻發現拼多多的同款只要69元。
你在兩個地方分別下單,以爲品質可能會有所差異,結果收到貨之後,發現兩個地方下的訂單不僅發貨地一樣、包裝一樣、商標一樣,甚至拼多多的商品好評可以返現5元,而主播直播間的,好評只返現3元。
這是近幾年各大平台都十分流行的割韭菜行爲,那就是利用信息差賺取差價。
不過一些“良心”一點的淘寶店往往還會自己再包裝或者再拍圖,裝裝樣子掩飾一下。
在直播間,主播只需要隔着屏幕進行介紹,甚至都不需要進行備貨。
很有可能是你在這邊剛下完單,商家轉手就從別的低價店鋪給你下單,甚至都懶得進行轉手或者包裝,主打一個無本萬利。
隨着直播間的數量迅速增長,主播控價、提價再降價、贈品越送越多,導致大家對於價格的感受逐漸失衡。
AMIRO覓光膠原炮最近就被消費者瘋狂投訴。
雙十一期間,覓光的膠原炮第一代產品,在各大平台和直播間,優惠後的定價基本都爲4599元,官方旗艦店贈送4盒面膜和5盒凝膠。
但是,當大家費盡千辛萬苦湊單滿減之後,發現膠原炮一代產品在山姆线下只賣2999,直接便宜了1600塊錢。
通過大量的贈品,覓光擡高了大家對於價格的預期。但是盡管线下沒有贈品,线上這些所謂的贈品,也湊不上這1600元的差價。
而且距離一代產品推出時隔不到幾個月,覓光就推出了二代產品,只要4000出頭,還送美眼儀、10盒面膜和5盒凝膠。如果一代產品想要換新,各個平台的換新價格也是從一千三到一千八不等。
在线上买了一代產品的,可以說是純純的“韭菜”。
但是山姆和线上產品這樣巨大的差價,也讓人們不由得思考,曾經習以爲常的“线上更便宜”是什么時候开始逆轉了呢?
和山姆同樣採取會員店模式的盒馬也开啓了“线上线下不同價”的改革。
在盒馬的线下店鋪,不少商品已經都貼上了“线下專享價”的標籤,價格相比线上APP的價格都下降了20%左右。
盒馬CEO侯毅還爲此發了個朋友圈,解釋盒馬线上线下不同價是因爲线上有很高的配送成本,线下成本低,线下的價格比线上低才是合理的。
但過往,大家的說法可是,线下有租金有水電還有人力成本,所以线下更貴才是正常的。
只能說,大人,時代變了。
02
越來越貴的不只是電商,外賣、電影票、酒店,线上的價格都已經回不去了。
在許多商超、便利店,线上的價格都要比线下貴上一些。线下的大力度優惠活動,諸如“多1元加1件”,到线上就縮水成了“第二件半價”。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不少线下餐飲店中,這些店鋪的外賣價格往往都比堂食價格高三到五塊不等。
還有一些线下商超,通過不同包裝來區分线上和线下的產品。线下的實惠大包裝,在线上平台根本不售賣。
平心而論,线上貴過线下的主要還是集中於傳統商超和便利店,不少店鋪仍舊實行的是“线上线下同價”。但是就算價格本身沒有變動,外賣的商品往往有打包費、餐盒費等各種收費,多买一件,就要加上一兩塊錢。
這樣的漲價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你通過平台進行訂購,就免不了被平台“宰”上一刀。
早在今年2月,就有不少人觀看春節檔電影時發現,在线上訂購的票價,跟票面價格相距甚遠,當中往往包含着並不大但也不容忽視的“服務費”。
而在最近過去的國慶假期,又有浙江麗水一家民宿的老板爆料,民宿裏680元一晚的房間,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網絡訂票平台強制改成了2780元一晚,並且怎么操作都沒辦法回到原來的價格。
越來越多人發現,在不少酒店,現場預定、店員幫忙操作之下,會比线上滿減、攻略更加便宜。
甚至於在傳統的商場購物時,拿着线上的價格到线下詢問,不少店員也會積極地回應你,“這個價格我們是可以給到的”,順便還送你一些贈品。
盡管這樣的事情還沒有泛濫到普遍,但是這類事件的問題在於,這和大多數人想象中的“线上更優惠”的情況是相悖的。
因爲在线下开店,需要物業費、水電費還有人工費,加在一起,相比環節更少的线上店鋪,價格高其實情有可原,也是大家默認的規則。
電商發展之初,也是以“價格战”摧枯拉朽般擊垮了线下生態。
但當线上生態拓展到現在,平台不再補貼商家入駐,騎手、物流、倉儲的成本逐漸上升,线上店鋪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拿外賣平台來說,有時候平台會給消費者一些補貼、提供各種優惠券,但這些幾乎都是商家自己補貼。
如果商家想要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不低於直接线下點餐的價格,再減去參與平台活動和支付騎手費用的成本,那就只能提高價格。
平台抽成、騎手配送甚至流量投放,都給原本簡單的餐食,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近幾年來,已經有不少外賣商家吐槽,一單20幾塊的外賣,除去用戶紅包、平台抽成以及騎手配送費,最後到手可能不到十塊錢,就這還要排除本身餐品制作的成本。
圖源網絡,20元訂單,商家到手僅4元
可以說,這不是在“抽成”,而是在“抽血”。
對於一些客單價低的餐飲店,如果配送距離太遠,承擔的配送費太高,甚至可能會送一單賠一單,這也導致不少商家只能把配送範圍逐漸縮小,省下一些配送費。
而在其他類型的线上平台,包括電商、OTA等,除了本身入駐的費用,引入流量成爲了成本中最大的大頭。
隨着平台競爭日漸激烈,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2021財年,阿裏獲客成本爲477元,京東爲384元,而拼多多獲客成本爲578元。而2022年,阿裏的獲客成本就已經增加到了1302元,其余幾家主流電商平台的平均獲客成本也都在800元上下。
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线上成本不高、线上平台不賺錢,爲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對互聯網趨之若鶩,又怎么會捧出那么多富豪和千億市值的公司呢?
平台對流量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商家之間流量競爭越來越激烈,投放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需要宣傳的线上平台,越來越多需要投放的成本。
线上品牌,反而舉步維艱。
在這樣高昂的线上成本下,线下,反而顯得更加簡單和直接,進而逐漸變得低價。
03
結語
既然電商的興起一部分是因爲“價格战”,那么當线上價格逐漸高過线下,线下經濟會復興嗎?
實際上,线上貴過线下,並不是短時間出現的現象,而是近幾年一直持續的趨勢,但是湧向线上的人仍舊越來越多。
相比出門上街購物挑選,挑選完之後還要自己拎着東西回家,很多人可能更愿意躺在家裏,等着外賣送上門。
同樣地,盡管不少线下店鋪,包括服裝等,可以讓消費者直接試穿、感受商品,但是线上可以直接配送,退換更爲便捷,比價更爲方便,促銷活動也更多。
現在還在逛着线下店的人,更多的都是在滿意之後默默拍下照片或者貨號,上網搜了同款之後等待打折。
是线下的服務還不夠好嗎?
沃爾瑪也曾向线上靠攏,买夠一定金額可以送貨上門,然而這項服務並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因爲這跟线下的屬性是相違背的,會不怕麻煩到线下選購的人,大多也不會介意自己提着東西回家。畢竟大家到线下購物的預期就是,到離家不算太遠的地方逛街,买一些自己能夠有余力推着或者提着逛街的東西。
因此,盡管有人說,线上業態的發展在促進线下也變得更好,但是线上服務對於线下的衝擊是不可逆的。
真正的問題在於,线上服務在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之後,便頭也不回地扎入了漲價的大軍。
被消費者“寵壞”的平台,最終也對消費者亮出了“鐮刀”。
標題:线上稅,正在大舉收割消費者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4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