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5月高溫天氣的到來,國內不少地方已經記錄到了接近甚至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華東、華中、新疆等地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對能源供應提出更高需求,中國氣象局日前已正式啓動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氣象服務。

與此同時,高溫也導致了電力供應緊張,用電高峰期的電力短缺問題不容忽視。今年以來,雲南受連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水電出力大幅減少,電解鋁企業已先後多次遭遇限電減產。

幹旱、缺水、限電的惡性循環警示,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多發、並發,對我國局部地區電力系統安全的影響日益嚴重。面對極端天氣事件風險不斷加劇的趨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开展氣候風險預警與評估,加快構建“多類型互補、大範圍互濟、一二次能源聯動”的能源保障體系,提升氣候適應力。


極端天氣引發電力安全危機呈現頻發態勢


寒潮低溫推動負荷衝高

2020年12月,湖南因入冬早、降溫快且持續低溫天氣影響,全省用電負荷突破了冬季歷史最高記錄,達3093萬千瓦(日最大用電量6.06億千瓦時),造成全省發電機組馬力全开仍難以招架。2021年初,受寒潮天氣影響,國家電網經營區的華北、華中、東北、西北等4個區域電網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安徽、江西、遼寧、吉林、黑龍江、陝西、寧夏等11個省級電網負荷均創歷史新高。

高溫幹旱加劇供應緊張

2022年夏季,我國出現歷史罕見的極端高溫天氣。長江流域來水歷史極枯,導致水力發電量減少,對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下降,電力供應壓力加大。以川渝地區爲例,四川省降水量歷史同期最少,電力缺口超過1000萬千瓦;重慶市最高峰需求2800萬千瓦,缺口400萬千瓦。2023年初,雲南氣象幹旱發展迅速。截至2月13日,全省有90%的區域(113個站)出現氣象幹旱,大部地區以中等及以上氣象幹旱爲主,加劇了水電供給不足的問題。

強風暴雨破壞電力設施

沿海地區電力設施安全易受台風、海嘯等影響,內陸地區電力設施安全主要受暴雨洪災影響。2019年8月,台風“利奇馬”登陸後,造成浙江、福建、上海、江蘇等十多地電網共72座35千伏以上變電站、4823條10千伏及以上线路受損或故障,772萬戶停電。2021年7月,河南遭遇強降雨天氣,全省近3成供電設施受到較大影響,374萬用戶停電。2022年9月,四次登陸的台風“梅花”,對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電網造成破壞性影響。

風光出力“看天喫飯”

在極寒天氣下,缺少光照會限制光伏發電,冰凍會影響風機正常運行;在極熱天氣下,因大範圍的靜風環境,風力發電幾無可能,高溫導致光伏發電效率折損。2021年7月,受副熱帶高壓帶來多日高溫無風影響,東北地區風力發電創歷史新低,不足風電裝機容量的0.1%。2022年2月,南方區域風機發生凝凍,最大凝凍受限容量達到裝機容量的42%,部分地區受限甚至超過90%。


誘發極端天氣威脅電力安全的重要原因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水風光資源分布

一是“北澇南旱”趨勢顯現。

近年來,國內降水變化區域間差異明顯,其中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主要雨帶可能出現了向北移動的現象。如,2022年全國六大區域中,東北和華北降水量分別較常年偏多24%和8%,而長江中下遊和西南地區則分別偏少14%和11%。

以近期河南麥收季節遭遇近10多年來最爲嚴重的“爛場雨”天氣爲例,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從5月25日开始降雨,到5月30日基本結束,歷時6天時間;二是影響範圍廣,降雨覆蓋河南省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特別是對河南南部的駐馬店、南陽等地影響最大;三是過程雨量大,截至5月29日,全省平均降雨量達到35毫米,有11個省轄市降雨量超過30毫米,其中商丘81.3毫米、周口55毫米、駐馬店48.8毫米。

二是極端高溫事件增多。

最近發布的《中國氣候公報(2022年)》顯示,2022年全國極端高溫事件站次比爲1.51,較常年偏多1.39,較2021年偏多1.37,爲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同期極端連續高溫時間站次比爲1.05,較常年偏多0.79,較2021年偏多0.79,爲歷史最多。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預計2023年夏季,除黑龍江中部和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慶大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甘肅西部、新疆大部等地偏高1~2℃,上述地區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受此影響,預計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慶北部、四川東北部等地降水將偏少2~5成,去年的區域性氣象幹旱極可能再次出現,引發上述地區水電供應偏緊。

三是寒潮帶來低溫寡照。

國家氣象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發生11次寒潮過程,較常年偏多6次。受寒潮影響,2月份南方地區出現持續低溫雨雪寡照天氣,其中浙江、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日照時數偏少4至8成,局部偏少8成以上。

2023年,1月12日8時至1月16日8時,首場寒潮天氣自西向東襲擊我國西北地區和中東部地區。其中,新疆沿天山以北、甘肅西部和中南部、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江漢東部、江淮、江南、華南北部、貴州等地降溫14~18℃,內蒙古中東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遼寧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超過20℃。

能源供應安全充裕度不足造成應對天氣波動能力短缺

一是煤電“托底”作用被忽視加重風險隱患。

從湖南2020年冬供電緊張的緣由來看,在負荷增長帶來“硬缺電”的情況下,火電裝機容量多年未有新增且隨小機組淘汰而下降,造成外來電互濟偏緊極限情況下,自身電力供求緊缺矛盾凸顯。

2020年火電裝機容量較2016年減少8.5%,裝機容量佔比爲42.6%,低於全國水平14個百分點。從全國來看,與2015年全國煤電裝機容量佔比59.0%的水平相比,2021年該比例已下降至46.7%,降幅高達12.3個百分點。煤電發電量佔比由2015年的67.9%降至2021年的60%,而同期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僅提升7.4個百分點,低於煤電發電量佔比下降幅度。

二是可再生能源裝機大增但出力不穩定。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達1.52億千瓦,佔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成爲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然而,由於可再生能源“看天喫飯”特徵明顯,很難匹配負荷的增長。

以浙江爲例,“十三五”期間,浙江省新增電力裝機1980萬千瓦,累計增長24.3%,遠低於用電負荷47%的增速,並且以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爲主,穩定性不足,高峰負荷時期對外來電的依賴度大幅提升。

從雲南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底,雲南水電等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已高達86%,在幹旱造成水電出力不足50%的情況下,即使火電裝機能以100%的比例發電,也難以滿足全省用電負荷。

三是制冷制熱造成短時尖峰負荷規模持續增加。

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地區的制冷、制熱負荷佔比已超過40%,總用電負荷峰谷差不斷拉大,氣溫變化對用電負荷影響愈發明顯。2022年夏季高溫的7、8兩月,城鄉居民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6.83%、33.5%,較全社會用電量分別高出20.6和22.8個百分點。

區域互濟電量的不確定性加大電力平衡難度

一是全國用電緊張面呈現擴大趨勢。

2022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8.64萬億千瓦時,年環比增長3.6%。全年共有27個省份用電量實現正增長,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全社會用電量年環比分別增長2.4%、6.7%、4.2%和0.8%。

二是電網區域互濟能力有限。

如,四川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發電量线路直接送出至華中、華東、華南等負荷中心,受线路設計等制約,限電期間只能將電力繼續送出,出現“一邊缺電、另一邊送電”的現象。

三是外送電力遭遇“裏外都是外”的困境。

一方面,外送專用配套電源無法參與省內平衡。2022年四川大規模有序用電的供應緊張時期,大約1/3的外送電力作爲地方政府間協議以點對網、網對網方式被送出。

另一方面,跨省電力面臨省間壁壘的掣肘。隨着受端省份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火電利用小時數下降,以及減排降碳趨勢不可逆,對外來電要求是“綠電”且“高峰多要”“低谷不要”的歧視性交易日益突出。


提升電力系統抵御極端天氣能力的對策建議


加強氣象監測預警,主動提升電力系統適應力

統籌發展與安全,更加重視極端天氣事件帶給電力系統的破壞性效應,積極把增強氣候適應力納入到電力安全治理體系中,着力加快電力系統內部自然災難預警機制建立。雲南、四川等水電大省,應加強氣象幹旱監測預警,積極推動電力企業與氣象、地質、水利等相關部門的开展專業合作,推動電力運行數據與風光熱等氣象的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前瞻性提高應對氣象災害能力水平。以補齊電力安全技術領域短板弱項爲目標導向,加快推進電力抗災技術研發創新,增強抵御自然災害電力設施新產品的供給能力。

重視煤電“兜底”作用,加快多能互補能源保障體系建設

在順應減煤、去煤勢不可逆的基礎上,結合夏冬季節我國用電負荷“雙高峰”、新能源出力下降的特徵,更加重視煤電托底作用的發揮。重點結合雨帶北移等氣候變化新趨向,適當在水電爲主、同時負荷密度比較高、電力需求總量比較大的西南川滇兩省、“兩湖一江”、華中東四省等地區,提升傳統清潔煤電供應量,打造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

着力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以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爲契機,加快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研究建立容量補償機制,爲煤電等資源參與靈活性調節提供合理的經濟回報,保障發電容量充裕度。

着力打破省間壁壘,更好發揮我國大電網資源配置作用,充分利用不同省區用電負荷、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錯峰特性,挖掘跨省區調節潛力,適時擴大受端市場範圍,不斷提高電力互濟互保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優化調整能源供求格局,增強區域生產力布局與能源堅強韌性供應的適配性

一是積極推進東部負荷中心源網荷儲一體化。積極應對負荷峰谷差持續拉大挑战,依托省級電力輔助服務、中長期和現貨市場等體系建設,公平無歧視引入電源側、負荷側、獨立電儲能等市場主體,全面放开市場化交易,通過價格信號引導各類市場主體靈活調節、多向互動。順應居民制冷制熱負荷增長趨勢,加快建立健全需求側響應機制。

二是着力提升內陸地區電力供應韌性。統籌區域能源綠色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沿海產業產能轉移、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區域中心城市崛起等帶來負荷增長新趨向,積極應對雨帶北移、洪澇災害頻發等加劇電力供應不穩定性新挑战,適時推動內陸地區核電站建設,改善過於依賴水光風“看天喫飯”的被動局面。



標題:警惕極端天氣成爲電力“灰犀牛”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48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