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進入2025年,微短劇迎來了多場盛典。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就有兩場微短劇盛典舉行。一邊是愛奇藝在蘇州舉辦的2025“熒光之夜”微短劇盛典;另一邊是3月20日舉辦的“微聚東方·2025微短劇品質盛典”,於4月6日東方衛視播出。

而這些盛典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或許是,當微短劇明星們身着盛裝走向紅毯,兩側長槍短炮連響、粉絲瘋狂尖叫,讓不少人意識到,這種曾經的小衆“土味”內容,早已登堂入室。

值得關注的是,兩場盛典背後不同的主辦方來源,以及各自的內容傾向、選人邏輯,都表現出在行業持續發展的當下,平台“跑馬圈地”的理念和思路。

而相同的是對行業未來的押注,以及各方協力之下,讓微短劇打开更多可能性的“好生意”。

“既要賺快錢,也要立招牌”

“平台爲什么舉辦這類盛典?最基本的原因,是在行業發展前期確立話語權,甚至制定行業規則,簡單點說就是‘爭老大’。”平台制片人定邦對搜狐娛樂直言。

有太多先例可以幫助理解,一個行業內掌握權威的獎項,往往具備對行業制作的導向性作用,更能夠獲得和行業頭部資源的對話機會,這對相關組織平台的價值不言而喻。

尤其在行業早期的“跑馬圈地”階段,類似獎項的出現更具有突出的行業價值,如果其本身具有明確的內容導向價值,是可以幫助行業走出早期亂象,激活進一步發展潛力的。

展开全文

微短劇制片人、海潤影視宣傳總監廉潔認爲,平台發力盛典類活動本質上是“既要賺快錢,也要立招牌”。

“一是短期內,借着發獎和行業聚會擡高自己‘行業老大’的地位;同時,通過對接地方政府投資、吸引更多創作者來平台創作,可以實現平台的制作升級。”

“二是長期價值,是可以拉着整個行業升級的。比如制訂評價標准,從單純的流量導向轉到尋求更多內容價值,讓行業從拍得多發展到拍得好;在通過定義好內容建立行業話語權的同時,讓微短劇變成有文化價值的‘正經生意’,平台既能跟行業一起賺錢,自己還能不挨罵。”

目前舉辦盛典的兩家,確實各有需求。

其中愛奇藝作爲在线視頻平台,去年9月开始宣布大舉發力微短劇,將其作爲重要的“第二成長曲线”,確定了“長+短”作爲平台堅定的發展战略。在長視頻平台序列中,愛奇藝發力算是較晚的,但目前的力度和战略定位,都表現出建立行業影響力的迫切性。

而東方衛視是微短劇“上大屏”的代表,其於2024年10月推出的“品質東⽅·微劇場”是全國首個日播微短劇展播帶,目前已播出《金豬玉葉》《師傅》《大王別慌張》《我的歸途有風》《夫妻的春節》《午後玫瑰》等18部微短劇,是全國衛視頻道中播出微短劇數量最多的。

其中,由李若彤監制並主演的微短劇《午後玫瑰》2月27日在黃金時段开播,以0.3249%的酷雲收視率拿下當天黃金時段全部衛視劇集的第三名;而據歡網大數據監測,播出8天,《午後玫瑰》最高收視率曾衝上第二名,平均收視率0.3604%,峰值收視率0.5445%。

“平台希望擁抱微短劇巨大的經濟價值,以及在社交場域裏的流量價值。應該說在當下這個時間點,類似的發力動作要顯得目的更明確。”定邦如是說。

微短劇獎項領域的“圈地”,其實开始得比許多人想象得更早。

早在2020年,快手平台就曾打造過行業獎項“金劇獎”,展示了微短劇行業體量以及新的商業化效率,並倡導微短劇精品化,以及“不卷制作卷故事”等內容理念。該活動希望打造短劇界的“奧斯卡”並連續舉辦四屆,在去年高層變動之後,今年還未宣布是否舉辦第五屆。

此外,一些行業媒體也會通過這類活動建立行業影響。比如DataEye在去年底的第六屆海南電影節期間舉辦了“微短劇全球峰會”,頒發了若幹平台獎項。

“要舉辦類似的活動,難也不難。”定邦表示。

“難點就在於,你是否具有行業頭部的影響力,以及能在傳播上給行業帶來多少關注,這是個准入門檻,所以真正能做這類活動的平台,是沒那么多的。”

根據已公开數據,以東方衛視的“品質盛典”爲例,截至4月7日的全網曝光量超46億,全網榜單累計上榜熱搜1330個;开啓9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5700萬。

“但如果滿足准入門檻,舉辦難度其實不會很高。比如各地政府的政策非常給力,目前的盛典基本都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們希望借此招攬人才、吸引投資、建設本地生態;如果活動曝光度有保證,藝人和制作公司參加意愿都會很強烈。”

在行業發展加速的當下,舉辦盛典類活動成爲平台的“好生意”。但也應該認同,這門生意同樣在向整個行業釋放機會。

誰能拿獎?

“我合作的微短劇演員,對參加這類活動的意愿還是比較強烈的。”廉潔稱。

目前兩次盛典上都出現了許多行業頭部演員,“熒光之夜”的紅毯聚集了侯呈玥、王格格、姜十七、徐藝真、朱一未、張集駿、申浩男、馬小宇、王凱沐等;而“品質盛典”除了微短劇明星們,還有何賽飛、李若彤、倪虹潔、於文文等傳統影視明星亮相。

他們的亮相制造了巨大的關注,而這種曝光,是微短劇明星們和平台雙向選擇之下的雙贏。

微短劇某頭部廠牌的業務負責人依然,向搜狐娛樂分享了公司藝人參加微短劇的標准:“主要還是看曝光度。”

“這些盛典都能夠制造很多傳播聲量,短視頻平台上到處都是切片,相當於是平台用自己的營銷能力,在提升行業整體層次的同時,形成微短劇行業的‘造星’機制,這肯定是個機會。”

依然透露,有主要社交平台的負責人去了現場之後,真的看到了微短劇藝人的粉絲、排山倒海的歡呼尖叫,重新認知了這股全新的流量,“舉辦這樣的活動,平台和藝人是有着共同需求的,一起提升社會影響力。”

那么,對於藝人來說,准入門檻在哪?

定邦認爲,目前的盛典類活動主要是對傳統長視頻經驗的參考,形成一種流量聚合和再傳播,“從電影到電視,再到如今的短劇,要建立廣泛的認知,就需要營銷事件;而類似獎項和盛典就是一種聚合效應,把所有作品和藝人的粉絲流量吸引過來,實現行業聲量的整體放大。”

“最多流量的藝人,匹配最好的傳播資源,才是這類盛典的傳播價值所在,兩邊缺一不可。”

廉潔補充表示,除了考慮粉絲流量,微短劇盛典也會優先選擇自家平台播出微短劇的主要演員,或者未來即將建立合作的藝人。如此選擇也在於其可能帶來的隱形福利。

“參加這類活動能拿到一些‘通行證’。比如進入大平台的人才庫,可能會拿到一些平台的好資源,也包括一些專業培訓和內部信息共享;而且可能會有更多元的機會,比如綜藝,或者參與一些文旅項目後還可能成爲城市旅遊代言;要是表現亮眼,不排除會吸引經紀公司打包籤約。”

這類活動能帶來的人脈、曝光和長遠發展機會,尤其是在更新換代極快的微短劇行業,有可能給演員們帶來全新的成長方向和發展方向。

正因如此,行業內的演員表現得普遍比較積極。

依然透露,參與活動的藝人基本是完全沒有勞務的,而且服裝、化妝都需要自備,因爲兩次盛典間隔較短,部分藝人的造型都是一樣的。

“但是不能否認,在這些演員身上已經有星光了。或許明年,一些藝人甚至可以拿到大牌的造型贊助,甚至作爲品牌的代言人亮相。應該說這些盛典,確實在給行業帶來改變。”

“搭台唱戲”

在被問及未來這類活動是否會增加,幾位受訪者無一例外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一個最基本的認知是,行業目前還處於高速發展階段,而且在形成巨大的產業價值。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微短劇用戶規模迅速增長,應用使用時長已追平即時通信;截至去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網民使用率達59.7%,較上半年提升7.3個百分點。

無論是來自政府、行業平台等層面的扶持,還是作爲文化出海“新三樣”的新價值,都讓微短劇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在這個過程中,舉辦微短劇盛典類活動的利好條件,還會不斷放大。

類似活動的價值,也會進一步體現在行業功能上。

廉潔稱這樣的機制是“幫行業搭台唱戲”,“讓平台、創作者和地方政府湊在一起談合作、砸錢搞項目,還能用爆款短劇和獎勵政策刺激大家多拍好內容,這些活動是可能成爲行業‘指南針’的。”

依然指出,類似活動不但是對藝人,對從業者的吸引力也很大,“所有這類獎項活動都會有市場價值,不但平台借這個機會聚集資源‘搞團建’,投流公司、內容公司、版權公司、MCN包括地方政府資源聚到一起,大家都是有需求互相勾兌的,而現在行業裏這樣的場合太少了。”

不過定邦也提出,目前還在草創階段的盛典,還沒有走出平台的局限性:“類似的活動還需要建立自己的記憶點,現在基本上是流量邏輯的大水漫灌,明星到場必有獎;在獲取流量之後,類似的盛典或許需要考慮如何建立真正的長期品牌。”

或許微短劇行業要形成自己的“三大獎”,還需要時間的篩選,但至少目前來看,以微短劇巨大的市場價值爲基礎,以地方政府、視頻平台、頭部公司等各方面需求爲依托,更多微短劇盛典、大會的出現已成必然。

這是行業走向成熟、走向主流的必然過程。而要想在這條賽道上笑到最後,考驗才剛剛开始。



標題:平台辦盛典成新的“好生意”,微短劇行業圈地進行時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205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