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我一直在思考《好東西》的第二篇影評該怎么寫,反反復復刪減多次,最終拖了好幾個月才完成。

展开全文

在《哪吒2》還未出現之前,電影行業正在經歷嚴寒是公認的事實。

《好東西》在映期間拿下了7.21億的票房成績,對於此前遇冷的市場而言已經算很不錯的水平,畢竟2024全年過10億票房的電影也只有8部而已,這8部的總計票房還不到200億。

在重溫和二刷的過程中,我發現這部電影不能上倍速去看,《好東西》是非常依賴敘事節奏的片子。一旦加了倍速,很多留給觀衆的反應時間就極大縮短了,經常來不及消化其中的內容就只能匆匆略過。

我的二刷是在手機屏幕上看完的,與买票坐在電影院的觀感有很大的差距,和劇情無關,就是題材的節奏性決定的。

因此建議如果再想去看的朋友,可以考慮投屏到電視上,不加倍速去看。

此前,我寫過一篇《好東西》的影評,爭議聲很大。

大家似乎都有股戾氣,電影的口碑也是褒貶不一。

自從網上的資源放出後,豆瓣分數也從9+的門檻,下降至8.9分。

盡管如此,我依然覺得這部作品裏更多的是善意的表達,只是用略帶戲謔和諷刺的方式呈現出來罷了。

雖然已經下映許久且網上有了資源,但在此我還是要給個提醒,以下深度解析的內容涉及劇透,介意慎入。

1.關於片名

《好東西》的中文片名,與王鐵梅(宋佳飾演)所在的公司,以及她運營的媒體號有關。

好東西拆开就是“女子東西”,剛好與本篇的女性題材相呼應,也與英文片名“Her Story”也做到了完美的契合。

東西既可以是“人”,也可以理解爲“事”,更可以將其視作各種經歷下的“故事”,指代比較廣泛,符合電影的調性。

英文片名“Her Story”與“History”高度相似,從“His”(他)到“Her”(她)的改變也是再次扣題的表達,女性同樣是歷史的見證者。

導演邵藝輝僅通過片名這個信息就告訴觀衆,她這部電影將從女性敘事的角度出發,打破以往大家對於“他”和“她”的認知。

電影裏還有個彩蛋,王茉莉所在的藝輝實驗小學,剛好與導演邵藝輝的名字相對應。

2.關於角色

全片中只有兩個角色擁有完整的姓名,一個是王鐵梅(母親),一個是王茉莉(女兒)。

王鐵梅這個名字的元素,先天帶有艱苦奮鬥的特點,也會令人想起時代的變遷。擁有這個名字的人,代表着她也擁有鐵的意志和梅的傲骨,頑強且堅韌。

她能夠把女兒舉起來放在脖頸上,隨時隨地抱住或者背着女兒,懂得修理家裏大部分的電器,會通廁所並調侃大學選修了污水治理。

表面看起來是無所不能的“鐵”人,實際內裏也有撲鼻的“梅”香。

宋佳演得很到位,將人物的矛盾和糾結都表達出來了,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綻放了不一樣的光彩。

“鐵”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王鐵梅擁有正面硬剛的勇氣,不論是對這個社會上的不公平產生的不滿,還是個體命運的波折,她都沒有放棄。

“梅”的出現,代表着寒冬已過,春天快要到來,風雨之後總有彩虹,王鐵梅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正在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女兒王茉莉,與母親同姓,一脈相承。

“茉莉”清新高雅,是純潔且未被世俗所污染的象徵,用來形容小孩子再合適不過。

在這部電影裏,導演把所有的真相和善意都留給了小孩子,比如茉莉口中一直說的“不打拳”。

而他們剛好就是未來的希望,與王鐵梅的角色特質相呼應。

曾慕梅的詮釋很貼合這個人物,看來是完美繼承了梅婷的美貌和演技基因,這個小孩姐的角色被她精准拿捏住了。

由於在單親家庭長大,王茉莉比尋常的孩子更早熟,便從她的視角打开了這個大人世界不同的一面。

茉莉和鐵梅都是花朵,母女倆的名字彼此呼應。導演以花喻人,同時也賦予了她們“幸福像花兒一樣”的角色屬性,讓女性觀衆在觀影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自己是朵獨一無二的紅花。

紅花要有綠葉配,既然故事裏有了兩朵花,必須要有互相幫襯的綠葉存在。

鐘楚曦飾演小葉,從小缺愛的樂隊主唱。我記得在電影《從21世紀安全撤離》裏她也是演戀愛腦,這算是目前最適合鐘楚曦的角色賽道吧。《好東西》裏有個劇情挺逗的,講的是她追求的男人是眼科醫生,並主動提出要給小葉做個檢查,潛台詞不就是“你眼神不好”嗎,暗指她看男人眼光不行。

小葉作爲王鐵梅的鄰居,機緣巧合之下與這對母子倆成了摯友,紅花和綠葉就這樣相遇了。

綠葉本質上是一種陪襯的角色,所以小葉是個傾聽者,同時也展現出了自卑和敏感的那一面,有時候甚至會委曲求全,曾經還得過抑鬱症。由於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母親一味的否定,父親甚至還會家暴,導致小葉時常缺少安全感,受到一點點關愛就會非常开心,即便是房東隨手送的小禮物也能興奮很久。

小葉的行爲並不成熟,她都承認自己總在幻想,是個“小孩兒”。

在認識了王鐵梅母女倆後,小葉逐漸變得不再幼稚,從心理上擺脫了“小孩兒”的特點。

即便小葉與王鐵梅母女倆沒有血緣關系,但她們相互幫助彼此,最後在精神層面也成爲了真正的一家人。

雖然王鐵梅前夫是茉莉的親生爸爸,但他是個表裏不一的極致代表,與母女倆的人生態度並不在同一條水平线上,貌合神離。

嘴上說着尊重女性,可只是個“女權表演藝術家”,演出來的。

他內心深處還是無法徹底擺脫傳統的性別觀念,總在強調自己小時候照顧了茉莉,實際上也代表着他在性別覺醒方面還停留在“嬰兒”時期。

聚會喫面這段是整個電影的高潮,看着王鐵梅的追求者小馬也在,前夫專門提到了男女平等和性別紅利等關鍵詞,接着又和茉莉說跟爸爸一起去打拳,爸爸是打拳教練級別的。

茉莉明確拒絕不想打拳,前夫隨即將話題轉到了打鼓不打拳的矛盾點,認爲自己才是茉莉的親爹,你應該聽我的(聽男的)。

前夫這類人,並不愿意從本質上改變自己的想法,所以與王鐵梅母女倆漸行漸遠,僅僅成爲了血緣上的一家人,精神上並不同軌。

小馬是王鐵梅的追求者,他代表着一個嘗試者。

渴望能夠與王鐵梅共鳴,但偶爾處於一種拙劣的模仿中,在這個學習過程裏的小馬,也是個“小孩兒”,對女性認知處於比較淺層的階段,比如他提到一直以爲月經是藍色的。雖然在性別觀念這個問題上有所覺醒,但還尚不成熟,仍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但小馬能夠吸納新事物,他說自己喫飯店容易拉稀就是“消化不良”的表現,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成長,才能夠真正與王鐵梅靈魂契合。

3.關於成長

從王鐵梅寫的稿件裏能看出,她已經與前夫離婚五年了,說明茉莉在單親家庭裏一直長期缺乏安全感,而媽媽的日常鼓勵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反而讓其逐漸麻木。

王茉莉的內心剖析,要從《我不再幻想》這篇作文講起。

與小葉說自己“總在幻想”不同,這個小姑娘似乎很早就放棄了幻想這個能力。

小孩子曾經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和獨特清奇,而長大的過程中都會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庸。

王茉莉似乎比其他的孩子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要更快,這也與她成長的環境有關。

在作文出現後,王茉莉再次強調了自己只是觀衆,因爲老師說她很會鼓掌。

潛台詞是,她不配站在舞台的中央接受掌聲。

王鐵梅給女兒選了學打鼓這個興趣愛好,但王茉莉依然覺得做觀衆就挺好。

後來,小葉帶着茉莉去聽不同的聲音,然後讓她猜場景。

原來每一種家務活都是值得記錄的旋律,在茉莉的腦袋裏變成了各種各樣的有趣音符。

幻想的能力,又一次开始生根發芽。

這場戲太治愈和浪漫了,我想反復看很多遍。

“聲音”本身就是一種表達,和電影相同,以此扣題。

和小葉的相處,讓茉莉开始逐漸成長。

電影裏有一個細節很有趣,王鐵梅爲了讓茉莉更舒服地梳頭發,專門安排了一個矮些的鏡子安在牆上。

後來王鐵梅梳完頭發走出洗手間,茉莉轉頭就看向了大人的鏡子。

接着,茉莉就變身了。

她开始勇敢自信,不再唯唯諾諾。

小葉的出現讓她瞬間懂得了很多,幻想並不可恥,每個女孩子都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最後的王茉莉,原諒了那個她討厭很久的男同學。

更是直截了當告訴老師,她不想表演成一個會鼓掌的觀衆,也不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機器。

她不再糾結和猶豫,她“自由”了。

從膽怯到勇敢,站上了屬於她的舞台,成了一個很帥的女鼓手,享受着她應得的掌聲。

不僅是茉莉,王鐵梅也學會了成長。

王鐵梅一直是個很擰巴的人,她凡事都想做好,但有限的精力並不允許。

最初,王鐵梅只將男性視作不同屬性的工具,在她寫的單親媽媽文章裏說過,前夫是育兒屬性,小馬是欲望屬性。

所以王鐵梅才強調,她和小馬不是能一起看電影的關系,因爲看電影是戀愛,是伴侶,是親密。

而王鐵梅,只是將小馬視作解決欲望的工具。

後來,王鐵梅在與小葉等人的相處中,慢慢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就像她衣服上寫的字,You can't do everything for everyone。

所以,做自己就好。

仔細去看,王鐵梅此前還穿過“Best Believe I'm Still Bejeweled”和“90%荒誕”等等,每一件都和對應的場景很搭。

在晾衣服的時候,衣服上寫着“Not fragile like a flower, fragile like a bomb”,剛好就是後續王鐵梅致敬的金斯伯格所說,另一件衣服“I dissent”也同理。

小葉的衣服也是,上面的內容也符合她的角色性格。

王鐵梅在开導着一生缺愛的小葉,過程中也被小葉的鼓勵所治愈。

Girls Help Girls,永遠都在。

4.關於台詞

這部電影裏有很多台詞我都非常喜歡,有點脫口秀抖機靈的味道,卻沒有那種金句雞湯的矯情感,很直白。

雖然部分表達有些偏激,但依舊很帶感,很過癮。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理解,我僅將這些內容放在這裏,匯總如下:

我不是那種喜歡點評人家女孩子的人。

追憶過去是油膩的开始。

你們的號沒那么差,就是帶貨嘛,很正常,不然怎么活下去。主要是靠這個胡編亂造的,養活這個嚴肅枯燥的。

國內明星寫不了,一告一個准。

職場女性的無償家務勞動,女明星也要做無償的家務勞動。

我們這么不熟,你都想問我意見。他對你那么不上心,你還想去。

那就去啊。

我能看到別人看不清的東西,好東西。

老是重復女性悲慘敘事,不利於改善女人處境。

喝紅糖水沒用,得喫去痛藥。

很多人都被言情小說影響了。

咱們別什么都扯女性話題啊,現在下單這本《看不見的女性》。

血又不是屎,怎么能弄髒呢?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會流血啊。

因爲我拒絕綁架,所以我相對自由。

我是你親生的嗎?那這不是你應該做的嗎?

氣氛不會被禮貌破壞,只會被不禮貌破壞。

這不是女人的錯,也不是男人的錯,結構性問題。

如果能讓你开心,那就是好東西。

這世界上哪個事不比男的重要。

我對女性的關心太少了,身爲男性難以共情女性,這是事實。

但我卻沒有努力去打破這個屏障,就這么縱容自己,待在特權的舒適區裏。

我正直勇敢有閱讀量,我可憐什么。

等你們長大,建立一個新的遊戲。

如果我們不上台,不發表不暴露自己,別人是不會注意我們。但我們還要活那么久,一定會暴露的。總會有好評,但也一定會有差評。你不能因爲害怕差評,就永遠不寫作文了。

——《好東西》

5.關於焦慮

《好東西》這部電影裏,還有一些暗暗傳出來的焦慮感,是在零星的台詞中體現出來的。

你們班一半的小孩都學鋼琴。

光是旅遊,小學生們就能卷出新高度。

他算什么明星,同學們都不知道。

家長找老師找說法,最後承受壓力的卻是孩子。

歌曲《明天會更好》戛然而止給出的留白。

好多人習慣用不同種類的APP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但某一刻會突然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

孩子要少喫冰淇淋,要多喫水果,要選擇健康的外賣,喫完東西記得刷牙,別着涼。

就連小孩子都明白對自己不滿的東西進行“舉報”,即便可能是只有自己不滿。

誰教的?

這部電影還有很多的細節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小馬提出要幫忙抱着熟睡的茉莉時,王鐵梅下意識保護的閃躲,並明確講出這“不合適”,畢竟男女有別。

小馬和小葉在找合適的磕頭聲音,但始終錄不出來。結果在小馬說出“與父權決裂”後,這個聲音馬上就對了。

還有山西的面和法國的奶酪都有一百多種,剛好匹配上最終茉莉作文選題從法國轉向山西的原因。

王鐵梅告訴王茉莉即便是寫作文也不能說謊,以此來對應她自己在做記者時的態度和報道,所以後續王茉莉作文裏提到家鄉是太原,就剛好幫她躲過了來找麻煩的人。

有人吐槽這部作品裏有很多的觀念離經叛道,有些元素的表達也過於露骨,偶爾還有些帶顏色的調侃,比如“簫我能吹,你想學嗎”等等。

但這本來也不是給孩子們塑造世界觀用的,它是一部更適合成人去看的片子,定位是專屬於女性的“尺度電影”。男性之間的雄競環節,像吹口哨和拼喫蒜等等,只是爲了給這個故事添加一點趣味的元素而已。

有人質疑,說《好東西》明面上在講女性的覺醒,實際卻只是搞噱頭而已

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

其實只要你足夠用心地去看,會發現這部電影在用一種很巧妙的手法,展示了兩個性別眼中彼此的模樣。

通過這個故事,大家或許能更了解另一種性別的世界。

我們本身也並不該被困在固有的框架裏相互指責,女性如此,男性也如此。

最終的她們跑出了畫框,跑出了社會給我們制定的條條框框。

有女性代表金斯伯格和弗裏達,也有男性代表梵高。

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許多人爲了發出聲音而前進着,並且永遠都不會停止奔跑。

大法官金斯伯格不會停止奔跑,畫家弗裏達也不會停止奔跑。

王鐵梅不會停止奔跑,小葉不會停止奔跑,像梵高一樣擁有無限想象力的茉莉也不會停止奔跑。

我們,也不會停止奔跑。

永遠,向前。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標題:《好東西》深度解析:專屬女性的“尺度電影”,是覺醒還是噱頭?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0314.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