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市民發現零食“鮑菇螺肉”的配料表裏第一配料爲福壽螺肉,擔心食用安全。該產品包裝袋顯示,該產品的生產商爲湖南省龍騰食品有限公司,產地爲湖南省湘潭市。

27日,廠商回應稱,螺肉品種確實是福壽螺,該產品經過高溫殺菌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作爲合法企業,產品都要送檢,檢測報告都是合格的,有食品安全保障。當地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若廠商有生產許可,商標齊全並且明確標注原料福壽螺,商品就是合法的。

福壽螺,這個聽起來寓意吉祥的名字,實則暗藏危機。它原產於南美洲,因繁殖能力強、適應範圍廣而被引入我國。福壽螺與田螺雖外形相似,但內在卻大相徑庭。田螺,作爲傳統美食,肉質鮮美且相對安全;而福壽螺,則因體內易寄生廣州管圓线蟲等寄生蟲,成爲健康的一大隱患。

福壽螺體內的寄生蟲,尤其是廣州管圓线蟲,一旦進入人體,可引起頭痛、發熱、頸部僵硬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癱瘓或死亡。這可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因誤食福壽螺導致的病例屢見不鮮。因此,學會辨別並遠離福壽螺,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課。

福壽螺和田螺十分相似那么應該如何分辨兩者?

首先看顏色:

展开全文

田螺外殼顏色較單一,多爲青褐色;福壽螺則色彩斑斕,有黃色、金色等。

然後觀形狀:

田螺的螺口較小且圓潤;福壽螺則螺口大且扁平。福壽螺的卵是鮮豔的紅色或粉紅色。

如果你喫到的是不帶殼的螺肉,那就看觸角!

福壽螺有2個觸須+2個脣須;田螺只有2個觸須。

喫串串、螺肉醬菜的時候也可以扒一下看看,是不是有4根須須。

另外,有些福壽螺身上可能沾着點粉紅色的卵殘留,看到了也當心!

2024年6月據澎湃新聞報道,在湖南、重慶等多地暗訪調查發現,從野外捕撈的福壽螺價格極爲低廉,與田螺、環棱螺價格相差數倍,多被去殼加工“僞裝”成田螺肉,流入市場,經剝殼篩選成串或熟制等工藝後,讓人難以分辨。

福壽螺屢屢被關注都和它體內的“廣州管圓线蟲”有關。

一只福壽螺中可含寄生蟲3000~6000條,如果生喫或者喫未煮熟煮透的螺肉,很容易引起廣州管圓线蟲病。活的廣州管圓线蟲幼蟲被喫進去後,可穿過腸壁,隨血流到達身體各器官,引起機械損傷和炎症反應,最嚴重的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福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科醫師廖強冰介紹,患者一般在進食螺肉後2~5天發病,臨牀表現主要爲劇烈頭痛,走路、坐下、翻身時頭痛都會加劇,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活動受限、抽搐等症狀,嚴重者可導致癱瘓、死亡。診斷治療及時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但極個別感染蟲體數量多者,病情嚴重可致死亡,或會破壞神經組織,導致癡呆等後遺症。

此外,福壽螺繁殖能力很強,一年可產卵20-40次,年產卵量3-5萬粒,可以迅速擴散。而且福壽螺食性雜,一旦爆發會破壞周邊的生態系統。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壽螺產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一旦發現就要馬上處理,這樣才不會大面積繁殖蔓延。

福壽螺於20世紀80年代作爲食用螺引入我國,但因口感不佳、攜帶寄生蟲、市場接受度低等原因,被養殖戶棄養,大量遺棄於野外,成爲我國重大危險性農業外來入侵生物之一。每年的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壽螺產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也是成螺以及高齡幼螺危害集中的旺盛時期,水稻、紫雲英、慈菇、茨實、甘薯、蔬菜等作物是福壽螺主要危害的對象,對水稻的危害尤爲嚴重。

福壽螺可能存在寄生蟲、重金屬、新污染物等潛在風險,易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近年來多地疾控部門呼籲,建議不要食用福壽螺。一只福壽螺中可能帶有多達3000-6000條寄生蟲,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廣州管圓线蟲,若福壽螺體內的寄生蟲沒有被完全殺死,食入後會引起廣州管圓线蟲病。

廣州管圓线蟲病是以廣州管圓线蟲幼蟲寄生於人體內,引起的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爲主要特徵的食源性寄生蟲病。廣州管圓线蟲幼蟲在人體內移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以急性劇烈頭痛爲主要表現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臨牀上最明顯的症狀爲急性劇烈頭痛,頭痛部位多發生在枕部或雙顳部。頭痛一般爲脹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爲間歇性,之後發作漸頻或發作時間延長。其次爲頸項僵直,伴有頸部運動疼痛、惡心、嘔吐、低度或中度發熱等。

特別提醒:別喫福壽螺!別碰福壽螺的卵!



標題:這款零食鮑菇螺肉主配料爲福壽螺肉 請注意甄別福壽螺和田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856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