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菜上不得台面”?看看這些再說!
最近一兩年
社交平台上關於山西菜的調侃
成了網絡“熱梗”
起因是在電視劇《亮劍》中
楚雲飛說
“別看我是山西人
但我不護短
山西菜不入流
上不得台面”
山西菜咋樣
別急着下結論
先看看這些再說!
山西
這片古韻悠悠的土地
其美食宛如一部部鮮活的史書
書寫着當地民衆的生活智慧
地域風情與美好祈愿
新春時節的三晉大地上
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廚房裏冒出來的香味兒
像是山西美食开的一場音樂會
這裏的每一道佳餚
都歷經歲月沉澱
承載着數代人的回憶
它們既是滿足味蕾的珍饈
更是情感與文化的紐帶
串起了山西民衆的往昔與今朝
帶我們走進一個熱氣騰騰、溫情滿滿的美食世界
Part 01
在山西這片土地上
面食宛如生活的底色
勾勒出日常的煙火氣息
更是團圓時刻不可或缺的象徵
而大同刀削面
無疑是山西面食星空中最爲耀眼的“大明星”
趙文貴 攝
山西,作爲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歷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面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這裏的人們憑借着勤勞與智慧
創造出了種類繁多、風味各異的面食
大同刀削面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趙文貴 攝
追溯大同刀削面的傳承發展時期是
在清代和民國時期
當時,在大同城內的華嚴寺附近已有專門的削面館
刀削面逐漸成爲當地的一種特色面食
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大同的刀削面更是名聲大噪
其中,“八一”削面館和山西飯館的刀削面尤爲著名
這兩家飯館的刀削面
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藝吸引了衆多食客
刀削面在大同的盛行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隨着一大批面館开在古城街頭巷尾
刀削面也成爲大同的一張名片
此時的刀削面不僅口感多樣
而且配料也愈發豐富
對於大同人而言
刀削面不僅僅是果腹的食物
更是一種情懷
深深扎根於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掛着“大同刀削面”招牌的面館
無論清晨還是夜晚
店內總是坐滿了食客
張雲 攝
大同刀削面的制作過程堪稱一場藝術表演
做面時
先得和好一塊軟硬適中的面團
醒上個把小時,讓面筋道起來
師傅左手托着面團
右手操起特制的弧形削刀
師傅手起刀落
面團變成一把寬窄一樣、薄厚均勻的面條
直接飛進旁邊滾燙的鍋裏
煮好的刀削面撈入碗中
再澆上精心熬制的滷汁
滷汁或鮮香濃鬱,或酸辣爽口
趙文貴 攝
如今
大同刀削面已走出山西
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成爲人們認識山西
了解山西的一張亮麗名片
無論身在何處
只要嘗到這熟悉的味道
遊子們心中便湧起陣陣暖流
仿佛又回到了家鄉
回到了那個充滿煙火氣的溫暖廚房
與家人圍坐共享美食的溫馨時光
Part 02
在朔州這片銀裝素裹的土地上
寒冬臘月之時,白雪皚皚
凜冽的寒風呼嘯而過,冷得人直跺腳
而就在這冰天雪地之中
一鍋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宛如
冬日裏最暖人心扉的慰藉之光
那便是朔州的特色美食——右玉鹽煎羊肉
右玉宣傳部供
朔州,地處塞北
自然風光雄渾壯闊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在與嚴寒的長期對抗中
巧用當地的物產
孕育出諸多獨具風味的美食
右玉鹽煎羊肉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佼佼者
追溯右玉鹽煎羊肉的歷史
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諸多印記
自古以來
朔州便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之地
養羊歷史悠久
當地牧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
發現用最簡單質樸的方式烹飪羊肉
最能凸顯羊肉的鮮美
經過代代相傳的技藝打磨
逐漸形成了如今這令人贊不絕口的鹽煎羊肉做法
對於朔州人而言
右玉鹽煎羊肉可不單單是一道美食
它承載着濃濃的鄉情
深深融入生活的每一處縫隙
每至寒冬,無論是街頭巷尾的小飯館
還是溫馨的家中廚房
那飄散而出的羊肉香氣
總能瞬間驅散周身的寒意
右玉宣傳部供
右玉鹽煎羊肉的制作過程
盡顯朔州人的智慧與匠心
右玉羊肉在制作時,常以鹽煎羊肉爲例
選取色澤鮮紅、肉質鮮嫩、肥瘦適宜的
當年生或一歲口綿羊肉
將其加工切碎
按照“半只羊一碗水,一只羊半碗水”
的比例進行煮制
因爲肉質水嫩
煮制時自身水分和油分會浸出來
肉越多需水越少,待羊肉煮熟
放入適量的鹽和大蔥進行翻炒
堅決不添加其他繁雜調料
只爲完整保留羊肉那原汁原味的鮮香
就這樣,一鍋暖身暖心的鹽煎羊肉大功告成
熱氣騰騰地端上桌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裏
羊肉自古便象徵着祥瑞健康
尤其是春節之際
朔州人圍坐共享這美味的鹽煎羊肉
在抵御嚴寒的同時
更爲新的一年注入蓬勃的活力
每一口鮮嫩多汁的羊肉
背後都是朔州人對食材的精挑細選
對傳統烹飪技藝的執着堅守與傳承
彰顯的更是他們對高品質生活的不懈探尋與追求
如今
右玉鹽煎羊肉的美名已逐漸傳揚开來
不僅溫暖着朔州人的胃
也吸引着越來越多外來食客的味蕾
無論身在何處
只要品嘗到熟悉的味道
漂泊在外的遊子心中便會湧起陣陣暖流
仿若瞬間回到了故鄉那冰天雪地
卻又滿是溫情的冬日時光
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沉醉在這獨有的家鄉風味之中
Part 03
在忻州五台縣這片被歲月溫柔撫摸的古老土地上
有一道美食宛如一顆
穿越時空的璀璨星辰,熠熠生輝
它就是砍三刀
盧俊華 攝
悠悠三百年
它承載着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從一代忻州人手中傳遞至下一代
每一次交接都帶着先輩的溫度與期許
那傳承的脈絡清晰而堅韌
憑借其深厚底蕴與獨特魅力
榮耀入選非遺名錄
成爲忻州飲食文化的經典符號
歲月流轉,口味與做法與時俱進
卻從未失其本真
制作砍三刀
按比例調配白面、紅糖、飴糖、鹼面
加溫水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
反復揉至光滑筋道,靜置餳面片刻
將面團搓條、分成均勻面劑
再搓成兩頭尖、中間粗的紡錘狀長條
放入熱油鍋中,小火慢炸至表面金黃撈出控油
待其熟透,師傅迅速撈出控油
剎那間
馥鬱香氣四溢飄散,令人垂涎欲滴
剛出鍋的砍三刀
宛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
外酥裏嫩的絕佳口感
只需輕輕咬上一口
甜蜜軟糯瞬間在舌尖綻放
如煙花般絢爛
新春佳節的首日清晨
忻州的家家戶戶都會莊重地擺上這道美食
一家人圍坐暖爐旁
歡聲笑語伴隨着砍三刀的香氣彌漫全屋
盧俊華 攝
如今,隨着信息的飛速傳播
忻州五台砍三刀的美名也逐漸走出家鄉
吸引着各地食客前來探尋美味
無論身在何處
只要品嘗到這熟悉的味道
忻州遊子們心中便會湧起陣陣暖流
仿若瞬間回到故鄉那溫馨的新年清晨
Part 04
在晉中平遙這片浸潤着歷史古韻的土地上
作爲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
歲月的長河悠悠流淌
沉澱下無數瑰寶
而平遙牛肉無疑是其中一塊熠熠生輝
從繁華“买賣地”裏孕育而生的“金疙瘩”
它宛如一位無聲的歷史講述者
以獨特風味徵服世人味蕾
成爲平遙面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張麗 攝
平遙
古城巍峨聳立,街巷縱橫交錯
處處彌漫着古老的氣息
自明清時期晉商崛起
這裏便是商業匯聚的中心
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精明能幹的平遙人在忙碌的商途之余
精心鑽研美食之道
平遙牛肉應運而生
歷經數百年傳承
其制作工藝愈發精細考究
凝聚着先輩們的智慧與匠心
張麗 攝
平遙牛肉的制作
首要環節便是嚴苛選料
必須選用上等的牛腱子肉
這種肉質地緊實,紋理分明
蕴含着豐富的嚼勁與醇厚的肉香
是制作平遙牛肉的不二之選
選好肉後,師傅們依循肉的天然紋理切塊
每一塊都大小均勻,仿佛被賦予了同樣的使命
緊接着,便是醃制工序
用鹽、花椒、小茴香等
多種精心調配的調料細細塗抹
反復揉搓,讓每一絲肉質纖維都能
充分沐浴在調料的芬芳之中
而後將其放入容器
醃制許久,確保調料分子深深滲入肉的肌理
爲後續的美味築牢根基
之後將醃好的牛肉輕輕放入老湯鍋中
點火起竈,火候的把控堪稱一絕
先是大火迅猛燒开
讓牛肉在高溫中迅速鎖住汁水
接着轉小火燜煮數小時
時光在這緩緩的燉煮中仿佛都慢了下來
直至牛肉熟透,可用筷子輕易插透
這才宣告大功告成
張麗 攝
對於平遙人來說
平遙牛肉不僅僅是一道美食
更是一種情懷
深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承載着古老工藝的薪火相傳
在時代浪潮中又緊跟步伐不斷創新
過年時節
平遙古城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趕廟會的人群熙熙攘攘
此時,平遙牛肉的香味如同一條無形的絲帶
悠悠飄散在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引得遊客們競相駐足品嘗
張麗 攝
如今
平遙牛肉不僅以其精美包裝
成爲家宴餐桌上備受歡迎的佳餚
更是饋贈親友的首選禮品
帶着濃濃的親情和真摯的祝福
跟隨人們遠行的腳步
走向五湖四海
每一盒平遙牛肉送出
都如同送出一段平遙的故事
讓晉商的傳奇在歲月流轉中延續
傳得更遠更廣
讓更多人知曉這片土地曾經的輝煌與如今的魅力
Part 05
在呂梁這片被歲月厚愛的土地上
那黃澄澄、油亮亮的油果子
恰似這年味盛宴中最耀眼的“明星”
備受衆人寵愛
承載着呂梁人對團圓與幸福的深切期盼
閃耀着獨特的民俗光輝
白鵬偉 攝
呂梁,坐落於晉西
山水相依,古韻悠悠
這裏的黃河奔騰呼嘯,傳頌着千年的故事
呂梁山巍峨聳立,見證着世代的變遷
呂梁人,憑借着與生俱來的勤勞與智慧
在漫長的歲月裏創造出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
油果子便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
歷經時光打磨,愈發璀璨奪目
追溯油果子的歷史
歲月的塵埃雖模糊了部分細節
但其起源與當地的傳統農耕生活緊密相連
過去,每至年關
農人們結束了一年的辛勤勞作
糧食滿倉,便懷着對來年的美好祈愿
利用家中富足的白面、珍貴的雞蛋
甜蜜的白糖等食材,精心制作油果子
起初,制作工藝或許簡單質樸
但隨着時間推移
一代代呂梁人不斷改進、完善,逐漸形成了
如今這般精細考究的做法
白鵬偉 攝
關於制作油果子
經驗豐富的長輩們會依循古老的比例
一絲不苟地備好白面、雞蛋
白糖、酵母、牛奶這些關鍵食材
匯聚在盆鉢之中
之後緩緩加入溫水
接着反復揉動、按壓面團
隨後,將面團安置在溫暖舒適的角落發酵
再將發酵好的面團輕柔地分成均勻的小塊
逐一搓成長條,將這些長條繞於筷子
變幻出麻花、圓圈等各式各樣精巧美觀的形狀
緊接着,將它們小心翼翼地放入熱油鍋中
剎那間,熱油翻滾沸騰,油溫迅速包裹住油果子
隨着“滋滋”的聲響,油果子在鍋中逐漸蛻變
表面披上一層金黃璀璨的外衣
待其熟透,迅速撈出控油
剛出鍋的油果子
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圓潤飽滿的造型,金黃油亮的色澤
不僅點亮了餐桌
更照亮了呂梁人的心間
在當地民俗文化裏
金黃一直寓意着財富、好運
春節期間
家家戶戶都會莊重地擺上一盤油果子
這不僅僅是一道美食的陳列
更是將希望與幸福請進家門的神聖儀式
如今,隨着呂梁文化的傳播步伐日益加快
油果子這道傳統美食也逐漸走出家鄉
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無論是遊子歸鄉時行李箱中的必備品
還是作爲呂梁特色饋贈外地友人的伴手禮
油果子都承載着濃濃的鄉情
讓更多人感受到呂梁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Part 06
在臨汾洪洞縣這片承載着
厚重歷史與濃鬱鄉情的土地上
那在“重八席”中穩坐“頭牌”寶座的麻托兒
無疑是這場年味盛宴裏最亮眼的“主角”之一
李海金 攝
臨汾,地處晉南
沃野千裏,汾河悠悠流淌
滋養着這片古老的土地
這裏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下無數珍寶
洪洞縣,作爲臨汾的文化瑰寶匯聚地
以其獨特魅力吸引着世人目光
聰慧勤勞的洪洞人,在歲月的磨礪下
創造出諸多別具一格的美食
麻托兒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
歷經時光淘洗,愈發熠熠生輝
李海金 攝
追溯麻托兒的歷史
猶如翻开一部泛黃的古籍
歲月的痕跡中隱藏着它的起源故事
相傳,在久遠的過去
當地百姓爲慶祝豐收、祈愿來年風調雨順
便用家中常見的白面、紅棗、紅糖等食材
嘗試制作出一種寓意吉祥的食物
起初,制作工藝或許略顯粗糙
但隨着一代代人的傳承與創新
逐漸演變成如今這般精細考究、飽含深意的做法
它與洪洞的歷史緊密相連
在每一個重要節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成爲當地民俗文化的一張鮮活“名片”
李海金 攝
麻托兒的制作
恰似一場莊重而溫馨的家庭藝術創作
長輩們首先憑借豐富的經驗
精心備好白面、紅棗、紅糖、食用油這些關鍵食材
將紅棗去核切碎,與其他原料一同匯聚在盆中
緩緩加入適量清水,接着反復揉動、按壓
隨後,將面團輕柔地分成均勻的小塊
再逐一搓成長條,隨着“滋滋”的響聲
麻托兒在鍋中逐漸蛻變
待其熟透,迅速撈出控油
形態宛如親人緊緊相依
蕴含着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美好寓意
Part 07
在陽泉這片洋溢着新春喜悅的土地上
那道家家戶戶餐桌上雷打不動的
“常客”——過油肉
宛如一位盛裝出席的“吉祥如意”代言人
閃亮登場
索偉 攝
陽泉,位於山西東部
太行山脈巍峨聳立
桃河蜿蜒流淌其間
山水相依勾勒出一幅雄渾而秀美的畫卷
勤勞智慧的陽泉人
在悠悠歲月裏
憑借着對食材的敏銳洞察和精湛廚藝
創造出了諸多令人贊不絕口的美食
而過油肉無疑是其中最負盛名的傑作
歷經時光洗禮,愈發家喻戶曉
追溯過油肉的歷史
仿若翻开一本塵封的古籍
相傳,這道菜起源於明代
起初是官府中的一道佳餚
制作工藝精細復雜,僅供達官顯貴享用
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
它逐漸流入民間
老百姓發揮自己的巧思
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改良
融入當地的飲食特色
使得過油肉的口味更加貼近大衆生活
成爲逢年過節必備的招牌菜
它見證了陽泉的歷史興衰
也承載着世世代代陽泉人的飲食記憶
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陽泉飲食文化的皇冠之上
春節前夕
陽泉的家家戶戶廚房裏都熱火朝天
一場與美味的 “較量” 就此拉开帷幕
首先精心挑選一塊紋理清晰、肉質鮮嫩的豬裏脊肉
置於案板之上,手起刀落
將其切成薄如蟬翼的肉片
接着,用料酒去腥增香
鹽調味,生抽提鮮,澱粉鎖住水分
仔細地醃制肉片,爲後續的烹飪築牢根基
醃制完畢,將肉片放入熱油鍋中
肉片在高溫下迅速蜷縮
顏色由淺紅轉爲金黃,撈出控油
此時的肉片已初具誘人風姿
散發着金黃酥香的氣息
恰似豐收時節那滿倉金黃的碩果
寓意着富足與興旺
隨後,便是配菜的准備環節
木耳泡發後切成細絲盡顯雅致
黃花菜焯水後色澤金黃
青椒洗淨去籽切絲,爲整道菜注入清新活力
鍋中留底油,燒熱後加入蔥姜蒜爆香
放入切好的配菜快速翻炒
待配菜斷生,加入炸好的肉片
再調入適量鹽、生抽、醋、白糖等調料
各種味道相互交融、碰撞,醋的酸爽
白糖的清甜、生抽的醇厚
爲這道菜勾勒出豐富的味覺層次
最後,用澱粉水勾芡,讓湯汁濃稠
緊緊包裹住食材,出鍋裝盤
金黃酥香的肉片與色彩斑斕的配菜相互映襯
咬上一口,先是感受到外皮的香脆
仿若咬碎了一層薄脆的糖衣
接着是鮮嫩多汁的肉片在舌尖上釋放出醇厚的肉香
配菜的清爽又適時地中和了油膩
恰似生活中的多元滋味
有甜蜜、有艱辛、有平淡、有驚喜。
Part 08
在太原這座被歲月溫柔雕琢的古老城池之中
有一種美食宛如一位穿越歷史長河的使者
承載着近四百年的悠悠時光
它就是頭腦
溯源至明末清初
由傅山先生匠心創制
而後深深扎根於這片土地
歷經風雨洗禮,代代相傳
它不僅僅是一道能滿足味蕾的珍饈
更是老祖宗流傳下來飽含智慧的藥膳瑰寶
承載着太原城厚重的歷史底蕴與獨特的人文風情
王圓 攝
太原,雄踞晉中,汾河穿城而過
晉陽古城的遺跡訴說着往昔的輝煌
雙塔巍峨聳立見證歲月的變遷
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
自古便是人文薈萃之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
猶如一座深邃的寶庫散發着迷人魅力
而頭腦,作爲太原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漫長的時光旅程中
始終散發着獨特光芒
與這座城市的脈搏同頻共振
追溯頭腦的起源
歷史的塵埃仿佛在明末清初
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輕輕揚起
彼時,社會動蕩,民生疾苦
傅山先生心懷悲憫
憑借着深厚的醫學造詣與對美食的獨特見解
創制出這道兼具滋補與美味的頭腦
起初,或許只是爲了給體弱多病之人調養身體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它漸漸融入百姓生活
成爲太原人餐桌上的常客
尤其是在年節時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歷經數百年傳承,制作工藝愈發精細考究
凝聚着先輩們無數的心血與智慧
韋亮 攝
臨近年關,街頭巷尾的老字號餐館
或是家中擅長廚藝的長輩們
便开啓了這場美食的籌備之旅
首先,要精心挑選上等的羊肉
其肉質緊實、紋理清晰
鮮嫩的山藥,去皮後潔白如玉
爽脆的藕,洗淨瀝幹水分
還有黃芪等珍貴藥材,它們是這道藥膳的靈魂所在
經過精心煎制,化爲濃鬱醇厚的藥汁
韋亮 攝
食材備齊後,羊肉需歷經長時間燉煮
直至軟爛,方能切塊
此時的羊肉塊入口即化,滿是醇厚的肉香
山藥、藕去皮切丁,大小均勻
接着,將羊肉塊、山藥丁、藕丁依次放入鍋中
緩緩加入精心熬制的藥汁與細膩的煨面
小火慢煮,化爲濃稠糊狀
最後,加入適量鹽、花椒等調味
每一種調料的加入都經過反復斟酌
韋亮 攝
大清早,當晨曦微露
太原城還未完全從睡夢中蘇醒
街邊的頭腦館子卻已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人們紛紛湧入,尋得一處座位
靜待那熱氣騰騰的頭腦上桌
一碗頭腦端上桌來,香氣四溢
仿若裹挾着太原城數百年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品嘗一口,先是感受到羊肉的醇厚
山藥的軟糯、藕的脆爽交織在一起
口感層次豐富
緊接着,藥汁的濃鬱與微微的苦澀在舌尖散开
回味卻又帶着絲絲甘甜
恰似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盡在這一碗之中
大清早來一碗頭腦
於太原人而言
這新年的序幕才算正式拉开
新一年的精氣神兒仿佛都被這碗頭腦喚醒
Part 09
在長治這片被年味兒暈染得紅紅火火的土地上
蒸籠中嫋嫋升騰的熱氣
仿若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門
門後藏着的,是長治花饃構建起的
一個五彩斑斕的“花花世界”
東方 攝
它宛如一位位盛裝出席的新年使者
帶着長治人對美好生活的熾熱向往
用精美的模樣、香甜的滋味
將年的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
長治,地處晉東南,山川秀麗
古韻悠悠,漳河奔騰不息
訴說着千年的故事
聰慧勤勞的長治人,在悠悠歲月裏
憑借着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手藝的執着
創造出諸多飽含心意的傳統技藝
而花饃制作無疑是其中最亮眼的明珠
歷經時光打磨,愈發璀璨奪目
承載着世世代代長治人的情感與期盼
東方 攝
追溯花饃的歷史
歲月的印記清晰可見
早在遠古時期
面食就已成爲人們果腹的主食
隨着時間推移
心靈手巧的長治人开始嘗試將面團塑造成各種形狀
起初或許只是簡單的模仿
爲生活增添些許趣味
後來,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
融入了當地的民俗信仰、節慶寓意
逐漸演變成如今這般精細考究、寓意深遠的花饃藝術
它貫穿了長治的歷史
伴隨着每一個重要節慶
成爲當地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東方 攝
制作花饃,宛如一場指尖上的藝術盛宴
首先,精心和好白面
揉動面團,細致地排出氣泡
讓面團恢復緊實
其次將其分成均勻小塊
依着不同造型的需求
或捏、或搓、或剪、或壓
——瞧那孔雀饃,將面團精心搓成細長條
再巧妙編織,一條靈動逼真的孔雀尾巴便呈現眼前
搭配上用面團精心捏制、栩栩如生的孔雀頭
仿佛一只隨時准備振翅高飛的神鳥
其間,紅棗、豆子錯落點綴
恰似孔雀身上絢麗的裝飾
又像是生活中甜蜜的期許與紅火的希望
再看棗山饃高高聳立
紅棗密密麻麻,象徵着步步登高
一年更比一年強
這些精美的花饃造型,不僅僅是食物
更是長治人指尖上的藝術傑作
是他們嘴裏念叨的盼頭
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風俗
Part 10
在晉城這片洋溢着新春喜悅的土地上
有一道美食宛如一輪冉冉升起的金色大太陽
閃耀奪目
它就是棗糕
陳來全 攝
晉城,坐落於晉東南
太行、王屋兩山雄峙南北
丹河蜿蜒流淌其間
山水相依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
晉城人,憑借着與生俱來的勤勞與智慧
在漫長的歲月裏創造出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
而棗糕無疑是新春佳節裏最具代表性的美味之一
承載着代代相傳的美好祈愿
穿越時光,熠熠生輝
陳元梓 攝
追溯棗糕的歷史
歲月的長河中雖難覓其詳盡起源
但它與晉城這片土地的羈絆卻源遠流長
在往昔的農耕歲月裏
紅棗作爲豐收的象徵,備受珍視
人們將紅棗精心處理,融入日常飲食
逐漸摸索出制作棗糕的技藝
起初,或許工藝簡單,僅爲滿足口腹之需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一代代晉城人不斷添彩潤色
陳元梓 攝
制作棗糕,恰似一場滿懷期待的甜蜜釀造
首先,挑選色澤紅潤、飽滿多汁的紅棗
去核後悉心煮爛
再用擀面杖等工具搗成細膩如絲的棗泥
接着,將白面、雞蛋、白糖、酵母、牛奶
這些充滿活力的食材與棗泥匯聚一盆
緩緩加入溫水
隨後將面團反復揉動、按壓
安置在溫暖舒適的角落發酵
等其慢慢膨脹至兩倍大
再次輕柔地揉動,排出氣泡
讓它恢復緊實,接着整形成合適的模樣
小心翼翼地放入蒸籠蒸熟
陳元梓 攝
“棗” 與 “早” 同音
在晉城人的心中
這簡單的一個字卻蕴含着無盡的期盼
聽着就像大年初一的頭一聲拜年
盼着早早發財、早早高升
每一個字音都甜滋滋地落在心坎上
春節期間,棗糕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佳餚
擺上桌,瞬間年味十足
整個屋子都被這股甜蜜的氣息填滿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品嘗着這香甜軟糯的棗糕
每一口咬下去,憧憬滿溢心間
仿佛新的一年所有的美好
都已在舌尖上提前开啓
正緩緩向生活走來
Part 11
在山西新絳
有一種傳統美食
它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情感的紐帶
那就是新絳銅火鍋
正如古詩所雲: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這銅火鍋,一鍋之中,可容納百種風味
成爲當地人逢年過節、親友相聚時的首選佳餚
楊佩佩 攝
新絳
這座位於汾河下遊臨汾盆地西南邊緣的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古以來手工業發達,文化底蕴深厚
這裏不僅有着“七十二行樣樣有”的贊譽
還孕育了諸多地方傳統名喫
新絳銅火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追溯新絳銅火鍋的歷史
可至明朝時期
那時,晉南地區作爲商貿中心
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客
四川和陝西的商客帶來了他們當地的銅火鍋
這種獨特的烹飪方式很快在新絳落地生根
新絳人在保留銅火鍋原貌的基礎上
融入了當地的特色食材和烹飪技藝
逐漸形成了獨具風味的新絳銅火鍋
楊佩佩 攝
對於新絳人來說
銅火鍋不僅僅是一道美食
更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
它承載着童年的歡笑、家庭的團聚和家鄉的味道
每逢佳節,特別是春節前後
銅火鍋店的生意總是異常火爆
人們圍坐一桌,品嘗着熱騰騰的銅火鍋
聊着家常,尋覓着那份獨有的年味兒
楊佩佩 攝
新絳銅火鍋的制作過程頗具匠心
它並非像川渝火鍋那樣涮着喫
而是採用銅制的火鍋爲器皿
將食材一層一層精心碼放其中
湯底是新絳銅火鍋的靈魂
選用豬大骨、五花肉、老母雞等優質食材
配以多種香辛料,熬制五六個小時而成
菜品的擺放也有講究,白菜鋪底
依次放上豆腐、貢米碎、粉條、海帶
油豆腐、丸子、馬蓮、酥肉片、五花肉片等
楊佩佩 攝
最後澆上熬制的高湯,放入燒紅的木炭加熱
在食用的過程中
銅火鍋不斷加熱,湯汁逐漸濃鬱,味道愈發鮮美
當湯汁減少時,還可添加一旁備好的老湯
保持火鍋的原汁原味
新絳銅火鍋不僅營養均衡、鮮香可口
還保留了最早木炭火鍋的獨特風味
如今,新絳銅火鍋已成爲當地人餐桌上
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
也是無數遊子心中那份難以割舍的鄉愁
每當品嘗到這熟悉的味道
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圍爐歡聚的溫馨時光
HAPPY NEW YEAR
山西的美食
是舌尖上的民俗畫
是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一道道菜
帶着歷史、民俗、情感
跨過時間、越過山水,匯聚盤中
滿足味蕾之際
更以文化滋養心靈
新的一年
讓我們隨着這些美食的指引
走進山西
嘗嘗三晉大地的熱乎勁兒!
作者:張國強 楊佩佩 陳茜 向上
【編輯:曹子健】
標題:“山西菜上不得台面”?看看這些再說!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