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白肉之溯源

蒜泥白肉是一道川菜傳統名餚。筆者在長期事廚的過程中,致力於川菜傳統名餚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在此特將蒜泥白肉的前世今生與廣大烹飪愛好者一起研析與分享。

以“白肉”爲菜品名最早出現在南宋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也在同一時期耐得翁的著作《都城紀勝》書中有記載。

其後,清代乾隆時期著名美食家袁枚在其著作《隨園食單》中,清晰地記載了“白肉片”,說“此是北人擅長之菜”,並介紹其選料加工:“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爲佳……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滿洲人當時是中國的一個部族,昔時主要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那么,袁枚爲什么把“白肉”記載爲“跳神肉”呢?原來,滿族人在遠古就形成一種傳統大禮叫做“跳神儀”。富貴仕宦之家,其室內必供奉神牌,以敬神靈、祭先祖,並在春秋之季擇日致祭之後,通常要喫“跳神肉”(亦稱“阿嗎尊肉”)。這種“跳神肉”皆以不加鹽的白水煮之,只要火候掌握恰當,食之甚嫩美。其喫法乃“自片自食”,所以“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紙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這便是早期關於“白肉”比較完整的記載。

同處乾隆時期著名戲劇家及詩人李調元在整理其父李化楠(四川羅江人,乾隆時期在江浙一帶爲官) 手稿時,將其父記載的江浙地區“白肉煮法”詳細載入了自己編纂的《醒園錄》一書中。

在晚清時期,四川名人傅崇矩編纂博物志書《成都通覽》一書,“白肉”“椿芽白肉”在該書中以較完整的菜品名稱呈現。

展开全文

△蒜泥白肉卷

上述史料較完整地記載證實了“白肉”菜品起源於我國東北地區滿族的祭祀活動中,並較爲清晰地展現出白肉菜品的傳承脈絡,反映出“跳神肉”走出東北地區後,一路南下,最後傳遍全國各地,繼續演變……

根據我國地域文化特色及人們的飲食特點,白肉菜品經歷長期演變後,如今在全國各地流行的白肉菜品可謂豐富多彩。其中較爲著名的白肉代表菜品有:川菜系的蒜泥白肉、魯菜系的酥白肉、浙菜系的五味白肉、蘇菜系的春筍拌白肉、京菜系的白煮肉、滬菜系的上海熟白肉,以及雲南的雲南白肉、山西的九味白肉、東北的酸菜汆白肉……品種可謂是琳琅滿目。那么,川菜名餚蒜泥白肉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如今現存的各種飲食文化史料亦可以佐證,在四川,白肉菜品依然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宋朝起,四川先民在進行祭祖、祭神等祭祀活動時,通常需要使用“刀頭”。須選用豬坐臀肉(豬臀二刀肉),通常重量在1000~1500克,然後整塊入籠鍋,旺火旱蒸至熟,或整塊入白水中煮熟(具體制作手法通常根據當地祭祀文化特點而定),這就是四川民間約定俗成的“刀頭”(一些地區須連帶豬尾)。無論是祭祖還是祭祀神靈後的“刀頭”,均不能扔掉,因爲宗教認爲,先祖或神靈是大公無私而普度衆生的,爲了嘉獎祭拜人的虔誠,會與祭拜人分享美食,亦會將各種好運與福氣降臨“刀頭”,祭拜者分食後即可顯靈。

早期人們在祭祀後,將“刀頭”切成小坨或薄片,再蘸純鹽或味汁直接食用,以此期盼得到先祖及神靈的庇護。這種在祭祀活動中分食白肉的儀式在四川境內流行了極長時間,直到四川先民採用了以回鍋肉祭拜先祖及神靈的方式後,才逐漸減少。

傅崇矩於晚清1909年所編《成都通覽》,被公認爲是成都清末時期的“百科全書”。此書在“成都之食品類”“成都之家常便菜類”等篇中共收錄了1328種其時成都常見的川味美食,其中收錄了“白肉”與“椿芽白肉”,唯不見“蒜泥白肉”。從古至今,成都一直是巴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餐飲業人才濟濟,當地餐飲業界的變動惹人注目,堪稱是川菜發展的風向標。然而,如雷貫耳的川菜傳統名餚蒜泥白肉卻在此書中不見蹤影。並且,筆者幾乎查遍1909年以前其他所有的飲食文化書籍資料,也未找到關於蒜泥白肉的任何記載。依此可以說明,在這一時期,蒜泥白肉尚未成型。

綜上所述,可以判斷川菜名餚蒜泥白肉成型的時間,最早應該是在民國初期。因爲有記載表明,在民國初年,成都三義園、榮樂園、竟成園、竹林小餐等著名飯店食譜上,才陸續出現了蒜泥白肉這道名餚。毫不誇張地說,在這一時期,當蒜泥與白肉邂逅,成就了千年等一回的絕配。蒜泥白肉從此便在全國各地的白肉菜品中脫穎而出,以美味絕倫之態滿足普羅大衆大快朵頤之欲,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四川烹飪》雜志訂閱方式

1.郵政網訂閱: 郵政報刊訂閱網

2.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62-50

3.四川烹飪雜志微店訂閱

制作傳統蒜泥白肉經驗之分享

筆者在多年研析傳統蒜泥白肉的制作中,積累了一些烹飪經驗。在此,特將制作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 白肉的選料

白肉用料極爲講究——要選用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准確地說,每頭成年豬身上能用於制作蒜泥白肉的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爲2000~3000克,選離豬尾越近的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越好。選白肉料時,須注意要選糧食飼養的豬,這樣的料制作的白肉肥而不膩;而飼料喂養的豬,其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較次,在烹制蒜泥白肉時多少會影響成菜的質地和口感。

2. 白肉的加工技法

第一種技法爲旱蒸白肉:將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整塊除盡豬毛及污漬,放入米湯中浸泡五小時左右,漂盡血水。然後入籠蒸至八九分熟時關火,待其自然冷卻後出籠,便成白肉料。此技法一定要注意:蒸制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之前要漂盡血水;蒸制後一定要冷卻再出籠,只有如此才能保證白肉料色白味正;蒸制時要掌握好火候,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若熟透過火,成菜便會遜色許多。

第二種技法爲湯煮白肉將豬坐臀肉或豬連腿肉整塊除盡豬毛及污漬,漂盡血水,然後入鍋加入米湯小火煮至八九分熟時關火,待其自然冷卻後起鍋,便成白肉料。此技法煮制白肉料,米湯與豬肉的比例以10∶2爲佳;煮制時不宜大火;煮好後,豬肉一定要在鍋中自然冷卻再撈起,以免白肉料色澤變黃變暗,影響成菜效果。

3. 復制醬油的制作

要想烹制出色香味美的傳統蒜泥白肉,復制醬油也特別重要。

其制作方法是:取適量醬油入鍋,再加入鮮湯(系土母雞與豬蹄熬制而成,一般以1只雞配2根豬蹄,加適量清水熬制成5000毫升鮮湯爲佳)、冰糖(紅糖)、生姜塊、香蔥結、八角桂皮山柰小茴香、幹姜、豆蔻、草果白芷川芎香葉、陳皮、良姜、羅漢果、香茅草、砂仁、紫草、甘草、丁香等,大火燒开後改小火,熬制60分鐘以上(10成的醬油、鮮湯熬制成約5成即可,冷卻後呈濃稠狀爲佳),然後起鍋盛於容器中,於陰涼處放置一夜(8 小時以上),最後濾盡殘渣取淨汁,即可使用。

△折耳根白肉卷

4. 紅油的制作

烹制傳統蒜泥白肉必須使用紅油,其制作亦較爲講究。其制作方法是:將舂制的帶籽子彈頭粗辣椒粉入容器中,加入適量熱水拌勻(以辣椒粉能手捏成坨、幹溼合適爲度),浸漬放置一夜(8小時以上)。

鍋置火上燒熱,倒入純菜籽油燒至三四成熱,放入生姜塊、香蔥結、香葉、八角、白蔻小火燒至七八成熱時,再將生姜、香蔥、香葉、八角、白蔻撈起不用;繼續小火燒至鍋內油面油沫散盡且冒青煙時,再將油倒入油盆中,晾至約七成熱時,迅速放入帶籽子彈頭粗辣椒粉並攪散片刻;待油溫降至約五成熱時,再迅速放入舂制的二荊條細辣椒粉及白芝麻攪散;最後將其放置一夜(8小時以上),直接使用或濾盡殘渣即可使用。

5. 蒜泥的制作

一般有兩種制作方法:一種是將大蒜放在砧板上剁成極細的末,加少量鮮湯浸漬稀釋後成泥;另一種是將大蒜放在石制容器中搗成泥。根據筆者經驗,以搗制蒜泥的方法爲佳。特別需注意的是,大蒜宜選用大個的鮮獨頭蒜。

6. 白肉的裝盤

第一種爲熱食裝盤:將蒸好或煮好的白肉料斜刀片成薄如紙的大片,要求刀工精湛,厚薄均勻,再將片好的白肉片放入小竹籠中,接着入籠鍋用大火“搭一火”,待肉片略有粘度(不宜久蒸,肉片一熱即可),取出裝盤,然後澆上蒜泥味汁上桌。

第二種爲冷食裝盤:將蒸好或煮好的白肉料斜刀片成薄如紙的大片,要求刀工精湛,厚薄均勻,整片(或卷制) 裝盤,然後澆上蒜泥味汁上桌。蒜泥白肉作爲川菜代表名餚,多年來倍受食客青睞,其制作的確需要掌握一些技術要領。當然了,時代在發展,烹飪手法亦在與時俱進,蒜泥白肉在餐飲世界的汪洋大海中也在不斷地演變。繼承與發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要使蒜泥白肉這道名餚經久不衰,川菜烹飪工作者還需繼續探索,只有掌握了順應時代潮流的烹飪祕訣,蒜泥白肉才會在時代的餐桌上永遠飄香……



標題:制作傳統蒜泥白肉經驗分享~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114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