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泰州

有一家每天早上排長隊的燒餅店

爲了制作出金黃酥脆的燒餅

燒餅店師傅要探身

進入六七十攝氏度的爐內

將燒餅貼近爐內壁進行烤制

這樣制作的燒餅鮮香酥脆

口感豐富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

帶你打卡大爐燒餅

位於泰州姜堰城區的郭二大爐燒餅店已經开了20多年,是當地唯一還在用傳統火烤技法制作大爐燒餅的店鋪,每天天不亮就有人趕來排隊,只爲喫一口熱乎乎的散發着濃濃麥香味的大爐燒餅。

店主郭金才已經做了40多年的燒餅,是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姜堰大爐燒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每天凌晨2點多,這間小小的燒餅店就忙碌起來。烤餅的大爐是一口砌在牆上的沙缸,直徑1.3米左右,表面上的紋路能有效增大摩擦,使燒餅牢牢貼在上面。

郭金才要把爐膛壁燒到近200℃,再用麥草杆壓低明火,留有整團的無煙紅火團,這時就可以貼餅了。

展开全文

貼餅是最考驗功夫的一道工序,如今由郭金才的徒弟來完成。他單手托兩張餅,快速探身進入爐內,將餅按壓在爐內,平均8分鐘入爐70次,貼滿140個燒餅。

探身入爐時,他的全身平衡都系於另一只手的兩根手指上。

店裏每天要制作15爐燒餅,一天下來,貼餅師傅入爐1000多次。因常年在高溫下貼餅,他的雙臂已布滿火斑。

郭金才介紹,爐壁是有弧度的,溫度也不均勻,爐頂的溫度最高,兩側偏低,要把餅從兩側到頂部貼牢排齊,手上的力道要掌握得非常精准。“力氣太大太小都不行,反應要快,身手要靈活,眼睛、雙手、大腦要同時協作,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把壁爐裏的燒餅貼滿,就要开始烘烤燒餅了,把握火候是最關鍵的一步,由郭金才親自操作。他拿着麥秸火把,沿爐膛壁慢慢轉圈,讓燒餅均勻受熱。

待餅坯由薄變厚,鼓成饅頭狀,表面呈金黃色,郭金才一手持鐵鏟,一手舉鐵網兜,伸進爐膛把燒餅鏟落,待兜滿一起倒出。每天凌晨3點,第一爐熱騰騰的燒餅就出鍋了。

“燒餅有椒鹽、蘿卜和野菜口味,三到五元一個。早上4點半就有客人來,7點到9點是高峰期,一般10點多就賣完了,從來沒剩下過。”

這間100平方米左右的早餐店除了燒餅,還做魚湯面,喫一口面,就一口燒餅,成了當地人早餐的絕佳搭配。

賣完燒餅,一天的工作才完成一半。到了下午,郭金才和其他店員开始發面,一直幹到晚上七八點。

“我們家發面和別家不一樣,是熱水燙面,老酵發面。燙的時候用手推着面,面推着水,等面燙得半熟了,再把它放涼,最後進行自然發酵。”郭金才說,這樣燙出來的面才能有更豐富的口感,烤出來外皮酥脆,內裏松軟。

“做燒餅很講究的,天氣不一樣,空氣的溼度變了,發面的要求也不一樣。”談起燒餅,郭金才總能說出許多門道,在他看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敷衍。“都是師傅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少了一個步驟,都不是傳統那個味道。”

大爐溫度如此高,爲何還要堅持傳統火烤技法制作大爐燒餅,郭金才說只有這樣才能保留燒餅原汁原味的口感。“師傅用手貼餅,親自烘烤,出來的燒餅口感才是先脆硬,然後酥松,最後嘗到餡料的綿軟,用別的方法烤出來,一是沒有這個口感,二是少了煙火的焦香味兒。”

郭金才17歲起就跟着師傅學手藝,在他成長的年代,學一門手藝就意味着掌握了生存的技能。郭金才悟性極強,且愿意喫苦,在當時的店裏做學徒,很快就成爲骨幹成員。“做學徒的時候,我一直是第一個到店裏的,其他人還沒有來,我已經做好一兩爐子的燒餅了。”

5年前,郭金才收下了唯一的徒弟——93年出生的潘師傅。雖然他用幾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貼餅的技巧,但在郭金才看來,徒弟烘烤燒餅的技藝還需要不斷增進。潘師傅雙臂布滿了火斑,卻從沒想過退縮,他說,“都習慣了,只想把這門手藝學好。”

2014年,“姜堰大爐燒餅制作技藝”被納入爲泰州市第五批非遺保護項目。郭金才作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做燒餅既要求自身有天賦,又得喫苦耐勞,現在的年輕人愿意喫這份苦的不多,我一直希望有更多人能來當學徒,也愿意傾囊相授。”

“姜堰大爐燒餅是清代創制的,得讓我們姜堰人喫到這種傳統口味,這門手藝貴在堅持,傳到我手上了,就得把它守住。”郭金才說。

記者&編輯/林湘瑜



標題:近200℃,8分鐘,140個……這烤的是“功夫”餅吧?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113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