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入口即化!這款小喫,你一口就會愛上
在江門市江海區外海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文記花生餅以其特有的香甜與松脆口感,深深烙印在當地人的心中。這款小食不僅滿足了味覺的享受,更是橫跨幾代人的情感與記憶橋梁,其背後的故事與世代相傳的技藝,猶如一幅鮮活的歷史長卷。
花生炒香。
花生餅是江門外海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名小食之一。 相傳一百多年前,外海有一個學生,畢業後以制作花生餅爲業,其所制的花生餅質優味美,花生磨得幼細,香甜適中,入口松化。不少顧客遠道而來定制和搶購,均稱之爲“畢業生花生餅”。
民國時期,外海經營花生餅的作坊衆多,但大多隨時間消逝,唯有文記花生餅憑借獨特魅力延續至今。其制作工藝堅守傳統,精選優質花生與白砂糖,歷經去殼、炒香、揀選、搓皮、篩皮、研磨、調味混合、打餅、壓制等繁瑣工序,每一塊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口感入口即化,令人回味無窮。
揀選和搓皮。
文記花生餅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呢?第一代傳承人陳开文因妻子喜愛甜食,憑借烹飪天賦制作花生餅。1915年,他擺起地攤,开啓了文記花生餅的百年傳承。1935年开始,第二代傳承人陳开文長子——陳錦培將地攤轉爲店鋪經營,在面對諸多困難時,始終堅守。
第三代傳承人陳开文長孫——陳潤釗自主研發花生搗碎器,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保持傳統風味;1993年,陳潤釗再次將花生餅檔口帶進店鋪(外海大康下路一號)經營至今,並正式改名《文記花生餅》。他按市場的各種規章制度領取了營業執照,以及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做到生產銷售合格合法的要求。由此,陳錦培夫婦慢慢退出生產的工作,並以輔助銷售爲主。
篩皮過程。
如今,第四代傳承人陳炳松接過家族的接力棒。陳炳松爲陳潤釗獨子,自小學开始就在店面幫忙文記花生餅的制作銷售,對花生餅的制作與銷售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學畢業後,面對留在廣州從事計算機編程工作的機會,陳炳松選擇回到家鄉,接手文記花生餅的經營。“我從小就在店裏幫忙,對花生餅的制作流程和銷售都非常熟悉。雖然計算機編程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我始終覺得,傳承家族的手藝,讓更多人品嘗到文記花生餅的美味,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陳炳松說。在陳炳松的帶領下,文記花生餅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美味,還創新推出了花生糯米餈等新產品,同時,他將銷售渠道拓展至微信銷售,吸引了更多外地外省乃至國外的顧客。
研磨過程。
“最讓我自豪的是那些遠道而來的華僑們品嘗後說,‘還是當年的味道’。”陳炳松的眼神中閃爍着自豪與感動。他深知,這份甜蜜與美好,不僅僅屬於江門外海,更屬於那些心系家鄉,無論身在何處都懷念着這份味道的華僑們。文記花生餅承載着海外華僑的鄉愁,成爲他們與家鄉情感連接的紐帶。每一塊花生餅,都蕴含着濃濃的鄉情,讓華僑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家鄉的溫暖。
經過調味混合之後,壓制的花生餅。
此外,陳炳松還巧妙地將文記花生餅與江門當地的“三點三精彩之旅”相結合,提出“花生餅與咖啡更配”的口號。在江門,人們習慣於在下午三點三時享受一段悠闲的下午茶時光,而文記花生餅與一杯香濃的咖啡,成爲許多人心中的最佳搭檔。這種搭配不僅滿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承載了江門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陳炳松說:“江門三點三精彩之旅,花生餅與咖啡更配!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文記花生餅。”
陳炳松坦言:“純手工制作的花生餅,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心操作,耗時耗力。春節期間和節假日,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我們全家都上陣,從早忙到晚。雖然很辛苦,但看到顧客們滿意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2024年,外海文記花生餅被評選爲江海區“傳承老店”。
2023年,外海花生餅手工制作技藝入選江門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陳炳松成爲外海花生餅第四代非遺傳承人;2024年,外海文記花生餅被評選爲江海區“傳承老店”。陳炳松堅信,只要保持對傳統的尊重與熱愛,不斷創新與努力,文記花生餅定能在未來走得更遠,成爲僑鄉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他也希望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培訓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學習傳統手工藝,爲文記花生餅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陳炳松展示文記花生餅。
文記花生餅,不僅是一款小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它見證了江門外海的歷史變遷,承載了幾代人的甜蜜記憶。在未來的日子裏,讓我們共同期待文記花生餅能夠繼續書寫屬於它的傳奇故事,讓這份甜蜜與美好,永遠流傳。
來源:採寫/南都記者嚴亮 圖片/南都記者羅忠明、嚴亮 通訊員/江海區委宣傳部
關注【江海高新發布】
標題:傳統工藝!入口即化!這款小喫,你一口就會愛上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