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小暑期間正逢“三伏”的“頭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老百姓常說的“苦夏”也就在此時。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裏有很多注意事項需要了解,尤其是飲食方面。今天,孟奇鵬小兒推拿就和大家分享三伏天的飲食注意事項。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處於小暑與處暑之間的時段,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溼悶熱的日子,容易讓人注意力不集中、胃口不好、倦怠無力、口氣重、口幹舌燥等,故這段日子也被稱爲“苦夏”。

入伏後的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而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逐漸累積,所以會一天比一天熱,依次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時天氣就最熱。

三伏天每年大概持續三、四十天,分爲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時間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來計算。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1日,初伏爲7月11日至7月20日,中伏爲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爲8月10日至8月19日,一共40天。

“三伏天”適合喫什么?

1.重在健脾祛溼:

中醫根據五行把一年分爲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這五髒。長夏主要是指農歷六月,涵蓋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三伏天基本處於“長夏”階段。長夏對應於五髒中的脾髒,五行屬土,溼氣當令。脾主運化水溼,然水溼又容易困脾,影響脾的運化,進而容易出現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因此三伏天飲食總體來說,應喫易於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溼。簡單而言,夏季暑溼,適宜清補。

健脾祛溼的食材藥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術、茯苓、芡實、薏苡仁、玉米、鯽魚等。

2.兼以清心瀉火:

此外,三伏天包含於夏季中,夏季對應於五髒中的心髒,五行屬火,容易出現心火過旺,因此三伏天飲食還需注意清心瀉火。心火旺常有口舌生瘡、易煩易怒、心神不定、失眠多夢、小便黃、舌尖紅或者有芒刺等症狀。

展开全文

清心瀉火的食物藥材有:蓮心、知母、苦瓜、綠茶、苦丁茶等。

3.輔以解暑生津益氣:

夏季暑熱當令,尤其是三伏天火熱至極,人體多汗容易傷津耗氣,故三伏天飲食還需兼顧解暑生津和補氣,一般來說感受暑熱傷津常會出現身熱、躁動、頭痛、口幹口渴、食欲不振、小便少、大便燥結、舌紅少苔或者苔幹等症。而傷津嚴重可導致氣隨津脫,出現氣虛時常出現神疲乏力、頭暈目眩、手腳無力、精神萎靡等症。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麥冬、桃子、李子、楊梅、甘蔗、獼猴桃、西瓜、綠豆、冬瓜、苦瓜、黃瓜、絲瓜、芥藍、海帶、鴨肉、酸梅湯(由適量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樣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飲(鴨梨、馬蹄、蓮藕、鮮蘆根、麥冬這五種食材榨汁而成)等。

補氣的食物藥材有:黨參、黃芪、人參、西洋參、雞肉、牛肉等。

4.適時散寒祛溼:

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讓相當一部分人免於經歷“苦夏”,尤其是辦公室人群,大多數時間都泡在空調房,喝着夏日涼茶或者冷飲,讓人產生這個夏天也不那么熱的錯覺。這部分人容易感受寒溼邪氣,出現惡心欲嘔、關節冷痛、腹痛腹脹、大便溏爛、舌質淡白、苔厚膩等症狀。

散寒祛溼的食物藥材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陳皮、紫蘇、姜、蔥、蒜等。

“三伏天”的飲食禁忌

1.少食冰冷:

三伏天應少食冰冷。中醫認爲,三伏天的伏字有“陽盛於外,陰伏於內”的意思,說的便是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也藏於人體之內。《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三伏天期間大自然的陽氣充足,有利於寒冬伏藏於體內的寒溼邪氣排除體外,但若這個期間不戒口,可加重體內寒溼之氣,直接損傷脾胃。

2.少喫肥甘厚膩:

在熱極夾溼的三伏天裏,過食肥甘厚膩容易滋生痰溼內熱,無疑是火上澆油,很容易發生溼溫疾病,常見溼疹、腹瀉、口臭、大便黏臭、肛門灼熱、小便黃且有異味、舌紅、苔黃膩等。故像肥肉、奶茶、啤酒、燒烤等應能免則免。

3.不宜過於清淡:

南方素有“起伏喫只雞,一年好身體”的說法,雖說三伏天期間建議喫容易消化的食物,但也不宜喫得太“素”,因爲三伏天晝長夜短,天氣炎熱,人的活動時間相對較長,出汗多,代謝快,消耗大,所以要適當補充營養食物如:雞肉、鴨肉、魚肉、豬肉、蛋類等,以滿足三伏天人體高代謝需要。

4.切忌喫飽就睡:

三伏天高溫耗氣,有氣虛血旺的特點。很多人中午一喫完飯容易犯困,這是因爲氣血都集中到脾胃運化水谷去了,切忌剛喫完飯就馬上躺下午睡,一來不利於消化,二來容易導致胃食管返流,引起燒心、反酸等不適。



標題:“三伏天”適合喫什么?有哪些飲食禁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8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