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全球電視機銷量排名第二的海信視像發布半年報,在營收只有兩個百分點的增長情況下,歸母淨利潤竟然下滑了20%,打破了近兩年良好的增長勢頭。市場對此反應非常強烈,財報發布第二日當天即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至今,海信視像的股價像坐上了過山車,在去年累計66%的漲幅後,最近3個月开始頻頻下跌,累計最高跌幅一度接近50%,仿佛市場是提前預判對了這份財報的雷。(海信系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家電的股價自5月高點至今也累計下跌了約45%。)

股價從持續上漲到快速大跌,顯然在說明市場對公司業績增長邏輯的預期出現了變化。

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


01


拆开業績看,海信視像在二季度營收下滑了5%,歸母淨利潤下滑了12%,而且利潤環比一季度還有所下滑。

從收入結構來看,兩大業務—智能顯示終端/新顯示(激光電視,商用顯示)分別同比增長6.3%/14.61%。

看上去好像還在增長,只是增速不高,然而問題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其一,國內電視銷售二季度放緩了。

根據奧維雲網,Q2國內電視機銷額僅增2%,導致上半年只有個位數的增速。其中,雖然上半年電視機均價在大幅走高,但零售量卻同比下降了7.9%。

因爲房地產市場仍處在低迷行情中,地產後周期居民消費更加謹慎,雖然今年提出“以舊換新”政策,而且還是體育大年,有多項賽事,但在拉動彩電消費上暫時還沒有太大起色。

而海信系的表現和大盤基本保持一致,雖然在外銷上,海信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的增速要更加理想,但很明顯還是被國內表現拖累了。

其二,均價的上漲伴隨着原材料成本的上升。

支撐均價走高的重要變量是彩電企業今年積極推廣高端大屏,以此來促進消費者升級需求。根據洛圖科技,今年线上和线下零售市場的平均尺寸分別上升到66.3和66.9英寸,同比2023年分別增長了4.5和5.3英寸。其中,75英寸和85英寸在持續上量,這反映電視機在大屏走向巨幕化的趨勢。

MiniLED電視是另外一個領銜主角,上半年在线上/线下的銷量佔比分別提高了5.2%和3.7%,而MiniLED的價格是一般電視的3倍。

均價上漲,還有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會對公司利潤造成壓力,那就是面板價格上升。近年來,隨着市場應用場景和面板廠操作手法的變化,周期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弱。然而,在今年上半年短短6個月,面板價格即完成了下跌、硬着陸、企穩、反彈以及橫盤持平這樣的全套動作,變化之快,積極布局高端大屏的電視廠商難以招架得住。

其三,頭部品牌集中度提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從行業格局來看,頭部越來越集中,但是前三名差距並不明顯。根據集邦咨詢,上半年前五大電視品牌依次爲三星電子、海信、TCL、LG電子和小米。海信、TCL和小米三大品牌繼續佔位國內前三,不過三者份額都在20%左右,可以說彼此之間的較量越來越膠着。

TCL目前以微弱差距排在海信後面,但其在歐洲和新興市場的覆蓋率較高,第二季出貨量超越海信,達到668萬台,且季度和半年度的增長均突破10%。目前市場減量,下半年國內第一之爭將會更加白熱化,這是可以預見得到的。

從整個利潤表現來看,均價增長沒能抵消規模下滑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加上出海航運價格在上半年波動顯著,海信視像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38%,淨利率下滑了0.67%。

行業看似沒有價格战,但是競爭依然激烈。如果我們對顯示設備的觀察擴大至投影儀,會發現競爭已經導致這個行業整體規模在不斷下降,處於量增額降通道。

根據洛圖科技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投影全渠道市場銷售額爲47.6億元,同比下降10.2%。“國產投影儀第一股”極米科技半年報預告讓人“大跌眼鏡”,歸母淨利潤同比減少96%,僅剩下三百多萬。


02


去年,海信視像營收提高了接近20%,利潤增長約25%,主營業務的境外收入佔比超過50%,這個表現非常符合A股高股息,出海標的的審美。

根據奧維,2023年全球電視出貨量失守2億大關,同比下降3.5%。而海信電視全球出貨量則連續7年保持增長的勢頭,不斷逼近三星,蟬聯第二。帶着自主品牌出海的表現也很亮眼,去年在歐美多個地區市佔率明顯提升。在全球彩電市場目前減量競爭的環境下,海信在國外的品牌知名度在上升,這是個積極信號。

然而去年至今,公司市值最高的時候357億,按去年21億的淨利潤,估值倍數已經能給到17倍,如今被市場修正了接近一半。

就連投資審美一向偏好有業績支撐的外資,顯然也改變了立場。去年,外資持股佔流通股比例從0.11%一路飆升至9%,但現在又撤出了近一半。

這很可能是因爲,今年上半年電視行業衆多利好之下的不佳表現會直接影響到下半年。

每年7-8月份是傳統淡季,前期銷售不利導致的庫存壓力還有持續堆積,下半年的“金九銀十”,“雙十一”,“年終好貨節”可能都會繼續承壓。連續兩個季度處於弱勢的海信,剩余時間來一波逆勢反轉的可能性並不大。

再加上行業競爭激烈,上遊面板價格波動,這些都將對利潤造成壓力,而且並不知道能下滑得多慘。

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黑色家電行業的成長性也並不足夠吸引人。國內彩電保有量從13年以後已經接近飽和,企業非常重視市場份額的競爭,價格战也經久不息,雖然規模增長了,但增長基本盤並不穩定。

《2024年中國智能電視交互新趨勢報告》顯示,過去我國電視开機率由2016年的70%下降到了2022年的不足30%,銷售額也連續下降5年。

在短期,居民消費仍受到資產價格下滑的影響,長期還會面臨人口因素的制約,未來國內人口基數減少、老齡化程度上升可能是長期趨勢所在,加之如果居民收入和預期遲遲難以提升,那么消費將面臨着較大挑战,所以依然需要政策來提振,改善當前居民對於收入、資產價格的預期。

存量的周期更替雖然有以舊換新政策在支持着,但由於部分資金補貼還要依賴於有條件的地方政府,以及部分地方促銷只面向了份額極小的一級能效產品,實際市場拉動力甚微。

當行業成長空間有限,沒有形成較強的競爭壁壘,公司業務又比較單一時,可能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要么有能力守好當前的一畝三分地要么集中資源去投資更有前景的技術。

市場是如何看待這種選擇的?

我們不妨把視角拉回到90年代的日本。

泡沫破滅後的十年間,受地產、匯率等因素拖累,日本家電的內需和出口表現都不盡人意,銷量是整體下行的。

這段時間內,家用電器個股基本爲負收益,但是業務更多元化的公司表現相對佔優,比如與電氣、消費電子設備相關的個股,因爲其他新生業務的對衝減少了地產的負面衝擊。隨着2000年互聯網浪潮爆發,松下、夏普、索尼、尼康、日立等電子公司都取得了很高的漲幅。

電視機顯示技術在90年代也經歷一番大的革新。1996年夏普推出了10寸液晶電視,標志着液晶電視商業化時代的到來,隨着一戶多機和更新需求的推動,十年間電視機銷量還有小幅增長的趨勢。不過後來因爲快速成長的韓企和中企與之競爭,日企市場份額已經大幅萎縮,到今天日企已經基本退出主流電視機廠商之列。

再看今年A股家電個股的漲跌情況,按照市值排序,那么規模最大,市佔率穩定,產品矩陣更豐富,又有穩定分紅能力的家電巨頭,往往在這個時候比較值得信賴。當一家企業在行業內有足夠的競爭地位時,是有能力在市場行情比較差的時候向上下遊索要更多利潤的。

總的來說,周期的逆風,終究還是吹遍了電視機行業,即使哪一年做到了領先,也很難保證這種優勢能延續下去。(全文完)



標題:股價3月暴跌近50%,彩電巨頭怎么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205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