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後“林黛玉”變成了“女漢子”?《非誠勿擾》:好的愛情一定是療愈彼此
戀愛前明明是“林黛玉”,戀愛後怎么變成了“女漢子”?今晚(8月3日)《非誠勿擾》,面對男嘉賓的疑惑,三位老師建議道:“在愛情當中,兩個成年人在一起一定要彼此懂得、彼此妥協、彼此退讓、彼此包容,你要允許Ta做自己,你也要允許自己做自己。”
“原生家庭”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黃瀾發聲道:“面對感情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對方的原生家庭,但不是拿這個標准去挑選,而是去了解對方。”孟非說道:“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應當有自己療愈自己的能力和打算,然後把這種態度直白地展現給對方,會讓彼此更多一些信任。”
戀愛後“林黛玉”變成了“女漢子”?請允許彼此做自己
男嘉賓張澳是上海大學體育學院的在讀碩士,“足球是我生命中特別重要的東西,接觸足球之前,我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是足球讓我打开了自己,也收獲了朋友。足球不只是我的熱愛,更重要的是讓我成爲了自己。”在讀研學習之余,張澳還在一家足球俱樂部實習擔任少兒足球教練,“我是一個特別要強的人,有時會有一些精神內耗,但我有一套獨特的自我療愈方式,那就是聽歌、摘抄喜歡的句子,聽歌的同時喜歡看評論,跟着大家的故事一起釋放自己的壞情緒。美好的愛情就是我想要的蒲公英,絕對值得我全力以赴,希望今天能夠遇見那個她。”
在感情的世界裏,張澳認爲自己是一個“後來者”,“因爲害羞我幾乎沒怎么和女生說過話,直到大學我才真正意義上开始和女生接觸。初戀是個很主動的女生,但是戀愛後發現她變得不一樣了,剛开始她是溫柔的‘林黛玉’,後來卻變成了力大無窮的‘女漢子’,相處起來有點像兄弟,時不時會捶我一拳,下手還蠻重的!”張澳忍不住吐槽:戀愛初期,一定的包裝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完全隱藏本性,因爲兩個人長久地生活始終是要暴露的,希望在今後的感情中兩個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做自己。
女嘉賓袁媛表示:“在我看來,女生在戀愛前期表現好是很正常的,跟你熟了之後變得大大咧咧,我覺得挺正常的。”翁瑩也說道:“人在剛接觸的時候不都是表現得有禮貌,我不可能一上來就用拳頭打你對吧?都是到了一定比較親密的程度,我才會對你展示真正的自我,我也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三位老師建議道:“在家庭生活當中,父母給了我們最好的,做什么事都是毫無條件。但是,我們對親情的感受不能等同於對愛情的幻想。在愛情當中,兩個成年人在一起一定要彼此懂得、彼此妥協、彼此退讓、彼此包容,你要允許Ta做自己,你也要允許自己做自己。”
來到《非誠勿擾》,張澳希望找到一個溫柔的另一半,翁瑩堅持把燈留到了最後,男嘉賓的心動女生會是誰呢?
熱愛可抵萬難!好的愛情一定是療愈彼此
“愛情就像一段動聽的旋律,希望找到那個她,一同譜寫愛的樂章。”男嘉賓張紅山是一位音樂人,二胡、薩克斯、吉他,從民族樂到管弦樂再到流行樂,學習了不少樂器,現在是一家知名音樂廠牌的音樂人,負責音樂統籌和後期相關工作。張紅山表示:“面對生活中的挑战,輸贏對我來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迎’才是我的態度,因爲熱愛、可迎萬難!”不僅熱愛音樂,他還從小學習國畫和毛筆字並獲得了不少獎項,“我常常在想,如果音樂有形狀會是什么樣的呢?於是我开始嘗試將音樂和繪畫相結合,根據對於音樂的感受作畫不同的形式卻有着相通的情感,在這樣的創作中找到了很多樂趣。”女嘉賓杜欣紅說道:“我特別喜歡男嘉賓‘熱愛可抵萬難’這句話,無論事業還是愛情,我們都應該滿懷熱情地去經營。”
談及感情話題,張紅山表示前任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女生,“可能因爲受原生家庭父親出軌導致父母離異的影響,她經常疑神疑鬼,只要我身邊有異性存在,她都會產生無限遐想。她典型是被原生家庭傷害了,但是她沒辦法走出那個魔咒,覺得男人不可信,所以相處的時候就不停查看手機。”黃瀾發聲道:“我們的人生肯定會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在面對感情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看對方的原生家庭,但不是拿這個標准去挑選,而是去了解對方。你要愛一個人,就要去了解她的痛,她在哪些點上、哪些行爲模式是被家庭影響的,我覺得這樣可能會從一個更正面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前任所給你留下的那些好的一面、啓發的一面。”陳銘認同道:“在年輕的愛情當中,沒有一方有義務去做另一方的心理療愈師, 好的愛情一定是療愈彼此。雙方在這個過程當中,心裏的缺口、傷疤一點點愈合,最後變得看不出來,這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狀態。”孟非也說道:“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建議先自愈。當覺察到有問題出現的時候,要有自己療愈自己的能力和這種打算,然後把這種態度直白地展現給對方,會讓彼此更多一些信任。”
對於理想中的另一半,張紅山說道:“你不一定要懂音樂,但要有自己熱愛的事情,期待在台上遇到一個愿意溝通、感性和理性並存的另一半。”最終,他能否成功牽手意中人呢?今晚(8月3日)20:30,敬請關注江蘇衛視《臻濃牛奶·非誠勿擾》。
標題:戀愛後“林黛玉”變成了“女漢子”?《非誠勿擾》:好的愛情一定是療愈彼此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33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