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ity不city”的梗被刷屏了。

一個老外視頻博主,逛長城,脫口而出中夾英,詼諧幽默,瞬間火遍網絡。

甚至連央視、外交部發言人,都忍不住打卡“city不city”。

你當然可以認爲,這只不過是每年衆多新發明的網絡熱詞中的一個,沒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當你看到下面這張圖呢?

你還會認爲這事很簡單嗎?

如果說23年第一季度,剛开放疫情,人數沒這么快回升情有可原。但是,今年已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放开年份,這個數字與疫情前相比依然減少了67.4%,就說不過去了。

大家都是聰明人,不會看不明白數據背後的意義。


01

免籤


過去半年,我們國家對很多國家實施了免籤,有歐洲的,也有亞洲的。

2023年11月,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籤政策,對挪威公民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

2024年1月,與新加坡籤署互免籤證協定。

2024年3月,與泰國互免籤證,對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籤政策。

2024年6月,宣布將把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納入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

這在以前,很難想象。

官方的說法,是中國推動更高水平开放的腳步不會停滯,這一系列部署和政策落地,再次彰顯中國加強开放合作的姿態和誠意。

但民間的感受,是老外這幾年真的少了。以最洋氣的上海爲例,以前上海新天地,老外扎堆消遣的場面,現在基本變成清一色的國人面孔。雖然這些年上海的基建和消費場所擴大了不少,老外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窩在新天地,但問題是,其他地方同樣難覓老外身影。

經歷數十年的开放,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國際人員流動,如果說連上海都這樣,那就不得不引起重視了。因爲人員流動,絕不能簡單地認爲只是人來人往,背後的經濟意義、社會意義更重大。

比如投資,下面這幾張圖,你細品。

有時候,一些說法,順着聽,是思想正確,但反着看,才是智慧。

不過,也應該承認,免籤政策正在起作用。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數量較2023年同期增長3倍多,累計籤發外國人籤證證件46.6萬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籤入境外國人198.8萬人次、同比上升266.1%。

但愿,一切正在恢復。


02

北上


最近還有另外一個現象,經常上熱搜,那就是香港居民北上消費熱情,高得令人咂舌。

幾乎每個周末,深圳各大口岸都大排長龍,口岸附近的商場、食肆,甚至街市,隨處可見狂飆粵語的港人。甚至有的時候,工作日也如此。

以前是內地人大排長龍到香港旅遊,現在完全逆轉了數十年來的深港人流方向。

難道真的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么簡單?

當然不是。

作爲生意頭腦異常精明的香港人,必然是看到有利可圖,才會形成這么大規模的人流方向。

有人歸因於美元升值,港元消費力提升這個因素,但更有說服力的,是國內消費相比香港的性價比優勢。

國內過去10年的房地產狂飆,建造了大量的商業、消費、娛樂場所。

就以深圳爲例。

根據贏商大數據統計,到2023年末,深圳存量商業總體量達到1555萬平方米,3萬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場數量總計超過215個。而2022年末,深圳全市已开業商業中心總體量是1449萬平方米,已开業商場總數量逾188個。

換句話說,深圳的商業體量,僅僅一年,就增長一成。

相比之下,香港的商場數量基本沒有變化,作爲已經非常成熟的商業城市,不管在基建、地產,還是商業體的增長上,香港都不可能像深圳這樣,到處大興土木,也不可能有什么增長了。

供求關系會影響價格。

香港的電視台就做過很多期的深港消費對比,以同樣的餐飲集團太二酸菜魚爲例,幾乎一模一樣的菜式,香港的價格是深圳的一倍。

而且,深圳的消費體驗要明顯優於香港,主要原因竟然是深圳的商場是新开的,寬敞明亮,而香港門店所在的商場已是幾十年前的建築,又舊又擠。

你可以說香港消費本就高於深圳,不能簡單地做對比。然而,港人只需要坐個地鐵,通個關,就能夠省回一半的費用,何況現在交通如此便利,從西九龍高鐵站到深圳福田,15分鐘,票價低至68元。即使坐港鐵,從西九龍到羅湖,也就是寶安到羅湖的時間。

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當然,如果真的從供求關系看,也可以說深圳的商業體量供應實在太多。

以筆者常居深圳的感受,深圳的的工業區改造、城中村改造、新开發的區域,新的舊的,到處可見餐飲、娛樂門店,而電商的發展,擠佔了傳統的像服裝、化妝品等門店的生存空間,這些門店最終還是轉型到了餐飲娛樂業。

即使是商場,也會發現,餐飲門店的佔比明顯高於10年前。

一句話,深圳喫喝玩樂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鑑於現在內地消費相對低迷,供應量還在高速增長,價格自然被打下來了。

至於爲何要建這么多?

倒不如反過來問,除了建樓、做餐飲娛樂,你還能做什么?


03

產能


過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們成爲世界工廠,建成的產能非常龐大,一般人會關注工業制造業產能,實際上,服務業的產能同樣如此。

甚至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服務業產能,同樣足以爲全世界提供服務。

但是,中國居民的消費,由於疫情、地產下行等原因影響,已經沒有2019年之前那樣旺盛,而產能又還在持續增長,供需矛盾進一步顯現。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可以提升國內居民收入,然後刺激消費,也可以引入更多的海外消費。

最近傳得沸沸揚揚的消費稅改革,就是讓地方政府更有積極性去發展消費型社會,還有各地持續不斷的文旅消費刺激方案。

不過,單單依靠國內居民,顯然是不夠的,既然產能爲全世界准備,就必須要全世界過來消化。

這些邏輯都串起來,免籤、city不city、央視、外交部、港人北上,乃至上頭一直強調的堅持开放不停步,所有的一切,就都串起來了。

閉關鎖國,從來都是死路一條,絕不會成爲國家的選項。

即使不說歷史上那么慘重的教訓,就單單說20年前的一個重要決策,就知道利害。

2003年,香港很艱難。

97年的金融風暴的陣痛還沒有完全消失,又突然遭受非典的施虐,全城封控、樓價大跌、股市低迷、百業蕭條。

爲了刺激經濟,港府官員北上,爲一項重大的政策徵求北京的意見。

這就是後來的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

因爲大量开放內地居民到香港旅遊,使得香港的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零售業,开始大反彈。

恰逢那個時候,也是中國居民財富增長有史以來最快的時期,香港的各行各業都從中獲利,成就了一段經濟高增長神話。

到2011年,香港的樓價回到1997年的高位。

雖然旅遊業整體佔香港GDP的比例並不高,大概在5%左右,但對於香港的作用是很大的。

歷史總有很多相同點,只不過這一次輪到內地,這一次,會像當年香港一樣,創造一個盛況嗎?

我們唯有拭目以待。


04

結語


最近,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建議通過消費去拉動經濟,而非過往的過分注重生產端。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在居民消費上多做文章,前提是提升居民收入。

我想,決策者肯定知道這一點,只不過,因爲房地產下行所導致的問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解決,特別是國內居民負債率仍然高企的當下。

所以,不妨把眼光擴大一些,到更大的市場去尋找機會。好事者揶揄我們在擼洋韭菜,但是如果能夠提供高性價比的服務業,老外又怎么會覺得你在割它韭菜呢?

畢竟改革开放40多年,老外在中國所受到的尊重和待遇,他們還記得。

融入全球市場,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跡。

未來,也必須走同樣的道路。

开放,從來不應該止步,也決不能止步,更不會止步。(全文完)



標題:我們真的,很想老外回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435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