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記 | 錦繡壯鄉的堅韌和熱血,與山河繪成一幅畫卷
編者按:
歲末年關至,遊子歸鄉時。
回家過年,逃離城市的喧器,遠離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回家過年,擦幹漂泊的淚水,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途;回家過年,一張車票,一趟列車,一個腳步,故鄉遠在天邊,但也近在咫尺。
值此之際,格隆匯編輯部再次推出《2024,我的歸鄉記》系列,本文爲此系列第一篇《錦繡壯鄉的堅韌和熱血,與山河繪成一幅畫》。
01
律回春漸,新元肇啓。在外疲於奔波的人們紛紛踏上歸途,深切感受故鄉的溫情與美麗。
我與妻子從祖國的創新之都——深圳坐高鐵一路向西,列車外的聳立高樓、連綿山巒、錯落村莊和空曠田野,令我沉醉於祖國的大好山河之中,亦不乏深沉的思鄉之情。人生就如一趟列車,當駛出黑暗的隧道,便可疾馳於山水的壯闊、天穹的深邃之中。可到達終點時,卻帶不走一片雲彩…
下了高鐵,穿過人群,乘坐跨鄉巴士,半小時就到了廣西老家的村路口。踏上故鄉土地那一刻,我聞到的是故鄉濃厚的年味,還有那淡淡的草香味,我深吸一口氣,仿佛化作一縷雲煙,遊翔於醉美錦繡壯鄉。
徒步到家,頭發花白、腰部佝僂的六旬母親已在屋檐下等我許久,黝黑但精瘦的父親則在樓梯間忙活着。那一刻,心裏一陣酸,但不能讓眼睛溼潤,父母是地地道道的窮苦農民,喫過的那些苦、流過的那些汗和承載過的那些重壓,已讓他們疲憊不堪,子女的笑容才能讓他們發覺到他們這些年打拼的意義。
我父母是村裏父老鄉親們的一個縮影,如今村子新房林立,家家奔小康,那是他們用粗糙的雙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艱苦付出換來的。自強不息,已深深刻在了他們的基因裏,而這正是我輩不能遺棄的做人根本。
我們村子依山卻不傍水,但稻田、山巒、村落、叢林共同繪成我們壯美的山河,孕育出堅韌不拔的一方人。每年的秋收時節,村落旁的稻田猶如一幅巨大的金色地毯,滿載着農民的汗水和期待,這也是我們農民辛勤與智慧的結晶。
圖:金色稻田、村落與山巒融爲一體
圖:紅薯大豐收,將牛車壓垮了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我遠離家鄉到鋼鐵水泥的大都市已十年有余,每年也僅能回故鄉一兩次,但我對故土的一草一木並不陌生,因爲那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心裏最深處的思念,它們承載着我們在外奔波的人那顆熾熱的心。
在大城市拼搏的工薪族有得有失,“失”之處,除了不能陪伴家人,還有故鄉那可口又健康的飯菜,和故鄉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各種特色文化,這才是在外遊子日思夜盼的“詩和遠方”。
02
我家鄉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十分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甘蔗和花生等農作物,還可養雞鴨狗等牲畜,享受大自然的饋贈。飯菜上桌,那清香的肉味足以讓人垂涎三尺,可比在城市多喫半碗米飯。我們每逢佳節回家胖三斤,但那種肥胖是健康的胖。村子裏的父老鄉親鮮有肥胖者,除了飲食健康規律,每日風吹日曬忙農活成爲他們消耗卡路裏最好的瘦身方式。
圖:鄉村日常飯菜
猶記得兒時,我與小夥伴們手巧靈活,傳承了祖上流傳下來的各種手藝,如用木頭和皮筋制作的彈弓、用泥土堆砌的紅薯窯等等。
紅薯窯是我們廣西的特色手藝,通過在地上用大泥塊圍成一圈後,再依次用不斷縮小的泥塊斜向中心圍起來,最後封頂。紅薯窯底下有一個“門”,用於放木柴、竹葉等柴火對紅薯窯進行燒制,等泥土燒到通紅後將上半部分泥塊打碎到底部,就可放紅薯、生雞肉和芋頭等入內,隨後將剩余的泥塊打碎完全覆蓋紅薯,再用大量碎泥完全封住紅薯窯,防止熱氣散發。半個小時後,香噴噴的紅薯就可出爐了,這是城裏人體會不到的鄉村樂趣。
以下是我在伯父家菜園堆砌的紅薯窯,這個紅薯窯足夠放十幾個紅薯,將紅薯挖出來後,我將一半紅薯分給了鄰居的侄子和侄女喫,心中那種成就感油然而生。
圖:燒得正旺的紅薯窯
兒時的農村,農業機械化率低下,農民收益率極低,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尚在小學時期的我就已經常到田間臉朝土、背朝天替父母分擔農活。身處在這艱苦的年代中,我父母練就了一身好本事:勤懇、堅韌,又富有善心,因此才能將我四個兄弟姐妹養大成人,並養育出三名大學生。因此,我一直認爲,我父母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恩師,亦是我能立足於社會的引路人,我對此對父母深表感激之情。
糧食是我兒時家庭收入的全部,爲此我不得不經常下地拋秧、收割水稻、拔花生、摘玉米和除草等。我曾在忙農活時失足落入冰冷的池塘中,也曾在農田間因眩暈重重摔倒在地失去意識;在酷暑農忙時節,我衣服上的汗幹了又溼,溼了又幹。喫過太多的苦,曾經爲此立志要走出農村,奔赴城市闖出一片新天地,但在大城市有過迷失自我和窮困潦倒的經歷後,方知道我對那片土地其實一直愛得很深沉。
圖:耙田機翻地後,我父親在整平農田
03
我們屯的所有村民都是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我們不信上帝,亦不信佛,只有祖宗才是我們永恆的信仰,因此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是我們一位共同祖先的誕辰日,當日是我們屯最隆重的節日,我們會燒香拜神邀請先人回家共享豐盛的佳餚,親戚好友也會過來一起慶祝節日。歡樂的暢談聲、豪壯的猜碼聲、孩子的嬉戲聲交織於一體,我們與先人共飲一壺酒,共賞一輪月,共同走過那彎曲的鄉間小路,一起傳承百千年的文化與品德。
圖:與叔伯、兄弟一起飲酒闲聊
這個村落沒有紅燈綠酒的夜生活,但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我們廣西人熱情、灑脫、勤懇、團結、勇敢,在這紛擾的世界裏,這種傳承之美能夠穿透歲月的塵埃,如同流淌在我們後人血液裏的基因,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我們縣出了幾名民族英雄,其中一位是備受家鄉人崇敬的翼王石達开。作爲太平天國名將,石達开有勇有謀,爲人正直,率領英勇的貧民向腐朽的封建社會亮劍,喚醒了家鄉乃至全國農民群衆的覺醒和反抗意識,因此石達开被認爲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圖:石達开銅像
石達开曾在《駐軍大定與苗胞歡聚即席賦詩》中寫道:
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
該詩大意是,甕中之酒像千顆明珠一樣清冽,就是像我這樣的“君王”到這裏喝酒也得低下頭來。我的五個手指像五岳一樣握住吸酒的通心杆子,盡情暢飲,似乎要把黃河之水吸盡,讓黃河之水倒流一樣。
石達开的此首七絕詩,筆筆雄渾,英氣勃勃,詩如其人,凸顯出石達开那衝天射日的壯志和勇往無畏的進取精神,這不就是我們後人該傳承的精髓嗎?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江山如故。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彼時的天光,光彩動人,雲蒸霞蔚。無論前方是浩海還是天路,讓我們在先人的土地上奔湧不息。共勉!
標題:歸鄉記 | 錦繡壯鄉的堅韌和熱血,與山河繪成一幅畫卷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79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