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9日專電)德國科隆大學博士蔣永學18日因對台歐文化交流的貢獻獲頒台法文化獎。他認定自己為「台學家」,並向中央社表示,為感念台灣讓他重拾研究熱忱,他已把介紹台灣文學與歷史視為使命。

作為第26屆台法文學獎得主,德國科隆大學博士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的靦腆與謙虛令人印象深刻。對於法蘭西院士的致意與慶賀,他彎腰擺著手,微帶拘束地笑著道謝,「以前沒那麼多人注意我,現在通過這個獎項,有人珍惜我所做的,很高興」,他說。

過去15年來,蔣永學鑽研台灣文學史,發表大量關於台灣與台灣文學的論文,並翻譯多部台灣文學作品,包括以德文出版台灣戒嚴時期的文學選集「戒嚴:台灣文學選集」、「天海之間」等,致力讓歐洲及德國民眾了解台灣。

18日台法文化獎頒獎典禮後,蔣永學接受中央社訪問,提到關注台灣戒嚴文學與民主化進程的起因。

中文造詣深厚的他用中文說道,剛到台灣時,完全不了解台灣的歷史背景,和台灣朋友談論時發現總繞不開「戒嚴」與「解嚴」這兩個詞。

「戒嚴對台灣歷史與文學史非常重要,而解嚴帶來文學的自由,也是台灣民主化過程重要的一步」,此後他便投身台灣歷史與民主歷程而無法自拔。

其實,蔣永學是從中國研究開始,並在北京住過一段時間。但如今已完全投身台灣文學領域。

相較於「漢學家」,他更認定自己為「台學家」,也希望被如此稱呼。他告訴記者,台灣文化獨特多元,漢學不包含原住民族、客家、日文等,當然也沒有對台灣極其重要的台語文學歷史,「所以台學比漢學更大,漢學只是台灣學的一部分」。

他的目標是呈現完整的台灣文學,各時期、各種語言,「讓讀者知道,其實台灣文學比中文文學更大、更豐富」。

提到從中國轉向台灣的原因,蔣永學表示,在中國經歷過的並不好,沒有學術自由,差點讓他對研究失去興趣。尤其從中國回德國後,「有段時間我完全放棄,認為繼續已無意義,講直接就是感覺不舒服」。

這時他想起台灣也講中文,可以研究所謂的「漢學」,因此2009年決定到台灣看看,「結果我一到台灣就愛上」。

對他而言,台灣民主帶來研究自由,且深刻影響了他。在台灣可以自由地和作者、研究者聯繫,並笑說,「問3個人可以得到4個不同的答案,這樣才有意思」。

他指出,台灣近十多年來努力研究自己的歷史、文學,發表大量研究文章,每一篇都給他新的靈感,「這是台灣民主讓我最直接受益的好處」。

蔣永學告訴記者,他熱愛台灣文學與民主自由。如今向德國人推廣台灣,已成為他的使命。他說,「很感謝台灣,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中文文學,更還給我對研究的興趣」。

他表示剛開始研究台灣時,沒多少人對台灣感興趣,但這幾年因為中國的威脅與惡意而出現明顯變化,「台灣最近在德國很引人注目」。

蔣永學說,中國在德國大力政治宣傳,不少人相信中國說法,「我在著作中要盡力反駁這個謠言」。他強調,台灣不是相對於中國被動的存在,台灣有自己的文化、歷史,「我想進一步介紹給德國人」。

「這是我對台灣表達感激的方法,要讓台灣文學和現況在德國得到更多、更大的關注」。

台灣文學的工作就是找尋與傳達認同,蔣永學獲獎時致詞強調,「台灣不斷面臨巨大威脅,就更加需要明確的自我定位。因此,即使是文學研究,原則上也可以為支持和保護台灣作出貢獻。至少這是我的希望」。(編輯:陳承功)1120920

蔣永學鑽研台灣文學史,致力讓歐洲及德國民眾了解台灣。他18日頒獎典禮上致詞表示,希望為支持和保護台灣作出貢獻,令人動容。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2年9月20日
蔣永學鑽研台灣文學史,致力讓歐洲及德國民眾了解台灣。他18日頒獎典禮上致詞表示,希望為支持和保護台灣作出貢獻,令人動容。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2年9月20日


標題:德國「台學家」感念台灣:介紹文學與歷史為使命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43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