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江南長城、中華小喫之都、新榮記老家——臨海,一座位於中國大陸東南的寶藏之城,不僅有着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底蕴,更孕育了一方獨特的美食文化。

古往今來,臨海美食承載着無數人的記憶與情感,既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是難忘的鄉愁,更是古城的亮麗名片,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四方賓朋前來打卡嘗鮮。

在臨海

楊梅和燒酒碰撞出的“夏日限定”

超上頭!

愛的楊梅燒

“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夏至前後,正是南方佳果——楊梅成熟的時節,漫山遍野,形如乒乓、色如丹頂,味道比荔枝、葡萄更美的楊梅,早已一簇一簇地累累於綠葉之間,惹得路人直吞口水。

妻知我愛喫楊梅,除卻時不時地從集市上帶些回來,還會做些“楊梅燒”來給我解饞——因楊梅果期較短,且不宜於存放,故楊梅產地的人們,也會將楊梅做成蜜餞,或制成燒酒,來稍稍延續它的美味。去年做的幾大瓶“楊梅燒”,早就喝得所剩不多了,這不,她又开始張羅着給我做新的“楊梅燒”了。

妻所做的“楊梅燒”,其實並非釀造的楊梅燒,而是“楊梅泡燒酒”。這種口感酸甜、柔和,老少鹹宜的泡制類果酒,深得本地人喜愛,主婦們或多或少會浸泡個一瓶二瓶,或送人,或自酌,皆相宜。家裏來客,拿出這種私房制作的“楊梅燒”來招待,既親切,又有面兒,容易拉近主客間的距離,可謂一舉多得。

做“楊梅燒”,主料爲楊梅、冰糖和白酒。楊梅以新摘的、成熟個大的,且無蟲咬疤痕的爲好,當然,果質不宜偏軟,否則不能久放;白酒以四五十度的清香型純糧釀造爲佳。妻說,酒是喝進肚子裏的,關乎健康,不买貴的,只买對的。冰糖以色澤淡黃的土冰糖最好,普通冰糖和白糖次之。

展开全文

原材料備好後,第一步工作就是挑選、清洗楊梅。妻先給买來的楊梅做一番“體檢”:將那些被蟲、鳥啃咬過的,有疤痕的,或發軟、爛掉的果實,一一剔除。剩下的品相較好的楊梅,全部輕放到盆子裏,倒上清水,加少量食鹽、白醋和面粉浸泡一會兒。往水裏加鹽醋等物是有些道理的:蓋因楊梅果實沒有外殼保護,且成熟後香味較濃鬱,容易招蟲在其表面產卵繁殖,而鹽和醋有殺菌、驅蟲等功效,少放一些就能將這些“活物”逼出或驅除;面粉則有較強的吸附性,可將果實表面的農藥殘留和雜質吸得幹幹淨淨。

清洗好的楊梅,撈出來晾幹後,就可以泡酒了。妻邊將事先備好的寬口大玻璃瓶子取出,邊解釋道:玻璃瓶內壁要清理幹淨,無水分和油漬。先在瓶底鋪一薄層土冰糖,再放數層楊梅,冰糖和楊梅交替疊放,直到七八分滿。楊梅要輕拿輕放,因爲它果質較嫩,用力或擠壓,果肉容易變軟、變質,影響酒的口感。放糖和楊梅後,就可以加酒了,酒水一定要沒過楊梅,要不然,暴露在空氣中的果肉也會變質。最後一步,將瓶口用保鮮膜密封,扎緊帶子,置於陰涼通風處存放起來,個把月後,在時間和酒精的催化之下,口感甘甜綿柔,後勁十足的“楊梅燒”就泡制好了。

喫“楊梅燒”還有些程序和趣味。先將封蓋小心掀开,用筷子夾數顆楊梅到碗裏,再依據酒量大小,倒上適量的酒水,迅速封回瓶蓋,防止“走氣”影響酒的口味。酒碗呢,最好是用大白瓷碗,一則盡興,二則美觀:白玉似的碗面,襯着紅琥珀般的酒水,還有嬌滴滴的楊梅,四溢的、直往鼻孔裏鑽的果酒香味,還沒入口,人已微醺。喝酒前,最好先喫點小菜填填肚子,然後嚼顆楊梅,呷口小酒,細嚼,慢咽,方能品出酒中真味。有些外地朋友,被“楊梅燒”酸酸甜甜、溫順柔和的口感所迷惑,以爲似香檳般沒啥度數,便敞开了喝。殊不知它的後勁足着呢,尤其吸收了酒中精華的楊梅,更像是“糖衣炸彈”,要是喫上個十幾顆,再被涼風一激,就是那些喫慣了二鍋頭的北方大漢,也會輕易被“撂倒”。

夏日黃昏,紅霞滿天,一家人團團圍坐在院子裏的飯桌前,擺上幾個家常小菜,滿上一碗楊梅燒,夫妻倆你一口,我一口,楊梅佐酒,嘮嘮陳年舊事,話話田間桑麻,孩子們扔下碗筷,嬉鬧追逐,驚得樹上的鳥雀撲簌簌地飛走。當紅雲在臉上升起,醺醺然不知今夕是今夕時,人生還有比這更安逸的事么?



標題:臨海好味道丨江南人家的私釀果酒,絕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3498.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