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全球關稅貿易大战,其中對於中國下手最重。雖然在兩國貿易關系中,中國是順差國,美國是逆差國,但許多專家提醒,美國不應該低估中國抵御特朗普脅迫策略的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4月15日分析指出,在這場針鋒相對的較量中,中國握有多張王牌——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巨額美國國債、對關鍵战略礦產的掌控,以及應對危機時國家體制上的優勢,這些籌碼不僅能讓中方經受住考驗,還能在談判中突顯出自己的實力。

美國彭博社當地時間4月14日發文稱,貿易战的確沒有贏家,但在這場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战中,一個事實正變得愈發清晰——中國掌握的籌碼可能比美方預想的更爲有力,尤其當人們开始關注其反制策略之時。實際上,在中美經貿關系中,美國對中國商品深度依賴,限制進口反而成了一種自我傷害。

報道提到,在消費驅動的美國經濟中,對消費者喜愛的東西徵稅會產生嚴重後果,而這些人也削弱了特朗普的談判地位。報道注意到,當前中方不但發起關稅反制,而且在特朗普色厲內荏的訛詐之下,並未就談判妥協。

一家知名經濟研究機構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直言:“僅從市場反應來看,我認爲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美國正面臨更大的壓力,試圖坐到談判桌前進行談判。”

當地時間2025年4月2日,美國白宮,特朗普手持一份關於外貿壁壘的報告發表講話。 視覺中國

中國和美國,到底誰更依賴誰?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去年對美國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總出口中約15%流向美國,特朗普如今宣布對華加徵的關稅稅率的確相當誇張,但國際經濟學家表示,這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中國可以比美國更容易找到替代進口來源,反之則不然。

美國對華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如大豆、棉花、牛肉和禽肉,因此附加值較低。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許多商品,如電子產品、機械和一些加工礦產,則恰恰相反。

紐約市立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瑪爾塔·本戈阿(Marta Bengoa)表示,盡管中美兩國在貿易上仍高度相互依賴,但這意味着最終的風險天平落在美國一邊。“美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更高,因爲中國從其他地方採購農產品比美國更換電子產品和機械更容易。”她說:“例如,中方已經在從巴西大量採購大豆,因此最終中國擁有更多的籌碼。”

展开全文

彭博社也指出,傳統觀點認爲,像美國這樣的貿易逆差國,在貿易衝突中比順差國更具優勢,這一簡單的邏輯在於:若我長期大量購买你的商品,一旦減少進口就將對你造成更大傷害。

可關鍵問題是,如果美國確實需要中國商品時呢?當這些“中國制造”實際來自美國企業時呢?當限制進口變成自我傷害時呢?

這種矛盾,特別是最後一種情況,在中美經貿關系中尤爲明顯。盡管美國對衆多中國商品深度依賴,但華盛頓鷹派卻將此扭曲爲發動貿易战的理由。

這種經濟相互依存的復雜性,在特朗普政府給予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內存芯片等科技類產品關稅豁免的決定中就顯露無遺。一個關鍵原因顯而易見:蘋果公司等依賴中國生產的企業,根本無法承受特朗普對華徵收145%關稅的衝擊。

“中國早已未雨綢繆,經濟彈性十足”

中國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已大幅下降。美國政府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已從2016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3.4%,這大幅降低了中方的貿易風險敞口。

與此同時,中國的產能已通過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重新布局。《金融時報》聲稱這是一扇“战略後門”,而特朗普是否會堅決堵上這一“後門”,值得觀察。目前,越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240億美元,已被特朗普加徵46%的“對等關稅”,只不過這一稅率將被暫緩徵收90天時間,稍微留出了一些喘息空間。

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高級研究員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ía Herrero)認爲,就算中國出口遭遇硬性中斷,對中國龐大的經濟影響也不會是災難性的。

“中國是一個具有彈性的龐大經濟體。”加西亞-埃雷羅說道。

美國智庫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弗雷多·蒙圖法-埃盧(Alfredo Montufar-Helu)則指出,盡管中國也在應對自身的挑战,但在進入貿易僵局時,中國有着體制優勢,有更大的能力刺激本國經濟。

“美債和關鍵礦產,中國手中王牌不少”

《金融時報》指出,長期積累的巨額美國國債, 是中國手中握着的一大關鍵籌碼。理論上,中國可以通過出售這些美債以減少其風險敞口,此舉進而可能引發市場對美國資產吸引力的擔憂,並加速美元和美債的進一步貶值,也使美國進口商品的成本更高。

自今年年初以來,美國國債收益率走勢 英國《金融時報》制圖

研究機構CreditSights亞洲信貸策略主管Zerlina Zeng還預計,中國未來將繼續執行長期外匯儲備多元化战略,逐步將美元資產轉換爲其他貨幣資產。

特朗普在當地時間4月2日拋出所謂“對等關稅”之後,又於4月9日突然宣布對大部分國家暫緩90天實施,期間僅保留10%的所謂“基准關稅”。個中原因,有人認爲與美國國債被大量拋售有關,甚至不少傳聞指向日本方面。

路透社指出,美國國債上周遭大量拋售,導致長期收益率創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漲幅,本應扮演金融動蕩避風港角色的美國損失加劇。部分投資者推測,鑑於特朗普貿易政策的影響,中國等全球外匯儲備管理者可能正在重新評估其持有的美債頭寸。

除了美債,美國還依賴中國提供對現代制造業至關重要的許多稀土金屬,例如電動汽車電池所用的材料,而中國掌控着全球逾三分之二的稀土產量和超過90%的稀土加工能力。

美國身上存在的這種“脆弱性”,特朗普早已看到,並在“對等關稅”一出台後就“留後門”,將部分關鍵礦產等六大類商品都加入豁免清單之列。

報道稱,然而,若中方採取強硬立場,此類豁免可能不足以避免供應危機。此前,中方在對美國關稅發起反制措施時,發布了關於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這些材料是航空發動機和電動汽車等產品的核心原料。

美國超1000種使用鎵、鍺、銻的武器系統中,87%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供應商 美國戈維尼公司制圖

“美國目前痛感更強,試圖坐回談判桌”

彭博社認爲,在消費驅動的美國經濟中,對消費者喜愛的東西徵稅會產生嚴重後果,並再度提及特朗普給予部分科技類產品關稅豁免的決定。報道稱,這一事件表明,在這場貿易战中,美國消費者的力量常常被忽視,他們也有投票權,而這削弱了特朗普自身的談判地位。

“然而,中國所擁有的反制手段和工具遠不止於此。”

報道援引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埃文·梅代羅斯(Evan Medeiros)和安德魯·波爾克(Andrew Polk)的最新研究,其中系統梳理了中國的“精准制導經濟武器庫”:包括關鍵原材料出口管制、不可靠實體清單等。“這兩人稱,種種跡象表明,在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伊始,中國將更頻繁使用這些新型經濟武器。”

盡管歐盟也放話稱,如果談判失敗,可能針對美國的服務出口和在线廣告銷售發起打擊,但彭博社認爲,中國仍然是這場較量中“獨一無二的”。迄今爲止,中方的反應不僅是在關稅層面發起反制,而且在事關談判的問題上有理有據、立場堅定,並未被美方牽着鼻子走。

《金融時報》援引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裏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補充稱:“僅從市場反應來看,我認爲眼下是美國(痛感更強)……美國正面臨更大的壓力,試圖坐到談判桌前進行談判。”

4月10日,商務部召开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就中方是否就關稅問題與美展开談判提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談,大門敞开,但對話必須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平等方式進行;打,中方也將奉陪到底。施壓、威脅和訛詐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分歧。



標題:外媒:中國在關稅較量中握有多張王牌,美國目前“痛感更強”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2901.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