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紅人孫恩盛、何秋亊受邀參演音樂節的事件引發了網絡熱議。

支持孫恩盛、何秋亊參演的網友認爲,兩人曾發布過原創單曲,自帶粉絲流量,能夠爲主辦方帶來票房保障。反對者則指出,這類網紅的演唱水平參差不齊,舞台經驗不足,參與音樂節更像是“蹭熱度”“跨界撈金”。

無獨有偶,近期也有不少演員官宣將參加音樂節,包括但不限於丁禹兮、羅雲熙、張晚意、任嘉倫、趙露思、張新成等。

他們同樣引發質疑,不少樂迷認爲在流量的驅動下,音樂節逐漸淪爲“粉絲見面會”。

音樂節“變味”

音樂節變得像明星的拼盤演唱會。資深樂迷齊柒對音樂節的變化深有感觸。

齊柒回憶,2019年觀看音樂節時,嘉賓主要以樂隊爲主,最多有一兩個大咖歌手壓軸,現場氣氛熱烈,觀衆沉浸其中。然而,近年來音樂節的嘉賓陣容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非樂隊型歌手、網紅和流量明星參與其中,單人演唱舞台逐漸增多。

“以前在音樂節,大家更注重音樂本身帶來的共鳴,如今卻像是爲了見某個明星,參加他的拼盤演唱會。”齊柒無奈地說。

隨着網紅和流量明星的加入,粉絲們爲了近距離與偶像互動,掀起了“卷前排”“夜排”的風氣,有的粉絲甚至凌晨三四點就去排隊,只爲搶到前排位置。爲了支持偶像,粉絲們掛大旗、舉燈牌,原本輕松快樂的音樂節氛圍變得劍拔弩張。

齊柒還提到,粉絲們爲了藏燈牌,甚至出現了聯合保安偷運、與安保吵架鬧到報警等亂象,讓音樂節現場變得混亂不堪。

更讓樂迷們感到無奈的是,隨着大咖音樂人、網紅和流量明星的加盟,音樂節的票價也水漲船高。齊柒表示,2019年多數音樂節的票價在兩三百元,如今普遍漲了一倍不止,有的甚至突破千元大關。這使得許多普通樂迷望而卻步。

樂迷麻袋和野門也對當下音樂節的現狀表示不滿。

麻袋吐槽道:“現在好像只要搭個舞台、有人來唱歌,就可以稱之爲音樂節。”

麻袋透露,自己已經將近有兩年沒有參加音樂節了,一是太忙,二是覺得當下的音樂節太混亂,陣容同質化嚴重。

“除了短視頻網紅,還有一些憑借綜藝走紅的樂隊,如今也是‘網紅’,他們粉絲越來越多,票價越來越貴,場次越來越多,而一些小衆樂隊演出機會則越來越少。”

麻袋無奈地說,“給我感覺音樂人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那些小衆樂隊,以及沒有被挖掘出來的樂隊,好像越來越沒有辦法出來了,樂迷們也審美疲勞了。”

展开全文

野門則指出,如今的音樂節在服務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路线規劃不合理、服務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等。甚至有知名音樂節品牌在舉辦過程中出現人流量大、管理混亂、音效不佳等情況,導致觀衆大喊“退票”,場面一度混亂。

“現在的音樂節,似乎誰都能來分一杯羹,什么主辦方都想搞個音樂節來賺快錢。”麻袋無奈地說。

野門則擔心,這種過度追求流量的現象將導致音樂節的本質價值——以音樂共鳴爲核心的社群體驗被稀釋。從商業層面來看,雖然大咖歌手和網紅、流量明星的到來能夠吸引更多觀衆參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核心樂迷流失、傳播目標偏移以及群體分化等問題。

野門發問:“當流量消退,樂迷還能回來嗎?”

齊柒則呼籲:“請把音樂節還給真正愛聽樂隊的人,粉絲喜歡偶像,大可去參加他們的演唱會。”

純粹性與商業化的衝突

對於網紅、明星“擠佔”音樂節的現象,音樂從業者煒煒從自己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煒煒認爲,當下不少主辦方之所以舉辦以網紅、流量明星爲主要票房號召力的音樂節,並非出於對某個明星的喜愛,而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煒煒直言,當主辦方操辦一場音樂節時,都希望能有自己的定位和主題,做一場真正服務於樂迷的音樂節。然而,很多音樂節僅靠賣票很難回本,還需要引入直播授權、品牌贊助等商業合作。而一旦引入品牌和商業合作,合作方更傾向於選擇流量明星,因爲他們的商業價值遠遠大於一個原創音樂人,哪怕是頭部音樂人。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音樂節中。煒煒透露,一些其他的音樂項目也多多少少被“流量”裹挾,合作方明確要求有影響力、不能虧錢等。基於此,大部分音樂節也不得不妥協,將“流量”作爲重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現在很多音樂節也都會與當地文旅合作,這也是網紅、流量明星越來越多的另一個原因。

煒煒表示,非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文旅部門很愿意在這方面做投入,吸引品牌音樂節去當地舉辦。他們並不是要把當地打造成一個音樂小鎮,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推廣地方名片。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紅、流量明星能夠爲他們帶來更好的回報。

同爲音樂人,煒煒感慨,在當下市場大環境下,能夠成功舉辦音樂節,並且好好活下去已經很難了,所以他不認爲音樂節之間存在鄙視鏈,但也確實直觀感受到:以前的音樂節更多是服務樂迷屬性的受衆,而如今更多是服務於粉絲。

那么,既然如此,爲何不幹脆舉辦明星的拼盤演唱會,反而要擠佔音樂節的空間呢?

煒煒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爲音樂節的受衆發生了變化。

“2010年之後,音樂節吸引的不再只是樂迷,還有很多喜歡戶外、喜歡追星的普通人,他們去音樂節並非爲了聽歌,而是喜歡那種可以隨時晃悠的生活方式,這跟兩三個小時不能動的演唱會氛圍是不一樣的體驗。”

煒煒說,“受衆面變廣,吸引更多主辦方進入這個賽道,也使得音樂節這種形式得到了更多品牌和文旅的認可。人多了,市場大了,音樂節品牌也越來越多,消費群體也不局限於樂迷了,音樂節內容自然也更多元化。”

爲了滿足多方需求,如今音樂節常見的做法是,請一兩個流量藝人、網紅,再邀請一些獨立音樂人、樂隊去組局。

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就有多位演員官宣將參加音樂節。包括但不限於丁禹兮(巔峰音樂節)、羅雲熙(太湖灣音樂節)、張晚意(元氣森林音樂節)、任嘉倫(上海超級芒果音樂節)、趙露思(元氣森林\葫蘆果音樂節)、張新成(佛山銀河左岸音樂節)。

“肯定不能全都是流量藝人、網紅或流行歌手,否則跟傳統音樂節屬性完全背道而馳了。也不能都是樂隊或獨立音樂人,因爲好的樂隊未必叫座,不能吸引來品牌,賣不出票,沒有流量沒有討論度,投資方首先就不幹。”煒煒說道。

但煒煒也指出,網紅與流量明星在拉動线下音樂節票房能力上存在明顯差異。

在煒煒看來,依賴直播內容的網紅較難吸引粉絲爲线下演出付費,因爲其粉絲已經習慣了免費的线上互動,且线下演出的體驗可能弱於线上即時交流的沉浸感。相比之下,偶像型流量明星的粉絲消費邏輯不同,其驅動力源於對偶像個人的精神崇拜與情感聯結,粉絲更愿意爲近距離接觸偶像而付費,甚至不關注演出內容本身。

例如,某些頂級偶像的音樂節現場會出現粉絲全程呼喊名字而非跟唱作品的奇特現象,這與傳統樂迷以音樂爲核心、注重現場互動體驗的行爲形成鮮明對比。

平衡的探索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採集平台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48.84萬場,同比增長10.85%,票房收入579.54億元,同比增長15.37%,觀衆人數17618.16萬人次,同比增長2.95%。

然而,與演出市場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身處其中的參與者、從業者卻句句不離一個“難”字。

對於樂迷來說,如今在音樂節上感受到的快樂越來越少。

“票價變貴,氛圍變差,喜歡的獨立音樂人好不容易有露面的機會,卻被安排在开場表演。經常能看到他們在舞台上表演,其他愛豆的粉絲在下面忙忙碌碌布置自己的現場,場面很荒謬。”齊柒說道。

齊柒也明顯感覺到,如今紅一個音樂人、紅一首歌太難了。在短視頻生態下,大家只會聽一首歌的15秒,只要這15秒好聽,這首歌就能火。這導致很多歌手只關注這15秒的“爆款”效果,而忽視了整首歌的創作質量。

煒煒也指出,流量明星和網紅的湧入雖擴大了受衆圈層,推動音樂節從“樂迷專屬”轉向“大衆生活方式”,但也稀釋了音樂性。傳統音樂人想要在樂迷圈層獲得知名度容易,但想要在大衆層面出圈很難。同時,短視頻平台的算法主導和流量至上的市場規律,迫使音樂創作者轉向追求短平快的“爆款熱歌”,擠壓了傳統內容創作的深度和藝術性。

煒煒坦言,他們也曾嘗試趕上“流量”這趟快車,比如推動音樂人通過直播增加收入,但大部分音樂人因爲“精神需求落差”而失敗。

據煒煒透露,曾經有幾十家公司,一百多名選手專走唱跳賽道,但因爲唱跳組合成本比純音樂創作還要高,需編舞、舞美、燈光等多重投入,市場回報遠不成正比,如今只剩幾家公司還在堅持。

“我們四年發了五十多首歌,有自己的粉絲,並積累了一定的海外影響力,但依然上不了音樂節,因爲別人比我們更有流量。”

煒煒無奈地說,“以前的很多唱跳選手如今要么轉型去拍戲,要么散落在一些酒吧做駐唱,大家都不容易。”

他感慨道:“市場盤子雖然變大了,但這個盤子似乎並不屬於傳統音樂人。”

然而,煒煒也明確表示,他並不排斥流量,相反,他認爲:“情懷固然重要,但生活也要繼續。我們希望音樂市場能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讓表演既能叫好,又能叫座。”

他還強調:“我從不認爲那些審美與我們不同的人參與音樂節就是在搶我們的‘飯碗’。相反,我認爲在主流市場之下,存在多元化的細分垂直市場,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從音樂節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價值時,市場才是最健康的。”

因此,如何平衡藝術性和商業性,成爲音樂節市場亟待解決的課題。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音樂節开始嘗試改變,例如採用“分舞台策略”,設置純音樂舞台與流量舞台並行,讓粉絲與樂迷各取所需。

煒煒認爲,還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改進。一方面,網紅、流量明星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音樂專業能力,擺脫“明星”標籤,成爲真正的音樂人。他以劉宇寧爲例:“一开始他很有流量但缺乏作品,隨着作品越來越多,他的歌手能力逐漸得到了大衆的認可,也成功撕掉了網紅標籤。”

另一方面,音樂節市場應該通過主題形式,更加垂直細分領域,以保證其純粹性,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烏托邦。

樂迷齊柒也表示,可以接受音樂節安排一兩個流量藝人或網紅,但在表演嘉賓的選擇上應該更專業、更均衡。“不能播放提前錄好的音軌來忽悠觀衆,也不能讓整場音樂節都是單人演唱,更不能因此壓榨獨立音樂人的表演空間。”她強調。

樂迷麻袋和野門則從個人體驗層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麻袋回憶起一次印象深刻的音樂節,除了欣賞到喜歡的音樂人的表演外,主辦方周到的服務也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路线規劃合理,接駁車安排及時,公共廁所設置合理,還做了應對下雨的應急措施。

她指出:“無論誰來了,只要买了票,他就是消費者,主辦方應該尊重消費者,做好人性化服務。除了表演的歌手是誰,我們也在乎價格和體驗。可能N年後我不記得那天晚上聽到了什么歌,但那個夜晚讓我覺得加分的服務,我會一直記得。”

(文中齊柒、煒煒爲化名)



標題:丁禹兮羅雲熙張新成都參加音樂節,演員跨界能保障票房嗎?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963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