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熱氣騰騰的煙火氣裏,一個個形如滿月的拖羅餅已翻滾了千年光陰,這道美味憑啥火了千年?3月29日晚,“茂名非遺半小時”第三場演出迎來化州拖羅餅專場,市民跟着非遺傳承人學習拖羅餅制作技藝,一起解鎖千年非遺美味的奧祕。

當晚的茂名市文化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非遺傳承人陳衍廣團隊把制餅工坊搬上大舞台,手把手演示和面、包餡、烘烤。市民跟着專業師傅DIY體驗,沉浸式感受一個個“黃金酥皮”的誕生。

拖羅餅制作技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承載着化州這座古城千年的飲食記憶。據了解,化州拖羅餅源於盛唐時期,相傳當時化州古城有一個叫羅興的賣餅貨郎別出心裁,選擇上乘的椰絲爲主料,配上色香味美的叉燒、五仁、芝麻等餡料,制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酥餅,每天挑着沿街叫賣。這種酥餅非常美味,時常受到街坊們的圍觀,購买者衆。爲了更引人注意,羅興邊走邊敲銅鑼,讓大家聞鑼聲便知餅來。久而久之,大家便稱這種餅爲“拖羅(鑼)餅”。

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與化州拖羅餅也有一段佳話。相傳蘇東坡下貶海南時,曾專門繞道到化州品嘗拖羅餅,並留下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千古名句。

“茂名非遺半小時”的表演環節,主辦方將這段故事編排成《東坡拖羅・月光詩舞》穿越劇,通過“漢服舞者+詩詞吟誦”表演,重現蘇東坡與拖羅餅的邂逅情景,演繹古人賞月喫餅的浪漫。

展开全文

穿越千年時光,這道“東坡同款”非遺美食憑借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和口感風味,深受百姓青睞,已成爲茂名化州當地人中秋必喫的餅品,也是外地遊客喜愛購买的化州“手信”之一。如今,化州拖羅餅已被命名爲“廣東名小喫”和“中華名小喫”,飲譽國內外。

當晚演出最震撼的環節當屬“开餅儀式”。在觀衆倒計時聲中,陳衍廣與其父陳壽共同切开重達 200斤的巨型拖羅餅,並與觀衆共同品嘗千年前的非遺味道。該餅直徑達 1.8 米,採用傳統工藝制作,耗時 48 小時完成。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文明傳承·有獎問答”環節,問題範圍涵蓋城市文明建設和茂名非遺知識,吸引了衆多市民積極參與。觀衆不僅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非遺及城市文明知識,答對問題還可以獲得小禮品。

“茂名非遺半小時”是茂名市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助力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以“處處有文化 城市更文明”爲主題,每周六晚在文化廣場大舞台常態化演出,後續將推出更多精彩的茂名非遺項目展演。

南方+記者 楊建雄

【作者】 楊建雄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標題:“東坡同款”化州拖羅餅,香飄“茂名非遺半小時”大舞台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717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