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木子/文)

今年年初,長劇开機率持續走低。

據德塔文統計,截至3月17日,2025年共有25部开機劇集,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1部。

尤其是集大IP與大流量於一體的頭部項目,年初至今的开機情況格外慘淡,比如歷來備受重視的大古裝,开機數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在降本增效的方針指引下,內外交困的長視頻平台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內容生態和運營邏輯。

就如今的走向看,各平台明顯在進一步控制成本和優化內容,長劇減產或許已是大勢所趨,而頭部項目也面臨着更爲嚴苛的評估。

長劇減產

長劇行業處於震蕩期。去年年底,有平台強硬發起“砍集數”的變革,直接影響到不少項目的籌備和制作進程。

制片人蘇珊認爲,這是造成今年年初長劇开機數慘淡的原因之一。

“有的片方接受縮減集數的要求,那就修改劇本、重新過會和籤訂合同,難免耽誤原本的制作計劃。”

也有的片方不愿接受,那項目就只能暫時擱置或者另投其他平台,後者也需花費更多時間成本。

“有些幹脆就不跟這個平台談了,大量項目湧向其他平台。誰都沒想到,投資額度和劇集底盤如芒果TV,也有翹着腳挑項目的時候了。”

其他平台雖然有了更多項目選擇,但也不可能照單全收。

一方面是預算有限,再財大氣粗也喫不下超額的項目;另一方面是他們也在觀望“砍集數”的效果,或多或少對此都有點心動。

展开全文

如果只是處在變革的震蕩期,那么接下來長劇开機數會回溫嗎?

蘇珊的看法並不樂觀,“平台的核心訴求是降本增效,單個項目縮減集數不代表整體項目的數量會增加。無論是消費端還是供給側,對傳統長劇的信心都在走下坡路,未來如何真不好說。

如她所言,年初“愛優騰芒”的長劇开機數都在減少,並沒有哪家例外,平台的策略調整其實是一致的。

這種形勢下,平台對所謂“大制作”的態度也明顯更加謹慎了。

就職於某影視公司的Lene向搜狐娛樂透露,今年以來多家劇集大廠的力推項目,遭到長視頻平台批量“退貨”。

“過去,大公司牽頭的項目在平台是能一路綠燈通行的,雙方有時一籤約就是打包籤好幾部,沒聽說誰家被批量退過劇。”

然而,如今劇集大廠的背書,在平台處可能不再享有“特殊待遇”了。

某傳統影視大廠一次性被平台退掉多個項目,另一家以古裝劇輸出爲主的老牌公司,近期也被平台退了項目。

有家劇集大廠碼到一线95生要做男頻大劇,原定今年年初开機,但最近跟合作平台談崩了。還有一部同樣立項已久的男頻大劇則因總投資太大,超出平台預算,暫未過會。

主創層面,平台也不再“看臉”就樂意买账了。

有大導談到一线90花想拍武俠劇,這樣的班底在前些年絕對是幾家平台爭搶的項目,但現在這個項目卻沒能過會,平台表示,必須看到劇本才討論其他。

蘇珊分析,“平台大概是下定決心不再盲目兜底了,跟片方在價錢和創作方面談不攏,彼此都不愿或者無法付出更大成本和承擔更高風險,以後‘退劇’的情況可能只會多不會少。”

信任危機

長視頻平台的日子不好過,對長劇“動刀”也是不得已爲之。

近些年平台主要靠“省錢”維穩,但不足以解決根本的盈利困境。

愛奇藝剛公布2024年的財報,盡管依舊保持着盈利狀態,但營收和利潤降幅都很大。作爲主要業務的付費會員收入也在下降,據此可以推算出會員規模不容樂觀。

騰訊控股2024年財報顯示,騰訊視頻去年第四季度的會員規模爲1.13億,雖然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但環比也處於下降狀態。

優酷去年第四季度的廣告收入獲阿裏巴巴最新財報肯定,但大文娛集團依然沒有走出虧損泥潭。芒果TV的狀態相對穩定,芒果超媒業績預告顯示其去年的營收和利潤均實現同比微增。

過去幾年的實踐證明,降本增效是長視頻平台可以堅持的正確道路,但光靠省錢沒辦法賺錢,持續產出好內容吸引用戶和品牌才是實現盈利正循環的關鍵。

加之微短劇爆發的刺激,各平台在更進一步的控制投資成本和優化內容產出。

除芒果TV的王牌是綜藝外,愛優騰的本命都是長劇,近來的種種變革正是圍繞長劇展开。

從各平台的動向看,長劇減產或許已是大勢所趨,這也源於行業內外對長劇的“信任危機”。

去年,檸萌影視創始人蘇曉提到過,對於平台來說,70%的已播出劇集都是嚴重虧損的;優酷前副總裁謝穎透露過,當前長視頻用戶前五集的棄劇率在50%以上,劇集的完播率只有20—30%。

這種情況下,平台理所當然可以適當減少長劇的產出,但給到的考驗在於,他們具體該減少哪類項目才能真正獲利。

目前來看,平台選擇對頭部內容抱以更加審慎的態度。

頭部項目往往意味着投資更大、周期更長、風險更高,每次押寶都注定是一場“豪賭”。

前些年行業對“大制作”的追捧源於其不俗的賺錢能力,平台只要押中少量爆款和熱播項目,在對應周期內就能獲得極大回報,一如2023年《狂飆》對愛奇藝的拉升。

可要是“大制作”的播出效果不好,也同樣會拖垮平台一整年的業績。

而這幾年,頭部項目的頻繁踩空,顯然已經讓兜底的平台撲怕了。

“大IP+大流量”的爆款公式一再失靈,沒有誰敢確保什么內容一定會受到歡迎。面向充滿更多不確定性的市場,“船大難調頭”的平台總得再謹慎些。

共擔風險

在控制成本和優化內容上,平台做出的努力不止如此。

早前就有消息稱,長視頻平台在持續降低長劇制作預算,並希望進一步減少藝人片酬。同時也要求片方和主創共擔風險,播前對項目提出KPI要求,成績達標才會按期結算尾款。

具體細節如何,只有相關人士知曉。但從近來一些已播項目的動作看,這些改變對行業影響巨大。

《千朵桃花一世开》熱度不佳,制片人劉寧直言“未來不會再做很長的劇集”;《愛你》愛奇藝站內熱度破8500時,編劇歐思嘉發博稱“終於等到你”;《似錦》超點收官後,片方再增加了10000個騰訊視頻雲包場。

他們在熱度、拉新等數據方面表現出的焦慮,很難說跟平台施壓完全無關。

平台把部分壓力轉嫁給片方和主創,蘇珊認爲這是合理的舉措。

“可以倒逼全行業更加認真的對待創作,畢竟敷衍就意味着拿不到錢了,同時也能促進行業優勝劣汰,讓真正優秀的內容獲得更多扶持。”

但她認爲,既然如此,平台也應當給予創作者更多自由。

“過去平台方在各環節對項目的幹涉其實挺多的,但他們的一些負責人不是真的懂內容,其中可能也會涉及到一些與資方、演員、導演相關的利益博弈,一昧遵循意見左改右改反而容易讓故事變得面目全非。”

長劇減產下,很多從業者還必然面臨“活少”的尷尬。

以外界最爲關心的演員爲例,哪怕是一线演員,工作機會和收益可能都不會像從前那么輕易獲得了。有的腰尾部演員苦於生計,可能也會無奈轉投中短劇的環抱。

蘇珊認爲,“好處是一线演員接觸到的項目可能也更優質了,反而有利於他們的職業生涯。而且想走得更遠的演員應該會有更多時間去提升自己,同樣是件好事。”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長視頻平台沒有徹底放任長劇市場的萎縮,他們在降低傳統長劇預算並大舉進軍微短劇賽道的同時,也還在冒着風險扶持精品短劇集(通常指20集以內的連續劇)的創作,這仍然屬於長劇內部的自我革新。

從《新生》《邊水往事》到《我的阿勒泰》,可以說精品短劇集在去年給到平台的信心是充足的,因此他們才會下定決心給長劇“瘦身”。

如去年微博視界大會上,時任優酷副總裁的謝穎對“短精劇集”價值的認可,“在整體創作能力無法一蹴而就地提高時,我們選擇,先用‘濃縮’‘卷’起來,擰幹水分,保留精華,提升節奏。”

愛奇藝去年年底的內部會議也傳出過消息,未來會對30集以上的大制作控制數量,轉而推進單集時長更短的中劇或12—16集精品短劇的發展。

騰訊視頻則用行動來說話,其今年年初的开機劇中,《醉夢》《五個失蹤的少年》《迷牆》都是懸疑短劇集,在各類型中佔比最高。

長劇行業會在這場革新中走向何方?或許可以拭目以待。

(文中受訪者皆爲化名)



標題:頂流主演、名導下凡、大公司背書都不管用了?長劇集深陷“信任危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596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