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日下午,在興證國際(06058)的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首席經濟學家張憶東先生對2025年的經濟及市場分享了最新觀點。

投資報數據顯示,從2001年至今,張憶東已在證券分析行業深耕20余多年,先後11次獲得新財富賣方分析師評選第一名;

並且是 A 股策略與港股策略的雙料第一,2023年更是成爲了中國總量研究領域首位新財富鑽石分析師。

張憶東在20243月份,業內最早發布了對港股看多的研究報告《港股的春天》;

又進一步在7月份,旗幟鮮明地提出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明確建議大家看多港股。去年9月以來,隨着政策組合拳的提出,港股與A股出現了飆升行情。

今年春節後,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股,在DeepSeek的橫空出世後進一步迎來重估,恆生科技指數一度大漲38%

而張憶東這一次的觀點同樣非常明確,科技領域的突破,確立了中國牛市的主升浪

今年乃至於未來一段時間,港股指數的表現可能會持續地震蕩向上。

港股的資產,現在依然處於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區間。

不過看短期,34月份,由於前期高波動的資金蜂擁而至來追高,

追高的資金有點亢奮,不可避免地就會遭遇到一些獲利回吐的壓力。

無論是換手率,還是港股賣空成交的佔比,這些指標都反映了短期的情緒偏高。

偏高了以後,就像夏天的時候,需要潑一盆冷水,冷靜冷靜。

但是這種獲利回吐的調整,恰恰讓牛市主升浪的時間持續得更長,對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

張憶東的結論非常明確,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逢低布局、逢低配置優質資產的好時機。

總體來說,節奏上,不要追高,要堅定地看牛市邏輯——

以科技牛爲主,牢牢抓住這次AI科技行情的核心資產,特別是以“ATM”(阿裏巴巴、騰訊、小米)爲代表的具有生態優勢的互聯網平台公司。


技術突破型的科技牛市

是這一輪牛市的主线


我們看到,DeepSeek的崛起、科技的突破,將AI從此前算力的競爭,开始延展到應用端的競爭。

在這方面,中國的優勢就會充分體現出來。

因爲我們有強大的制造業能力,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之一,再加上我們擁有最高的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

所以我們認爲,往後面來看,AI應用會爲中國各行各業實現效率的重大提升,進而出現商業模式的落地。

這是樂觀情形。

如果對於樂觀情形進行展望,這一次中國的科技資產中,那些最牛的公司,有可能它將迎來一個8年的朱格拉周期,也就是一個8年的擴張期。

當然,也有悲觀情形。

90年代互聯網爲例,你可以看到,1995年美國互聯網的滲透率在10%左右,到了2000年,它的滲透率達到50%左右。

然而很遺憾,它一直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缺乏變現的路徑。

所以,隨着1999年、2000年美聯儲的加息,以及美國經濟的走弱,資本开支驅動型的行情泡沫破滅了。

悲觀情形也能夠延續數年。

我們大膽地假設,明年的這個時候,很可能中國的大模型滲透率超過50%

那么我們將會迎來一個大模型對應的AI應用浪潮的爆發。

所以,我們要重視所謂的革新火。

這種技術突破型的科技牛市,是這一輪中國資產重估、中國股市牛市的主线。

第二個層面,我們來講政策面。

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領域從事科技創新的民企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我們認爲,發展新的生產力,將會是今年經濟基本面中間最大的亮點。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說,今年總體來說會相對平穩。

因爲以房地產爲代表的舊動能,陣痛期逐步緩解。

我們可以看到,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租金回報率,慢慢地已經超過了無風險收益率。

這預示着中國房價在2025年的企穩,預示着中國房地產相關產業鏈,作爲中國經濟的舊動能,能夠有所企穩。

再疊加AI的新動能帶來經濟的結構性亮點,以及人民群衆信心的恢復對於新興消費的提振,

總體來說,我們認爲,今年宏觀經濟企穩,但新興消費朝氣蓬勃。

新興消費裏面,既有文化類型的消費,又有像情緒消費、AI消費等,包括養老育幼等等這些消費。

90後、00後這一代年輕人,慢慢成爲中國未來數年新消費快速增長的驅動力量。


整個港股的估值框架

或將回到成長股的邏輯


下面我們還要聊一聊,最重要的,怎么來看待牛市,怎么來看待香港資本市場。

最近,有些投資者有點恐高情緒,因爲過去四年,大家被熊市的思維給限制住了。

大家看到,一些互聯網龍頭,他們的估值回到了過去四年的高點。

但是,我們要看到什么呢?

它同時又是過去15年,乃至於過去將近20年估值的低位。

當前,AI領域正處於典型的技術擴散期,它的商業變現的路徑還沒有完全清晰。

這使得傳統估值框架下的PEPEGPS,這些指標的解釋力是不強的、不足的。

所以,你不要太關注於靜態的指標,而應該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要聚焦AI科技滲透率的提升、研發資本开支的投入,再加上各個領域在AI應用方面場景和商業模式的變現。

所以我們認爲,隨着AI技術逐步落地,以互聯網爲代表的民企龍頭公司,他們的成長性將會恢復;

他們的估值,也會從過去四年的向下崩塌轉爲向上重塑。

民企的科技龍頭,特別是互聯網龍頭爲代表的AI科技龍頭,他們要逐步改變估值體系、估值方式。

我們認爲,後續要更多地關注研發費用,以及它在各個領域中應用場景的落地。

反而,要淡化回購、淡化分紅。

因爲你強調回購、強調分紅,本身就是一個深度價值的邏輯。

但反過來說,一旦AI突破,導致這些民企科技龍頭重新恢復成長性,那么我們要更多地關注EBITDA,更多關注遠期現金流折現的邏輯。

事實上,現在就算是用傳統的框架,用PE、用PS,我們來看恆生科技的一些龍頭公司,他們的估值依然是合理的,甚至我們認爲是偏低的。

後續,隨着新的業務被AI賦能,我們認爲,整個港股的估值框架可能會回到成長股的邏輯。


港股現在依然處於

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區間


我們再聊聊資金面,估值提升一定是要錢堆出來的。

過去四年,美股的風險溢價逐步下行,反映的是它的風險偏好非常高,反映的是美國例外論,反映的是美國在科技上面已經贏了這樣一種假設。

但是,DeepSeek的橫空出世打破了美國例外論,反過來說,我們其實在一個賽場上競爭。

所以,中國優質的科技型資產和消費型資產,不應該風險溢價那么高;

美國的優質資產,它的風險溢價不應該那么低;

所以是一個相向而行。

這種相向而行的過程,恰恰是中國股市,包括港股在內,重新獲得內資和外資再配置的一個甜蜜期、窗口期。

我們先看內資,中國150萬億的居民儲蓄,目前正處於有效資產荒中,可以配置的渠道不足。

過去幾年,無論是提前還房貸,還是說买一些貨基、債基,整個性價比都越來越弱。

隨着風險偏好的企穩以及改善,我們認爲,權益型資產將會成爲中國居民資產重新配置的寵兒。

其中,港股是率先受益的,因爲它的性價比更高。

政策也在積極引導社會財富向權益,包括港股、包括A股的中國股市再配置。

現在,對於未來的預期已經逐步升溫、逐步改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後邊。

整個的社會財富,中國居民的社會財富,包括銀行的理財資金,以及保險的資金,都會向最優質的中國資產進行配置。

這裏邊,A股有機會,而港股,它受益於AI、受益於新的消費浪潮,優質公司又比較集中;

特別是我們知道,恆生科技主要就是科技+新消費,而對於恆生指數本身,它的第一大權重股也是科技。

所以,今年乃至於未來一段時間,港股指數的表現可能會持續地震蕩向上。

因爲這裏邊資產的質量,現在依然處於值得战略性配置的區間。

當然,外部的風險偏好,依然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外資對於中國資產的再配置,還是一個慢慢復蘇的過程。

所以,外部的風險因素,乃至於貿易摩擦、其他市場的行情反彈,都對於節奏上有影響。

但是,風物長宜放眼量,最終外資加大對於中國資產的配置,還是要立足於中國資產自身的基本面。

而這個基本面,我們要淡化宏觀——

宏觀可能就是企穩,是一個不溫不火的過程。

但是這裏邊,我們要關注的是什么呢?

是中觀的科技創新帶來的風險偏好的提升,帶來的一些優質資產的阿爾法機會。

所以我們認爲,酒香不怕巷子深,後續外資,特別是一些非美的外資,可能會持續增加對於中國資產的配置。

所以,結論就是,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逢低布局、逢低配置優質資產的好時機。


震蕩向上牛市主升浪

但是節奏上蛇行鬥折


2025年,牛市开始進入主升浪。

但主升浪也並不代表着是一條直线向上走,它是個震蕩向上。

一方面,科技牛是條主线;

AI帶動了各行各業效率的提升,特別是TMT、先進制造,科技型的資產本身是一個主脈絡。

同時,它也會對於消費,特別是新興消費,有所支撐。

甚至,對於傳統領域裏面的龍頭公司、高股息的資產,也能夠帶來水漲船高的機會。

所以,總體來說,我們迎來的是一個震蕩向上的牛市主升浪。

但是從節奏上來說,大家要適應蛇行鬥折——

震蕩向上,它不是直线,而是有顛簸的。

但這個顛簸,往往是有驚無險,甚至叫洗洗更健康

它是通過短期的波動來去消化外部的風險,以及等一等境內經濟基本面的改善和修復。

我們來講講短期。

短期,我們認爲,34月份,特別是3月下旬到4月份,由於前期高波動的資金蜂擁而至來追高,追高的資金有點亢奮,不可避免地就遭遇到了一些獲利回吐的壓力。

我們看近期,無論是換手率,還是港股賣空成交的佔比,這些指標都反映了短期的情緒偏高。

偏高了以後,就像夏天的時候,需要潑一盆冷水,冷靜冷靜。

特別是到了四月份,一些海外的不確定性會更容易引發獲利回吐的調整。

但是這種獲利回吐的調整,恰恰讓牛市主升浪的時間持續得更長,對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

我們看到,在近期,特別是內地的一些散戶資金,包括一些遊資,有點情緒偏高。

所以,我們要關注業績期之後,

隨着各種代表性的公司業績出來,可能會出現一個短暫的利多出盡的等待期。

可能下一個向上突破的節點,要關注美聯儲的議息會議,是不是能夠降息?

以及國內的一些政策,有沒有可能落地,並且帶來基本面的預期提升?

所以,短期我們認爲是處於主升浪裏邊的冷靜期,或者說,主升浪裏邊的第一段震蕩調整期。

並且,我們不會因爲今天短期的反抽,就改變這個觀點。


節奏上不要追高

要堅定地看牛市邏輯


我們認爲,冷靜期本質上是要化解投資者的恐高情緒,

因爲,恐高症是過去四年港股持續向下重估所帶來的陰影。

而這個怎么來打破,是需要AI浪潮持續地推進,同時可能也要利空出盡。

我們看,未來幾個月要關注哪些利空呢?

一,地緣政治和關稅的摩擦。

在四月份,隨着特朗普對等關稅的具體內容在四月初發布後,我們要關注在美國關稅大棒的威脅下,會不會出現第三方——

他威脅第三方,然後讓第三方經濟體再對中國進行關稅的升級,從而試圖圍剿我們。

當這種貿易摩擦在四月份發生的時候,可能會導致一些資金獲利回吐。

但利空出盡以後,可能會使得行情向上得更爲順暢,這是第一。

第二,就是美股和歐洲股市的反彈,

美股在年初以來可以說是顯著調整,特別是納斯達克,以及羅素中小盤指數。

相應的,港股、中概股它的表現非常驚豔。

這種蹺蹺板有可能在三月底、四月份有一定的收斂,進而導致部分資金試圖去美股抄底。

但其實未來兩年,我判斷,美股在2025年、2026年整體是不如中國資產的。

同樣的,從指數的角度來說,我認爲標普不如恆指,更不如恆生科技。

恆生科技是這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帶頭大哥、領軍者。

我們也知道,由於資金的蹺蹺板效應,會使得港股的短期行情呈現波折。

利空出盡以後,到了56月份,我們再看,港股可能又會回到一個新的向上走的路徑中。

34月份,港股也要等待中國刺激性的政策、擴張性的政策落地,特別是看一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產業政策能不能超預期。

如果說後續能夠超預期,快則二季度末,慢則三季度,我們認爲,也能夠對於港股進一步向上拓展空間帶來驅動力。

所以,總體來說,節奏上,不要追高,

要堅定地看牛市邏輯,但是關注節奏,要立足於基本面,行情夯實才能夠持續。

那怎么去圍繞基本面做投資呢?

以科技牛爲主,牢牢抓住這次AI科技行情的核心資產,特別是以“ATM”(阿裏巴巴、騰訊、小米)爲代表的具有生態優勢的互聯網平台公司。


淡化指數

尋找最優質的公司


另外,A股裏面,機器人相關產業鏈的龍頭,也值得中長期的配置,它不怕跌。

如果真的跌了,那可以在性價比更好的時候,來买這些互聯網的公司、機器人的公司。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受益於AI滲透率提升的行業龍頭,包括TMT裏邊的半導體、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

當然也包括一些新消費,怎么能夠利用AI技術帶來AI消費;

這樣的話就屬於強強聯合,科技和新消費的結合,可能會帶來更大的超預期的彈性。

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AI科技行情的核心資產。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去關注,比如說AI對於生物醫藥的賦能,對於教育的賦能,對於金融的賦能。

AI賦能的終極載體——我們認爲是機器人。

現在,大家淡化指數。

因爲主升浪確定以後,开始淡化指數,去尋找中國資產中廣義AI鏈條裏邊最牛的公司,這可能帶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機會。

這是成長的主线。

其次,就是內需牛爲輔,科技牛爲主线。

還有,2025年紅利資產,要從前面四年低波紅利的邏輯、純債的邏輯,轉向可轉債的思路。

要圍繞着它的業績彈性,整個分紅作爲安全邊際,關注它的業績彈性。

所以這裏面要關注運營商,以及那種優質的、死不了的企業,特別是國企的地產股龍頭,以及香港本地的地產股龍頭。

綜合以上,我們認爲,2025年主升浪來了。

但你要注意,要把心態放平,不是通過急吼吼的追漲殺跌,追漲殺跌會在牛市中虧掉大錢。

耐下心來,圍繞着基本面找到最優質的公司,伴隨着公司一起成長。

那才是在牛市中賺錢的核心竅門。



標題:堅定牛市邏輯,張憶東最新分享: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的布局好時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565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