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25日電)罕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病友王程麒9年內6次跌倒骨折,摔斷大腿、小腿、肩膀等,直到41歲才確診SMA;經高醫協助已接受健保藥物治療1年,他呼籲病友勇敢面對、及早治療,有機會改變病程。

王程麒是一名工程師,今年55歲,曾負責大型政府專案,申請到上億元研發經費。他在3歲前常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運動功能明顯落後同儕,但直到41歲才確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他說,當時知道自己罹患罕病,相當沮喪,但已從其他病友著作中得到慰藉與力量。

王程麒歷經從馬桶跌下來,無法自己起身,只能維持青蛙趴地的姿勢長達1小時,最後家人還報警才解除危機;他曾在9年內發生6次重大跌倒骨折,摔斷過左大腿、左小腿、左肩膀與右腳踝等,直到41歲時他摔斷大腿住院時,才檢測出SMA。

「雖然我們沒有力氣,但可以有接受和面對的勇氣」,王程麒1年前採用健保藥物治療,採用背針治療,他說,過去四肢力氣持續惡化,連刷牙都必須左手換右手,多次才能完成,生活過得很辛苦;接受治療以來,他明顯感受到無力症狀不再惡化,「目前可以少換幾次手就能刷好牙」。

國際罕見疾病日(每年2月最後一天)將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教授鐘育志今天舉行「世界罕病日SMA醫療新未來」記者會,分享SMA不再是無藥可治的疾病,也呼籲若有肢體運動功能持續退化的民眾,一定要就醫尋求正確診斷。

鐘育志有「台灣SMA之父」之稱,他今天與高醫小兒部醫師梁文貞、神經部醫師譚俊祥,在記者會說明SMA症狀與治療方法。

鐘育志說,SMA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退化的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進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隨著醫藥進步,多種SMA藥物相繼問世,且分階段納入健保給付,但全台約400名SMA病友中,還有一些病友未就醫諮詢治療。

透過 Google News

梁文貞表示,目前健保給付SMA治療藥物,包括背針、口服與基因治療3種;研究顯示,SMA藥物不但能「幫病程踩煞車」,臨牀觀察甚至發現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SMA也是神經性退化性罕見疾病中,少見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改變病程的疾病。

譚俊祥說明,研究發現,即使是上肢運動功能較差、無法自行喫飯,或是3歲以後發病、疾病惡化速度相對較慢的SMA病友,及早治療,都有機會維持或改變現有功能;近來的革新治療為SMA成人患者提供了有效且安全長期治療方案,能夠減緩疾病進展,維持、甚至改善運動功能。(編輯:陳仁華)1140225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鐘育志(右2)25日舉行「世界罕病日SMA醫療新未來」記者會,與醫師梁文貞(右)、譚俊祥(左)共同說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症狀與治療方法,並邀病友現身說法。中央社記者林巧璉攝  114年2月25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鐘育志(右2)25日舉行「世界罕病日SMA醫療新未來」記者會,與醫師梁文貞(右)、譚俊祥(左)共同說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症狀與治療方法,並邀病友現身說法。中央社記者林巧璉攝 114年2月25日


標題:SMA病友9年6次摔倒骨折41歲才確診 呼籲及早治療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674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