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女性夜間工作是保護還是隱性歧視【書摘】
(中央社網站)多年前進入新聞業時,報到第一天簽署的一大疊文件中有一份「女性夜間工作同意書」,表明女性勞工當事人必要時願意在夜間時段工作。如果不簽署這張同意書,夜裡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就不能出勤採訪。當時想都不想就簽字,哪有記者在921地震發生那一夜能安睡,而不想趕快去採訪了解災情狀況的呢。
隨著勞動權益提升,這個問題開始有了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雖然法規明確禁止資方召募人才時以性別為考量,但內行人都知道,表面上不限定性別而實務上限制性別的合法之道,要多少有多少。禁止女性夜間工作,對女性勞工而言到底是保障,還是另一種枷鎖?
由一群法律人組成,致力於普及法律知識的「法律白話文運動」今年出版《隱性歧視》,從台灣現存的社會現象切入,依據早在1981年就生效的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條文,檢視存在已久、並未消失的性別歧視問題。
在男女平權意識普及的現代,針對性別的歧視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歧視依舊無所不在,以社會文化、風氣為名,隱藏在生活中的各處。這些歧視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為何不容易察覺?我們又能怎麼做出改變?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從保護母性到違反性別平等的「禁止女人夜工」
2021年8月,大法官做出司法院釋字第807號解釋,宣告勞動基準法第49條第1項規定立即失效,引起譁然。該規定原本要求:除非工會同意,不可以讓女性勞工在深夜10時到凌晨6時之間工作。若沒有工會的話,要經過勞資會議的同意,而且僱主須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設施、交通工具或女工宿舍。大法官認為,「限制女人在晚上工作的規定」違反了憲法第7條對性別平等的保障。
故事發生於家樂福和華航這兩間公司經常違反勞動基準法第49條第1項規定(深夜到凌晨不能讓女工出勤)而被罰,所以提起行政訴訟;而接到案件的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也覺得這個法條有不合理的地方,因此聲請釋憲。雖然兩家公司因為不能讓女性勞工在深夜工作被罰,主張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諸如財產權、營業自由與契約自由,但最後大法官只討論了「性別平等」這個面向。
大法官說,「平等權」這把劍要謹慎揮舞。勞基法規定是用「性別(女工)」當作分類標準,形成男女間的差別待遇,但性別是個人難以改變的特徵,社會上也充斥性別刻板印象,因此遇到此等差別待遇的分類時,需要用較為嚴格的審查:必須是為了追求重要的公共利益,而且這個差別待遇與它要實現的目的之間要有「實質關聯性」。那麼「禁止女人夜工條款」的立法目的是什麼?其初衷是為了保護女工的人身安全、免於違反生理時鐘於夜間工作,以維持身體健康,更是為了使人口結構穩定及整體社會世代的健康。
這些目標聽來確實是重要公益!然而,限制夜間工作,真的能達到立法者宣稱的目標嗎?大法官提出的幾點批判:首先,國家本來就有義務採取措施保護女工的人身安全,比如要求僱主提供交通工具或宿舍,而禁止夜間工作只是使女人的安全夜行的權利,變成限制她們選擇夜間工作自由的理由,手段與目的之間顯然沒有關聯。再來,違反生理時鐘而影響健康是不分性別,所有勞工都會面臨的問題,如果是出於考量女人大多需從事家務及照顧子女,而禁止她們夜間工作,反而在加深女人顧家的刻板印象,單身及未生育的女工也顯然不在這個範圍內。
大法官接著還說:依勞動基準法的規定,如果女人要在夜間工作,必須經過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所以「團體代為同意」是夜間女工可否的關鍵。但女工之間,個人意願與條件都有所差異,無法一概而論,「團體」無法代表所有女工決定。工會內部的性別比例若失衡,也有可能做出不符女工權益的決定,並不一定具有正當性。就這樣,大法官的劍斬向工會的後頸。事實上,就是這點令人非議。釋字第807號解釋出爐後,對於性別平等,輿論多為肯定立場,但針對勞權中團體同意的部分,就眾說紛紜了。
反對者擔心大法官釋字一出,將導致工會弱化、母性保護的缺漏以及女工夜間工作遭遇的困境。工會弱化這點容易理解,但什麼使母性保護造成缺漏呢?勞動基準法第49條第5項是第1項的但書:儘管工會同意了,懷孕或哺乳期間的女性勞工還是不能在深夜工作。若第1項「禁止女人夜工條款」失效,那第5項也跟著沒了。
因此,勞動部在釋憲後隨即表明立場,認為勞動基準法第49條第3項及第5項規定將不受影響,但如何「不受影響」尚不明朗。至於女工夜間工作的條件原本建立在符合勞資協議要求的基礎上,若「禁止女人夜工條款」失效,原本勞資協議談好的條件會不會隨之失效?未來新進勞工的工作條件又該如何訂定,個別女工有能力和籌碼與僱主談判談到最好的條件嗎?
有論者提出,乾脆以人身安全為公共目的,將「禁止女人夜工條款」改成禁止所有勞工夜工,但這樣仍然不符合大法官的意見,還是變相限制了勞工選擇夜間工作的自由,目的與手段之間仍然欠缺實質關聯性。那麼生理時鐘混亂導致身體不健康呢?參照職業安全衛生法的規定,其針對具危險性或有害性的工作進行管制,卻也沒有全然禁止勞工從事此類工作,所以是否可以基於健康之目的,全面禁止勞工於夜間工作,似乎也不符合比例原則。
根據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2014年的第25號一般性建議,以男性為主設計的職場與生活方式,而未考慮到不同女人的生活經驗,或許是出於無心,但往往這些區別會因男女生理差異及對不同性別的刻板態度而導致不平等,因此相關措施(即使是以保護母性或性別平等為名)也該常常被檢視。
台灣社會經歷時代變遷與產業升級,夜間工作不如過去危險,「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不再堅若磐石,因此消除「禁止女人夜工條款」確實可能有助於促進性別平等。暫行特別措施是為了促進不同性別之間的實質平等,若已失去必要性或預期效果,甚至成為新的壓迫,就應該及時被消除。
思辨與問答
.台灣各領域都設有性別比例或婦女保障名額等規定,有人認為這樣不符合民主或專家政治中「任人唯才、唯才是用」(meritocracy)的治理原則,你對於這個辯論有何想法呢?對當今的台灣政治而言,怎樣才是公平的設計呢?
.1979年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允許各國為「保護母性」採取特別措施,但時值今日各地性別關係早有許多轉變,因此保護母性會否複製女人承受的刻板印象也常成為當代社會爭議。你有聽過其他哪些例子嗎?
(書摘由麥田出版提供;編輯:黃淑芳/鄭懿君)1140224

- 作者|法律白話文運動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1/04
標題:禁止女性夜間工作是保護還是隱性歧視【書摘】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