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於正、拍雜志、上綜藝?短劇男主开始走流量路线
搜狐娛樂專稿(林真心/文)短劇風頭正盛,演員也順勢出圈。
春節期間高熱短劇《好一個乖乖女》的男主柯淳,近期拍攝的某時尚雜志,开售一小時不到已經賣出8000多本,开售24小時銷量突破70萬。
不得不說,近期關於短劇男主的動向持續刷屏:拍雜志、上熱搜、疑似還要參與演技類綜藝錄制,大有從豎屏跨入橫屏市場的趨勢。
已在短視頻平台積累了一定人氣的短劇男主,如今要闖蕩流量江湖,有戲嗎?
二代上桌
短劇男主上桌,並非今年才出現。
微短劇市場初具規模前,就有一批預備役演員入局。
比如被稱爲“短劇一哥”的孫樾。接觸豎屏短劇之前,他曾在多部電視劇中出演配角。搭檔徐藝真在短劇賽道演霸總、董事長走紅後,孫樾繼續與她合作了約20部作品。
這正是短劇男主典型的成長路徑。
要知道,短劇市場周期短、更新快,十幾天就能拍完88集。持續不斷的輸出,才能保證不被市場和觀衆遺忘淘汰。而CP和尺度,又是劇集出圈的兩大利器。
所以,一般來說,短劇男主憑借一部劇熱度上升之後,會繼續搭檔該劇的女主,維持作品產出。固定CP有默契有火花,也更爲受衆所喜愛。比如,孫樾X徐藝真、曾輝X韓雨彤都是短劇屆的熱門組合。
當然,一代短劇男主中,也有打破循環,成功破圈的例子。
丞磊就曾通過橫屏短劇《虛顏》出圈,而後跨入長劇圈,出演《顏心記》《雲之羽》的男二,如今已有二番男主大IP《錦月如歌》待播。
如果說丞磊代表着早期短劇男主出圈的可能性,那么以柯淳爲代表的二代短劇男主,已經邁向了新的階段。
春節期間上线的短劇《好一個乖乖女》送男主柯淳出圈,助其在短視頻平台漲粉百萬,一躍成爲短劇屆男流量,與何健麒、曾輝、馬小宇共同評爲“短劇F4”。
在頂着角色光環吸粉後,柯淳不僅在短視頻平台擁有了自己的“專屬BGM”,還登上時尚雜志二月刊封面,近日又被傳出或將參與演技類綜藝《無限超越班2》的錄制,一連多日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顯然,柯淳走的是傳統演員上桌的路子。
無獨有偶,何健麒登上綜藝《你好星期六》,柯淳、曾輝的雜志首封陸續官宣,劉擎則籤約了於正的歡娛影視。
網傳將於3月开機的於正新劇《玉茗茶骨》,除了有侯明昊、董思成,還集合了李菲、何健麒、劉擎三位短劇男主。
由此看來,二代短劇男主們的流量化進階尤爲突出。
這自然與行業的迅猛發展有關。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數據,去年12月,紅果短劇的月活躍用戶規模僅次於優酷。經過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真正坐穩風口。除了經濟價值之外,短劇正慢慢拓展出“造星業務”。
比肩流量?
那么,冉冉升起的短劇流量們,會影響如今的流量格局嗎?
作爲短劇愛好者,劇集宣傳何言覺得,柯淳如今的流量已經超過不少無作品播出的男明星。“反正都是因爲角色濾鏡愛上的,愛一個不存在的人,愛誰都是一樣的。”
尤其在看了近期播出的幾部大IP現偶之後,何言感慨道:“現偶真的太容易過時了,短劇才是打开現代劇的最好方式,尺度大、周期快,又快又上頭,觀衆代入進去,也會產生角色濾鏡。”
總結來看,短劇男主進軍流量圈子,優勢在於新鮮感、作品助推。
傳統流量明星依賴影視劇、綜藝等大型項目積攢人氣,而短劇男主的走紅相對而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這種更加靈活和快速的造星模式,已經吸引了不少經紀公司、制作公司的注意。
華策影視、檸萌影業都在2023年左右开始上线短劇,完美影視更是在一年半內推出了11部短劇,2025年,歡娛影視出品的《吉天照》播出,耀客則推出了《九重紫》衍生短劇《昭世錄》。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聲音。
藝人宣傳阿淼認爲,短劇男主不可能在包裝上比肩男流量們。依托劇情和氛圍,一旦脫離濾鏡,就是無效出圈。
在阿淼看來,且不說顏值身材能否經受住長劇鏡頭的考驗,想成爲流量,首先得具有個人特色,“目前我還沒發現哪個豎屏演員有流量的潛質,可替代性太強了。其次,比起男流量,他們的主要受衆和男網紅更重疊,大多是愿意打賞的榜哥榜姐。”
最後,沒有專業團隊的評估和包裝,有些黑料一大把的短劇男主也很難實現粉絲留存。“那些沒籤約公司,個人對接工作的短劇演員,其實根本判斷不出來什么工作重要什么工作不重要。”阿淼說。
制片人Leslie也贊同這一觀點。短劇屆還未出現成熟的造星思路,獨立接洽工作的短劇男主很可能錯過曝光和機會。
據她所知,柯淳目前拒絕採訪、不接商務,檔期已經排到了6月。“我聽說,某衛視的S+級綜藝項目找他參加,他當時沒回復,後來就不知道了。”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流量江湖,在資源、團隊支持等方面相對薄弱,對他們的長期發展必然有所掣肘。所以,在短劇男主和流量之間,仍有一道清晰的界限。
仍在觀望
“我不會考慮。”
被問到是否會選擇短劇男主出演自己的劇集,制片人陸路果斷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對於部分制片人而言,短劇男主們已有作品和討論度,如果能在長劇中出演配角,從營銷宣傳角度來看也有助益。
更何況,在觀衆“長劇應該學習短劇優點”的呼聲中,也有不少傳統制作方在研究短劇的模式,合作短劇導演、短劇男主,都是求新的選擇。
Leslie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愿意給具備真正表演能力的短劇男主們機會,也愿意給自己一次試錯的機會。
“很多演短劇的人其實也是科班出身,但是如果是短視頻出身的那種,只會演短劇,那就是兩回事了。畢竟短劇表演其實只需要情緒,能較爲准確給到一種簡單的情緒就行了,聲台行表上的要求都幾乎是沒有的,但電視劇這四項至少需要達到基本要求。”
只是,在陸路看來,長劇和短劇賽道不同,需求不同。
“短劇有短劇的特定性,長劇有長劇的特定性,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給誰看的,不是啥火就一窩蜂撲上去,別一天天的短劇火了,創作方法也學短劇,演員也用短劇的。”陸路十分反感行業內普遍的跟風現象。
尤其在長劇越來越低迷的當下。陸路覺得,長劇要拼的是編劇能力、拍攝能力、策劃能力,拼“誰更把觀衆放在心上”。
此外,對於短劇男主的流量化之路,資深行業觀察者當當也提出了新的思考。“現在有一種認知是,微短劇演員其實有很多已經出圈了,是可以帶動一定流量的,但這種認知可能是有偏差的。”
從受衆的角度分析,微短劇的受衆與目前還在看長劇的受衆本身的重合度就沒有那么高,“如果你有穩定的長劇觀看習慣,大概率你不會是微短劇受衆。”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容觀看習慣,要消除差異、讓受衆形成全新的消費取向,並不容易。而微短劇的性質也決定了,觀衆並不會對演員形成穩定的捆綁和追逐,更別說這種跨領域的追逐。
“真正具有號召力、可以把受衆從微短劇領域帶到長劇領域的,我覺得可能幾乎是沒有的。至少從微短劇市場近一年的形勢來看,熱門演員翻台的速度真的挺快的。”當當說。
總體而言,對於短劇男主的流量化發展,業內仍在觀望。
“雖然我不會考慮,但不是已經有人在考慮了嗎,看看咋樣唄”,陸路補充道。
文中受訪者均爲化名
標題:籤於正、拍雜志、上綜藝?短劇男主开始走流量路线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9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