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療爲先 補益應循序漸進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王府井同仁堂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楊奇君
視覺中國供圖
9月22日
秋分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年打虎。一到了秋季,天氣漸涼,擺脫了“苦夏”造成的影響,不少人开始有了食欲,也想要通過補益來調理健康問題。
中醫講究“秋冬養陰”,認爲人應該順應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做好“秋收冬藏”。那么在秋季,具體應該怎么進補?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不同體質的人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補益方法呢?
秋分節氣
宜調理陰陽平衡
常言道,一夏無病三分虛。由於夏季天氣炎熱,經歷了一整個酷暑後,人體陽氣多多少少耗散了一些,容易出現虛證的表現。而秋分節氣晝夜平分,自然界重新平衡陰陽,此時正是調理人體陰陽的好時機。
在中醫五行中,秋屬金,對應肺,人在秋天肺氣旺盛,且燥邪易犯肺,肺系疾病在秋季更爲多見,故此時養肺尤爲重要。無論男女老少,特別是患有慢性肺病的人群,更要做好養肺潤燥,例如在日常飲食中,用百合、蓮子、山藥、梨皮等一起煮水喝,就能起到養肺的作用。若是患有慢阻肺、老慢支等慢性肺病的老人,可遵醫囑通過服用中藥做更有針對性的調理和補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補益與治療一樣,不可盲目進行,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特點和健康狀況來辨證施治。例如,小孩和年輕人往往容易有熱證,如果舌質偏紅、咳嗽有痰,可在養肺的同時,在竹葉、竹茹、魚腥草、杏仁、蘆根、蘇子葉等中藥中選擇一到兩種一起煮水喝,達到清肺熱的作用,等舌質變成淡紅,就說明問題基本解決了。再比如,現在的人不少都有溼氣重的問題,表現爲咳嗽少痰、大便稀黏,這種情況下,在養肺的同時還需要健脾祛溼,可在寇仁、杏仁、薏仁、荷葉、煎砂仁、陳皮等中藥中選擇幾味來煮水喝。
另外,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也是情緒問題高發的時節,其可能引起肝鬱化火,造成虛火旺的問題,也需要在秋季通過滋陰來調理。
以通爲補 進補不可盲目
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少人一上來就說自己氣血虛、脾虛、腎虛,問醫生能不能給補補,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亞健康人群由於飲食習慣差、運動量不足、作息不規律等因素,身體往往存在痰溼、血瘀等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問題,症狀表現與虛證很像,但這並不是虛證,而是瘀堵,此時進補會適得其反,應該以通爲補。
一個人是否存在虛證,究竟哪個髒腑有虛證,是陰虛還是陽虛,很難自己判斷,需要通過醫生辨證,切忌在秋冬跟風進補。
再來說說虛不受補的情況。對於脾胃虛弱、運化能力差以及溼熱重的人群,不可一上來就“用猛藥”,脾胃無法將補進去的營養物質吸收,反而會加重身體的瘀堵。
現在不少人都有上熱下寒、中焦溼氣重的問題,稍微補一補就上火,建議遵醫囑先調理再進補。
中醫講究針對每位患者的健康狀況辨證施治,對於脾胃虛弱、可能會出現虛不受補問題的人群,一般會先使用“开路方”,幫助患者調理好脾胃,再進一步針對虛證來進補。
避免上火 補益應“少火生氣”
《黃帝內經》中講“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也就是說用溫和的藥來慢慢調補,才能提升人體的元氣,反之用過猛的熱性藥物來補陽,則會適得其反,損耗掉人體的元氣。這也就是爲什么有人用藥過猛,身體反而更加不適。
那么食補是否可以與藥補相搭配呢?不少人有個誤區,認爲補益就是喫中藥。而實際上,養生補益應以食補爲基礎,如果人體陰陽失衡的問題較重,只通過食補無法調理,再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通過服用中藥來調理。
秋季補養肺氣、滋陰清熱,可多食用一些時令蔬菜,也可烹飪一些食療方,如一顆梨子的梨皮、陳皮10克與一些百合一起煮水喝,或在煮粥時放一些山藥、蓮子等健脾胃,都是適合全家人一起在秋季喫的食療方。
直播預告
“健康養生大講堂·秋冬進補 提升免疫力有訣竅”科普講座
北京晚報《健康周刊》策劃的“健康養生大講堂”互動直播欄目於2021年正式开講。結合二十四節氣、健康日等特殊時間節點,邀請三甲醫院醫生、知名養生專家、健康領域學者、國家一級營養師等嘉賓,通過淺顯易懂的科普方式、真實的診室故事,幫助大家了解常見病防治知識,從日常點滴做起,養成健康生活好習慣,避开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誤區。健康養生大講堂至今已开播60余場,受到大衆的關注和喜愛。
今年,健康養生大講堂煥新升級,繼續陪伴大家一起關注生活中那些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9月29日,在“十一”假期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將走進北京科技園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科建集團”),舉辦一場以“秋冬進補 提升免疫力有訣竅”爲主題的健康科普講座,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楊奇君將來到現場,爲北科建集團的職工及直播間的觀衆講解中醫的秋季養生之道,分享不同體質人群的秋冬進補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應避开的健康誤區,幫助大家度過涼爽秋日。
直播時間:
9月29日15:00
直播平台:
北京日報客戶端京直播
標題:以食療爲先 補益應循序漸進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5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