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來越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科技越發達,工作效率越高,我們卻越來越累

喬布斯在發布iPhone的時候說,要用iPhone一次解決三個問題,於是iPhone劃時代地讓人們能夠用一個設備聽歌、打電話、發短信。

從此以後,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拍照、錄像、視頻電話、刷微博、刷短視頻。

這原本應該方便我們掌握時間,掌握生活。

但是爲什么,我們反而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呢?


01

20世紀的人們曾預言,自動化的設備會節省大量勞動力,讓人們的闲暇時間更多。

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說,21世紀的人們,面臨的問題將是——

自人類被創造以來,將第一次面對他們真正的、永久的問題——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如何利用科學和復利帶來的闲暇時光,來明智地、愉快地和幸福地生活。

但結果並不像前人所料。

我們擺脫了低效,卻迎來了更爲忙碌的生活。

前段時間,有一個熱搜,叫“身邊逐漸消失的行業”。

隨着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便利,我們再也看不到秤匠、接线員、放映員和公交車售票員。

我們拿着手機擠進不同的地鐵站台,以更快速的時間到達了更光鮮亮麗的大廈,用着越來越高級的電腦。

但是當我們再也不用受困於那些繁瑣、低效的基礎工作,在各種高樓大廈裏穿梭的我們,卻變成了新時代的“工蟻”。

現在的每個人,基本都擔任了過去的接线員、打字員以及各種曾經的低效工作。

比如,互聯網發明之前,整理一份紙質文檔可能需要整整一天,現在整理電子文檔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快捷操作。

但多余的時間,要用來完成更多別的工作。

以前的白領只需要學會使用打字機,現在的白領最起碼要學會做PPT、表格、寫文檔,還需要掌握各種快捷操作。

我們並沒有因爲學會了使用電腦、幾十幾百倍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變得輕松。

科技讓所有事情的門檻都變得更低,完成速度變得更快,但一個人需要完成的事情卻變多了。

2019年時,馬雲曾說,等到AI普及,每個人都可以每周工作三天,每天工作4小時,不少人也深以爲然。

但看看歷史就會發現,馬雲的言論和20世紀人們對於互聯網時代的暢想相差無幾。

那樣悠闲的日子,或許並不會到來,甚至,未來人們也許會更加忙碌。

因爲,人疲憊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科技,而是科技帶來的無處不在的競爭。


02

競爭無處不在,又無孔不入,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

日本的稻田豐史寫了一本書,叫做《倍速社會》,說的是,日本社會的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於倍速播放電視劇。

現如今,熱愛倍速播放的人越來越多,倍速從0.5到2.0應有盡有,但是還是有人不滿足,想要3.0甚至更快的倍速。

在各種平台上,各種電影解說,各種一分鐘帶你看完,三分鐘帶你了解的視頻,收獲了大批點贊。

我們變得越來越速食,但這並不是我們本就熱愛速食產品,只不過是社會告訴我們如此。

這種倍速正在蔓延到整個社會,大家選擇倍速,是因爲整個社會要求我們去趕上時髦,趕上潮流,如果你不懂同齡人在說什么,那你也沒辦法交到朋友。

就像年輕的時候會因爲大家都抽煙而抽的那根煙,倍速播放也要看完的電視劇,也是如此。

現在的人們面臨着有史以來最爲激烈的競爭。

在21世紀以前,大家的競爭對手只存在於現實的課堂、職場和交友圈。

但21世紀以後,互聯網上的每一個同齡人,都可能成爲我們的競爭對手。

在二十年甚至僅僅只是十年以前,我們的競爭對手只是班上那個成績好的同學、那個永遠別人家的孩子、周圍买房买車結婚生子的同齡人。

但是互聯網,讓我們一下子知道了某省的高考狀元,某個這輩子都不會謀面的富二代,某個永遠不會認識的幸福家庭。

互聯網上這些存款百萬的同齡人、事業成功的同齡人、家庭幸福的同齡人,讓我們每個角度去審視自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變成了“社會底層”,永遠都有人在等着我們去超越的壓力,籠罩在每一個人的頭上。

這種競爭不僅存在於個人,而是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行各業都充滿了不同形式的競爭。

社會競爭的邏輯,就是必須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以維持競爭力。

也許本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付出兩倍的努力,但是爲了和別人競爭,你必須投入三倍甚至四倍的努力,來維持競爭力。

雷蒙德·庫茲韋爾的模型顯示,現如今,社會的範式轉變速度每十年翻一番。也就是說,20年後,社會變化的速度將是現在的4倍。

也就是說,20年後,我們每個人都得付出4倍以上的努力,才能不至於被社會淘汰。

這種跡象在企業當中已經开始出現,甚至更加明顯。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是這樣的:

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下降爲之前的一半。

這樣的內卷,每個行業都在發生。

對於企業而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就是無止境地內卷。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停滯不前就是倒退的最快方式。

因此,企業之間的更新換代、優勝劣汰也更加頻繁。

1935年,世界前500強企業的壽命有90年,但是2010年,前五百強企業的壽命只剩下14年,幾乎縮短了7倍。

因此,每個人,每家企業,都不得不投入成倍的時間,去追趕別人。

就像大家都在劇場坐着看劇,有一個人想得到更好的視野,站起來了,那么後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最終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但是大家的觀看體驗並沒有半點改變。

最終,所有人都陷入奔忙的內卷之中。


03

人這一生,永遠都在賽跑。

和既定的生長軌跡賽跑,和同齡人賽跑,和機器賽跑,再到和整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賽跑。

決定這種加速和內卷的,真的是科技嗎?

真正選擇了倍速、選擇了內卷的,其實是人。

前段時間,勤勞的中國人工作時長統計數據出爐,每周工作時長達49個小時。

大多數人並不想這么卷,但每個人都只是社會上的一個齒輪,在機器的裹挾下,人們只能轉得越來越快。

也許是時候緩一緩了。

在最近的高層會議上,已經明確提出了,各行各業要“反內卷”,防止惡性競爭。

當每個人都少卷一點,整個社會,才能重歸“正常”。

到那時,科技才能真的讓我們——

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另外的八小時,留給我們自己。(全文完)



標題:爲什么科技越發達,我們反而越累?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608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