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整個上半年,劇集市場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已經連續三年制造流量高潮的春節檔,沒能在今年繼續輸出爆款;反而是傳統認爲淡季的春季,從今年3月开始好戲連台,爲今年暑期提前暖熱了市場。

而且今年的《繁花》《與鳳行》《慶余年第二季》《墨雨雲間》等爆款劇集,都獲得了較好的觀衆反饋,市場的口碑效應正在進一步彰顯,更出現了《春色寄情人》《新生》《我的阿勒泰》等靠口碑叫響的熱門劇。

在此基礎上,劇集在大衆話題場中也在獲得更多關注,兌現新的價值,短短半年,從長劇到短劇,制造了“影視+文旅”的一系列網紅打卡地與消費熱點。

種種變化背後,行業的自我進化、市場的加速迭代與外部環境的變化,都在產生深刻影響。

爆款劇多了嗎?

多方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提質減量”趨勢。

其中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上半年有效播放劇集149部,較去年同期減少12部;但累計正片播放量反增35.1%。

而Vlinkage統計上半年上星劇與網劇累計114部,去年同期爲155部,其中網劇上新量跌幅達到36%;但網播指數在80+的熱門劇較去年的29部提升到了32部。

雖然各家數據統計有差異,反映的現象卻是一致的:劇集數量逐年減少,但整體播放情況卻在提升。

展开全文

這與行業近年來強調“去除僞腰部”、發力頭部劇集的內容升級方向是一致的,而相較於過往,更多平台自制劇集進入台播,也是統計網劇上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過去半年來,市場已經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過往三年,春節檔都是爆款劇的關鍵孵化檔期,如2022年的《人世間》《开端》以及去年《狂飆》《三體》《去有風的地方》等劇連續引爆,但今年春節除了《南來北往》外,《大唐狄公案》《歡樂家長群》《煙火人家》等劇整體表現慢熱,而《南來北往》的討論度也不算突出。

相反,從3月下旬开始,《與鳳行》《追風者》《慶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墨雨雲間》等劇連續拿出爆款級數據,讓這個“淡季”顯得格外熱鬧,把整個市場的溫度提到了高點。尤其是備受期待的《慶余年第二季》,更創造了破紀錄的站內熱度數據。

“旺季變淡,淡季轉旺”,這背後有復雜的行業內外部環境變化。

一方面是流量邏輯的變化。過往三年給行業帶來的线上紅利,在今年已經徹底消失,而且相較去年春節更多人選擇回鄉過年,今年的文旅熱吸引更多人在春節期間外出,讓市場流量進一步流失。

相反,當影視觀衆進一步分衆化、多元化,不再單純以青少年等年輕人爲主要受衆,春、秋季也逐漸能承擔起頭部劇集的流量需要,如《與鳳行》《追風者》《慶余年第二季》等大劇也都能在春季實現了不錯的數據。

另一方面,行業也確實拿出了精品項目“救市”,推動了市場熱度走高。

在去年底开播的《繁花》之後,今年前三個月的市場數據乏善可陳,這與去年底一系列大劇的口碑降低市場熱情、以及年初作品的成色不足有關。此外或許也因爲,平台在這階段對今年春節前後的降溫有所預期,所以一定程度上選擇“棄守”。

但進入三月底,可能意在制造後三個季度的市場溫度,視頻平台打出了內容營銷的組合拳。從《與鳳行》开始,包括非播出平台都圍繞其監制、主演趙麗穎大舉營銷,意圖一舉改寫市場失溫的局面。

而這種努力如今看來是成功的。進入第二季度,劇集市場的溫度已經節節攀升,到《慶余年第二季》達到了“沸點”。

需要認可的是,這離不开長視頻行業內容上的確定性。在今年的一系列熱播劇裏,除了《繁花》這部制作行業裏標杆級的“異類”,其他作品在類型、敘事手法和視聽體驗上也都做出了不少創新,大多都建立了一定的口碑效應。

市場的變化、平台的運營發力,加上內容升級的利好,綜合作用下,推動着更多爆款在上半年湧現。而這種變化,應該是具有長期性的。

“白馬”與“黑馬”

在“救市”階段,平台推出來的重點項目,基本還是相對比較保守的所謂“白馬”項目。包括《與鳳行》《慶余年第二季》還有《狐妖小紅娘·月紅篇》等,幾家平台打出的牌,仍然是“IP+流量”的老玩法。

但在這些傳統頭部劇开播後的反響上不難看出,觀衆的口碑效應對於劇集的“命”,確實是越來越關鍵了。

比如《與鳳行》《追風者》《慶余年第二季》的熱播背後,三部劇的豆瓣評分依次爲7.2分、7.8分和7.3分。雖然這些數據還是要考慮流量屬性造成的偏差,但至少說明了其整體品質達到了良好以上。而口碑不達標的劇集,上半年的數據已經越來越差。

而分析這些“白馬”劇的成因,都離不开在傳統類型上做出的創新。

《與鳳行》以喜劇質感的人間生活起手,給觀衆帶來了新鮮感,深層次響應了當下女強男弱的用戶偏好;《追風者》則創新性地以金融領域展开諜战故事,盡管在懸疑性和選角上不乏爭議,但其劇本深度還是獲得了不少好評。

《慶余年第二季》在前幾集爲上一季填坑之後,後續故事逐漸改善,整體延續了前作的有現代感的人文關懷,雖然爭議不斷,但整體數據表現還是堪稱年度爆款。

無論類型雜糅和制作發力,當下的頭部劇集越來越注重給觀衆帶來新鮮感,在市場的口碑效應進一步放大之後,這已經成爲對好內容的硬性要求,更成爲平台側反復強調的內容趨勢。

當然,一個關鍵的前提是,尊重基本的內容規律,在創新的同時保證劇情邏輯和人物塑造的完成度,否則也很難得到觀衆青睞。如《金庸武俠世界》和《顏心記》這兩部創新劇的表現,還是相對不及預期。

而能夠打造“新”的體驗,一批“黑馬”劇也格外醒目。

比如《墨雨雲間》的“長劇短劇化”,就通過全新的視聽體驗獲得了快速出圈,最直觀表現就是上线五天內廣告主數量翻倍,累計獲得40+品牌投放;《春色寄情人》則以極具氛圍感的情感故事,制造了較好的觀劇體驗,還直接拉動了泉州當地的旅遊打卡熱情。

值得一提的還有上半年的短劇/迷你劇市場,《新生》和《我的阿勒泰》等精品短劇先後出圈,從形式上帶來了一股新風。

這也離不开各平台的重點發力,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今年上半年12集以下劇集佔比超10%,較去年同期翻倍。而兩部劇在制作上也各有創新之處,前者以反內卷的治愈風格,與觀衆產生了強共情;後者“羅生門”式的敘事結構與反派主角的設計,都讓人耳目一新。

口碑先行的市場傾向,或可成爲行業健康發展的強心劑。

再到6月,《玫瑰的故事》《度華年》等劇進一步承接熱度,爲暑期檔打下堅實的市場基礎。可以預見的是,只要能夠延續春季以來的內容品質,暑期檔或可實現更多爆款輸出。

新階段,新價值

但除了自身的發展,長視頻本身也在面對更加復雜的外部競爭環境。

比如短劇產業仍然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期。今年上海電視節期間,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重點發布《關於上海促進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幹措施(試行)》,單個微短劇項目最高扶持資金可達300萬元;包括嗶哩嗶哩、小紅書等平台都發布了全新的扶持計劃。

雖然長視頻平台也在發力上线短劇內容,上半年還有《執筆》《授她以柄》等分账票房達到2200萬、1900萬的爆劇,但放在整個短劇市場,這些內容的數量和流量佔比都不算多。

互聯網行業最終爭奪的,就是用戶的時間。

打造觀衆愛看的精品長視頻劇集,對平台來說不但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鑰匙,更是全新市場環境下的“自救”。這也是爲什么,目前越來越多的平台倡導制作公司調整思維、從To B轉向To C。

傳統的流量生意不好做了,只有拿出真正的好內容,才能留住觀衆、刺激付費。

今年電視節期間,平台側披露了不少相關措施。比如騰訊視頻的“後驗激勵模式”就是將一定比例的合作金額與項目的播放結果掛鉤,以建立“風險共擔、共同面對觀衆、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對於從業者,這顯然是個變革的強烈信號。

反過來看,正如上半年越來越明顯的口碑效應,成熟的市場會給予好內容更積極的反饋,並由此衍生出更多元價值。

今年以來,“影視+文旅”成爲一種行業矚目的現象。從年初《繁花》帶火了上海的黃河路與排骨年糕,觀衆會跟隨熱門劇旅行打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包括《春色寄情人》之於泉州、《我的阿勒泰》之於新疆等地的宣傳,都明顯拉動了當地的經濟數據。

這種價值與影響力的拓維,正是行業內容升級帶來的全新紅利。

劇集行業發生的變革,正在這半年裏集中展現出來。

當越來越多的好作品獲得叫好,行業也正在進入一個健康發展的可能性空間。至少對於觀衆和從業者來說,2024年的上半年,都有着讓人振奮的一面。



標題:上半年劇集市場:《繁花》《慶余年2》等劇連爆,“短劇化”成新密碼……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2366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