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爲新能源,但風電得到的關注,遠遠不如光伏。雖然都是講述着新能源替代舊能源的故事,但落到實際業務中,兩者實現的高度卻大不相同。

從投資成本,技術突破速度,單位發電成本,再到企業盈利表現上,光伏已經將風電牢牢甩在身後,也相對更受資本市場的青睞。

2020年,風電市值最大的金風科技市值尚且還有隆基綠能的一半,但如今市值連五分之一都不到。

而去年,風電呈現給市場的,除了整機商貼身肉搏式的競價,利潤大幅削減,還有招標不及預期的失望,但並不缺乏機會。

對於這個行業,否極泰來的關鍵取決於長期規劃的確定性,將於這幾年加速落地,究竟哪些環節有望能抓住結構性增長的契機,實現業績的觸底反彈?


01

風電未來還有成長空間?


在陸風、海風經歷兩輪補貼結束前的搶裝潮後,風電裝機超預期的機會還在嗎?

除了政策周期,消納空間也影響着風電招標和裝機的節奏。

2018年,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印發《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 年)》,旨在解決清潔能源消納問題,強化消納目標的考核,隨後消納問題有所緩解,棄電率降至5%以內。

2023 年,全國風電利用率爲97.3%,均維持高位,中東部地區利用率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加上近幾年,風電建設成本一直在下降,消納水平不斷提高,風電投資項目的收益率才因此上得去。根據機構,目前全國風光的項目內部IRR在10%以上,部分省份在15%以上,利用率下調2-3pct仍可保證較爲客觀的收益率。

當消納空間充足時,獲批的風電項目才能往前推進,然後隨着招標和裝機量的提升,反映到企業的訂單,出貨量以及業績增長。等到承載空間不足,棄風率上來之後,裝機才會逐漸开始放慢,這個時候企業業績增速就會放慢,股價也續不上力。

這在風電裝機歷史上比較常見,比如2015-2019年,上一輪爲爭取補貼導致的搶裝潮,使得棄風問題凸顯,許多省市停止新增風電裝機核准,由於審批,开發开發受限,隨後三年新增裝機量只是持平或略微下降,板塊整體也表現平平。

等到19年Q1,隨着消納能力的改善,能源局接觸了部分省市的預警限制,風電單季度招標量14.9GW創下新高。行業預期將迎來修復,Q1整個風電板塊淨利潤同比+273%。

現如今,22-23年積累的157個GW的招標容量逐漸釋放,去年裝機量實現反彈(+59.3%),且今年目前1-3月裝機量還有49%的增量。

雖然經過前幾輪大規模推進,三期風光大基地建設也都按部就班,集中式風電裝機超預期的空間已經不大,但其他形式的風電項目可能會因此得到提高消納容量的機會,例如,分散式風電。

截至2022年底,分散式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僅佔3.7%,較分布式光伏規模也遠遠落後。比起集中式,分散式風電無需建升壓站,送出线路較短,因此投資成本更低,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但發展緩慢的阻礙原因在於目標建設區域達不到電網接入條件、土地獲取困難和復雜的審批流程,以及噪音影響。

就在今年4月1日,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組織开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的通知》,支持以條件適宜的村爲單位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充分利用零散闲置非耕地,推動風電就地利用,讓農村村民享受風電收益。

根據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推動1萬行政村开發風電的規模,通知內要求每村不超過20MW風電裝機。這就是說,2025年以及之後,在陸上風電(75-80GW),海上風電(15-18GW)的基礎上,分布式風電按5年建設周期平均每年最多能帶來40GW的增量。

只要裝機消納周期還有新的故事講,國內市佔率更高,收入佔比高的零部件企業有望享受比原來預期更高的業績彈性。


02

當下關注什么?


現下,風電行業結構性增量的機會,都與海有關。

第一個是海上風電項目的密集啓動,近兩年將迎來招標和裝機的高潮。

頂層規劃上,“十四五”規劃後期海風需求保障要求高,規劃裝機近60GW,而且風能資源在深遠海區域更加豐富,探索水深30-60m,離岸距離30-130km的海風項目將成爲這個行業長期的增長點。

從地區建設情況來看,今年海上風電需求是多點开花的。

在沿海各省市中長期規劃中推算的海風規劃量已經高達200GW,未來5-10年內將逐漸落地。22年起,海風項目不再享受中央補貼後,從去年开始,地方政府相繼出台政策對海風項目進行扶持,去年新增核准量同比增長26%,通常核准後开啓設備招標,所以招標量被視作一個錨定明年裝機預期的指標。

海上風電建設由於前期審核環節衆多——核准、用海、環評、航道、軍事等,牽涉部門多,因此招標以及並網不確定性較大,這也是近兩年國內海風裝機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

除了海南、廣西,去年隨着江蘇2.65GW海風項目逐步重啓,後續等到8GW的規劃批復;廣東省管海域7GW競配也於去年落地,航道問題進展積極,整體來看,海風發展阻礙因素正逐步被掃清。

今年1-4月,全國風機累計公开招標容量26.6GW(-23%),其中陸上風機公开招標容量23.5GW(-25%),海上風機公开招標容量3.1GW(+7%),一季度行情較淡,但到了4月份,海風招標已經有明顯的回暖趨勢。

風機、海纜設備招標是這個行業景氣度的觀測指標,二季度至下半年的招標,對2025年並網項目的裝機預期有指導作用,根據機構,目前已核准的海風項目就達到19GW。

對於風電企業而言,下半年裝機、業績視角切換到2025年,更利好一些盈利穩定,能夠充分反映招標量彈性的環節,例如,海纜,塔筒,鑄鍛件環節。

第二個跟風電出海有關。

根據歐盟可再生能源消費的目標看待風能建設,2030年前仍然有非常大的裝機空間。截至目前,歐洲主要國家已發布海上風電开發目標,目前計劃在2023-2030年並網的/已規劃/披露/競配的海上風電項目容量約爲70-75GW,主要分布在北海-波羅的海區域。

規劃只是开了個頭,在通貨膨脹,工資上漲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前兩年海外風電投資降至冰點,可以預估23-24年的並網規模不會太高。但距離遠期裝機目標仍有約60-65GW的缺口,從決策落地到並網平均需要5-7年的建設周期,因此新一輪的設備訂單需求很有可能在最近這三年落地。出海方面,中國風電產業鏈的風機、海纜和塔筒都是受益環節。

在全球30家主機整機廠中,中國有多達20家佔據主導地位。據GWEC測算,美國2025年最先迎來海風供需偏緊的格局,其次是歐洲2026年整體本土供需偏緊,考慮歐美主機廠擴產力度不大,而國內風電機組在出海方面更具成本優勢。

隨着大型化的推進,新增裝機平均單機容量朝15MW追趕,管樁直徑也相應提高。中國管樁企業有望受益於歐洲海風發展,例如大金重工,天順風能。

大金重工坐擁全球風電海工單體最大工廠,近兩年陸續中標歐洲風電項目,還是首家向歐洲海上風電市場提供14MW超大單樁塔筒的中國供應商;天順風能於2020年收購德國風單樁生產基地進行改造,本土產能的布局有望規避碳邊境稅的潛在影響。

國內頭部海纜企業也參與到了歐洲海上風電的建設中,中天科技、亨通光電、東方電纜等企業先後中標德國、葡萄、英國等風電項目,這個環節由於技術壁壘和認證資質要求高,市場格局較爲集中,上訴三家企業市佔率高達87%。

海纜量利增長一方面受益於風機和海上升壓站的距離增加,發電規模增長使送出海纜承受容量逼近極限。

另一方面,受技術升級支撐,海纜在風電板塊中盈利能力遠超其他環節,毛利率可達40%-50%,其他零部件主軸、軸承、變流器等毛利率在25%-35%之間。

這是因爲隨着海風項目離岸距離增加、風電場大型化,海纜長度也需要加長,相應的送出纜電壓等級正在逐漸從220kV向500kV提升,高壓交流海纜以及柔直海纜在價格及毛利率均超過常規送出海纜。


03

尾聲


去年,風電板塊受價格競爭壓縮,縱然上遊降價,產業鏈利潤端缺乏彈性,把量增的邏輯完全對衝掉了。四季度除了毛利率下滑,受項目延期影響,存貨和應收項目減值規模也佔大比例,導致盈利能力大幅回落。

到了一季度,減值計提部分規模收窄,同時風機制造端盈利能力也有所復蘇,目前看主機價格基本觸底,盈利有望迎來改善。

但後續仍需觀察國內海風項目招標和开工情況。

去年國內海風項目开工狀況不及預期,但從前置指標來看,海纜企業合同負債從 23Q4 开始實現快速增長,存貨規模也明顯提升,未來一兩個季度有望實現交付,確定性強。國內市佔率領先的海纜企業如亨通光電、東方電纜,二月以來股價已經聯手反彈接近30%。

當步入下半年,市場估值體系切換2025年,疊加招標起量,競配、深遠海等事件加速,板塊業績估值有望迎來進一步上行,值得持續關注。(全文完)



標題:這個板塊,觸底等待反彈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1098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