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分!今年最高分《我的阿勒泰》提前帶火新疆旅遊
5月7日,《我的阿勒泰》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和愛奇藝微塵劇場同步播出,這也是央視一套首次播出網絡劇,足見該劇的獨特性和價值。
這部由滕叢叢執導,馬伊琍、周依然、於適領銜主演的8集迷你劇,改編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講述了一個漢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 飾)在大城市追夢碰壁,回到家鄉阿勒泰之後,找到心靈歸屬的故事。
劇集开播後,央視一套收視登頂,豆瓣开分8.5,成今年最高分劇集,收獲一片好口碑,“散文一樣的劇”“我的阿勒泰太短了”“大美新疆”“電影級別的鏡頭語言”等成爲觀衆及媒體的好評關鍵詞。
作爲一部迷你劇,《我的阿勒泰》邁出了國產劇進階的“四大步”,在散文影視化改編、人物塑造、國劇藝術審美、文旅融合的助推等方面,都作出了更深維度的探索。
李文秀在家鄉阿勒泰和鄉民一起洗衣服。
散文集影視化改編的一個優秀範本
《我的阿勒泰》原著是作者李娟創作的散文合集,裏面收錄了20多篇她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零碎的生活片段。她的文字帶着天然去雕飾的荒野感,又流淌着平和的生活氣息。有讀者評論:“李娟身上有一種天生的悲天憫人的溫柔。寫一只貓、一陣風、一片雲、一曲舞、一個喜歡的男孩,不做作、沒有野心,用本能的敏感逼真地體驗着世間萬物”。該書在豆瓣評分高達8.7。
作者李娟看待世界的視角,對生活的感知力以及價值觀,都非常獨特。創作者在改編過程中,也抓住了它的精氣神,在保留了原作文學風貌的基礎上,扎根生活,採用了輕喜劇的表達方式,將個體成長、自然風貌、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帶給觀衆新穎的敘事與視聽感受。
於適飾演巴太。
輕喜劇是從李娟的書裏自然流淌出來的,書中隨處可見輕松幽默的筆觸。比如,在《木耳》章節,媽媽很有經驗地告訴女兒,找木耳只能在那種剛倒下沒兩年,還沒有腐朽、樹皮還保存完好的倒木上找;而且必須是紅松木,白松木上是不會長木耳的。女兒立刻請教媽媽,如何分辨一棵樹究竟是紅松木還是白松木。媽媽回答:“長了有木耳的是紅松,沒長木耳的是白松……”
劇中展現的野生木耳。
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延續了這種輕松幽默,並將這種輕喜劇元素融入到角色性格裏,再加上漢族與哈薩克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碰撞,就誕生出很多認知誤解上的小幽默,爲這部充滿散文詩化的劇集增添了不少輕快亮色。在聲音設計上,聲音指導張楠還在一些聲音上做了些突出,像雞叫、牀塌、摔倒等聲音,都會比現實略誇張一點兒,就是爲了讓觀衆感受到輕喜劇的元素。
愛奇藝燦然工作室負責人、《我的阿勒泰》總制片人齊康表示,“做這種改編難度很大的東西,需要很多勇氣,影視創作沒有孤勇者。愛奇藝的平台文化、創新的基因以及包容理解,爲創作團隊提供了堅強的後盾和創新的空間。”
人物感染力強,對觀衆的一次心靈療愈
《我的阿勒泰》向觀衆傳遞出一種幽默達觀、通透天然的生活態度,特別是劇集塑造了一個極具魅力的女性角色——馬伊琍飾演的張鳳俠。最初劇本中,這個角色名字其實叫張鳳霞。導演滕叢叢和主演馬伊琍探討完角色之後,覺得這個人物身上有一些俠義精神,很孤勇,在荒蠻之地獨自生活,有她生活的小技巧。馬伊琍說,幹脆改成俠客的“俠”吧。
馬伊琍飾演張鳳俠。
的確,張鳳俠身上具有天生的幽默感,極度豁達灑脫,像荒漠中的野草一樣,生存能力極強,有她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她可以在漢話和哈薩克語之間“胡亂”翻譯,創造出無數新詞,能夠准確無誤地從櫃台拿出哈薩克牧民想要的“小鳥”牌香煙。她出門還喜歡將無线座機電話揣在挎包裏,在縣城大街上走着,電話響起,摘下話筒若無其事地接聽,而不管周圍行人如何大驚小怪。
張鳳俠絕不精神內耗,即便牀塌了都無所謂,接着睡,“又不是天塌了”。劇中,李文秀對媽媽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的,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張鳳俠反駁道:“啥叫有用,生你下來不是爲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樹啊、草啊,有人喫,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張鳳俠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智慧。
相比那些熱鬧的都市劇,《我的阿勒泰》呈現了一種不一樣的慢節奏生活,隨性自由,對觀衆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心靈療愈。
制作精良,國產劇審美的一次飛躍提升
《我的阿勒泰》爲觀衆提供了很濃的信息密度,這種信息密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強情節,而是由影像、聲音等視聽語言傳遞出的信息。雖然是迷你劇,但《我的阿勒泰》有着很強的電影感,制作精良,是對國產劇審美上的一次提升。
劇中審美視聽的細節打磨隨處可見,諸如聲音指導張楠在此前的採訪中提到,劇中有一場割木耳的戲,做後期的時候,導演滕叢叢說這個木耳好像缺了一點兒溼潤的感覺,如果是從樹上割下來,肯定有一點兒水潤的感覺。於是,張楠爲此疊加了七八種聲音,才做出木耳很Q彈質感的聲音。
在導演滕叢叢看來,之所以在這些細節上花了這么多心思,是爲了呈現出生活的肌理和質感。這也是整個劇組對於劇集審美上的要求。無論是攝影、聲音、燈光等,都試圖打造出一種審美上的高級感。
還有一場於適飾演的巴太在河邊“水中倒影”的鏡頭,仰拍鏡頭搖過去,拍到巴太的臉,巴太用一根樹枝攪動水面,泛起一陣漣漪。鏡頭由虛到實,象徵着巴太平靜的生活,开始有了波瀾。在之前的採訪中,導演滕叢叢表示,拍這場戲時,攝影指導讓道具老師买了個魚缸,刷幹淨,放滿水,借位從魚缸下面拍到的“水中倒影”。
對於一部劇集,能夠花這么多心思去打磨視聽語言,不僅僅靠台詞和戲劇衝突去講故事,讓國劇美學實現了一次飛躍提升。對觀衆來說,也是審美上的一次極致享受。
真實呈現大美新疆,對文旅融合的一次助推
戈壁灘、綠草地、雪山、荒漠、樹林、湖泊……《我的阿勒泰》爲觀衆呈現了一種原生態的、純粹的、未被污染的生命力,這裏藏着無盡的詩意與浪漫。
《我的阿勒泰》展現了新疆風貌。
對於看慣了各種旅遊景點的觀衆來說,《我的阿勒泰》爲他們提供了另一種景觀,那是沒有經過美顏和修圖的一種鮮活生命力,真真切切。難怪馬伊琍感慨“在阿勒泰拍戲的兩個月像做了一場美夢,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可以遠離塵囂,去那邊做夢。”
爲了在熒屏上真實呈現阿勒泰的自然風光和真實風貌,《我的阿勒泰》也是業內首部打通“原生HDR”拍攝制作流程的迷你劇,通過採用4K超高清拍攝、HDR監看控制畫面曝光與色彩、杜比全景聲音效設計,讓觀衆身臨其境。戲中有很多森林、草原、湖邊的外景,爲了讓聲音從二維提升到三維,聲音指導張楠在前期錄音時用了幾種錄環繞聲的話筒,去收錄那些在樹林、山裏、湖邊等比較細小安靜的聲音,讓觀衆有更強的氛圍包容感。
反映新疆當代生活的影視作品不多,在新疆當地取景拍攝的《我的阿勒泰》就顯得彌足珍貴。除了展現新疆當地自然風光之外,這部戲還爲觀衆呈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故事背後寫照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呈現了人性的善良與美好,真實呈現了當代新疆的民族面貌。
近年來“影視+文旅”發展火熱,愛奇藝的“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系列,已經通過多部熱播影視劇帶動了取景地的旅遊業。此次,《我的阿勒泰》又發起了“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劇,去一個好地方”的文旅合作新生態。隨便截一幀畫面都可以作爲明信片,很多觀衆表示看完劇集有想去新疆阿勒泰旅遊的衝動,這次劇集的火熱勢必會帶起一波阿勒泰的旅遊熱潮。
憑借高品質的內容,《我的阿勒泰》不僅在國內受到觀衆追捧,今年3月份,還入圍了戛納電視劇節主競賽單元,實現了國劇出海,在海外釋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阿勒泰從草原走向世界。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
標題:8.5分!今年最高分《我的阿勒泰》提前帶火新疆旅遊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