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威尼斯20日電)「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台詞出自知名京劇「四郎探母」,藝術家袁廣鳴曾陪著1949年渡海來台的父親賞戲,父親深受觸動模樣讓他反思起家、家鄉的意義,奠定他的許多作品起源。

袁廣鳴在1965年出生於台北,1997年取得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媒體藝術學系碩士,並以影像藝術成為崛起於台灣90年代的新媒體藝術家。今年袁廣鳴代表台灣參展第60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以「日常戰爭」展名直面存在於生活中的衝突。

「日常戰爭」源自他在2018年發展錄像作品「日常演習」後寫下的作品計畫,「日常演習」以台灣人習以為常的萬安演習為背景,藉由軍事演習意義對比日常,探問安定中的不安或是已經被人們習慣的危機。

袁廣鳴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他有許多思考來自於他的父親,基於父親所經歷的時代悲劇,讓他會漸漸思考起「不安的明日」或是「家」的創作主題。他的父親當年18歲就來到台灣,但卻在40年後才能回到中國探望家人,但回去後才發現全家只剩姊姊還在世,「他(父親)去過後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袁廣鳴說,當時陪父親返鄉後,促使他反思究竟「家」的意義對他父親而言代表什麼,父親曾要他陪伴去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看京劇,演到「四郎探母」四郎回老家向母親懺悔的橋段時,「我看我爸整個就崩潰了,然後轉身發現,哇,全部與他同輩的觀眾都哭成一團,真的很震撼,我那時才意識到這真是時代悲劇。」

離家同時失去了家,袁廣鳴觀察,如父親這樣漂浮而失根的狀態,其實如台灣縮影,台灣本身是島嶼,當年又處於冷戰下未被解凍狀態,就會形成邊緣中的邊緣,令人們覺得理想的地方一定是在他方,因此對「家」便會產生遺忘。

「我不會去找政治議題性的作品,但如果它來找我,我不得不去面對這樣去做。」袁廣鳴說,他從父親身上產生許多靈感,並不定義自己是政治性藝術家,「我的作品都是個人而一般的日常生活經驗。」(編輯:陳政偉)1130420



標題:渡海父親與「四郎探母」 袁廣鳴反思家的意義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051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